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完成好“三农”领域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对于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基础性作用,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抓好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一是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着眼于夯实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二是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深化农业供給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保障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元化需求,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三是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释放农业多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互联网农业等多种农业产业形态,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四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大对水土流失区、地下水漏斗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区的治理力度,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湖休养生息制度,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五是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常年禁捕,做好渔民退捕工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确保顺利完成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要深入把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准确理解“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改变对“三农”问题的传统认知,深化对农业多重功能、农民多重属性、农村多重价值的认知。要突出政策导向,着眼于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倾斜,调整政策思路和政府行为,构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地方政府债券资金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实现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抓好脱贫攻坚。要聚焦深度贫困人群和特殊贫困群体,瞄准制约脱贫的重点难点问题,运用多种途径,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及早谋划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的反贫困战略思路,对特殊贫困群体,要落实落细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要对已脱贫人口开展全面排查,认真查找漏洞缺项,一项一项整改清零,一户一户对账销号。严把贫困退出关,严格执行贫困退出标准和程序,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重在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要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一是要在提升存量上下功夫。坚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省确保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全面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不断提升农田生态功能,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单产,稳定总产,确保到“十四五”末期,粮食总产量登上800亿斤新台阶,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面积达到4000万亩。二是要在提升增量上下功夫。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5000万亩。启动实施西部盐碱地改良治理项目,推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生态涵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加大河湖水系连通、“大水网”、灌溉水源工程、旱田喷微灌工程等建设,到2025年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分别达到350万亩和500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1。实施畜牧业优质安全提升工程,确保到2021年生猪产能恢复到常年水平,到2025年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三是要在提升质量上下功夫。实施数字农业和科技创新工程,完善省级数字农业云平台,到2025年实现全省农业农村管理部门和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全面应用,个体农户应用率达到80%。实施现代种业提升项目,扶持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吉系”新品种,到2025年建设高标准种子生产基地30万亩以上。开展粮食生产作业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到2025年全省宜机耕地机械播种作业水平达到95%以上,机械收获作业水平达到85%以上。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重点打造吉林大米、吉林玉米、吉林杂粮杂豆、长白山人参、吉林梅花鹿、长白山黑木耳和吉林优质畜产品七大“吉字号”区域公用品牌,到2025年建立健全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基础的农业品牌体系,实现农产品大省向品牌大省转变。制定水稻、玉米、大豆、人参、肉牛、奶牛等农产品系列标准规范,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到2025年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5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准。四是要在提升能级上下功夫。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实现粮食全产业链健康发展。通过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大力扶持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优化粮食生产的组织体系。通过制定吉林省储备粮管理办法,落实市州成品粮油15天供应保障制度,完善粮食应急加工、储运、配送、供应网络,加强市场监测,完善粮油市场预警机制,推进粮库智能化改造,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通过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统筹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宅基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金融、农业保险等方面改革,不断释放农村改革的政策红利,激活粮食生产的主体、市场和要素,让吉林的粮食生产者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者单位:中共敦化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李 文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抓好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一是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着眼于夯实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二是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深化农业供給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保障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元化需求,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三是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释放农业多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互联网农业等多种农业产业形态,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四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大对水土流失区、地下水漏斗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区的治理力度,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湖休养生息制度,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五是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常年禁捕,做好渔民退捕工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确保顺利完成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要深入把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准确理解“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改变对“三农”问题的传统认知,深化对农业多重功能、农民多重属性、农村多重价值的认知。要突出政策导向,着眼于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倾斜,调整政策思路和政府行为,构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地方政府债券资金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实现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抓好脱贫攻坚。要聚焦深度贫困人群和特殊贫困群体,瞄准制约脱贫的重点难点问题,运用多种途径,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及早谋划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的反贫困战略思路,对特殊贫困群体,要落实落细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要对已脱贫人口开展全面排查,认真查找漏洞缺项,一项一项整改清零,一户一户对账销号。严把贫困退出关,严格执行贫困退出标准和程序,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重在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要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一是要在提升存量上下功夫。坚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省确保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全面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不断提升农田生态功能,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单产,稳定总产,确保到“十四五”末期,粮食总产量登上800亿斤新台阶,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面积达到4000万亩。二是要在提升增量上下功夫。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5000万亩。启动实施西部盐碱地改良治理项目,推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生态涵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加大河湖水系连通、“大水网”、灌溉水源工程、旱田喷微灌工程等建设,到2025年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分别达到350万亩和500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1。实施畜牧业优质安全提升工程,确保到2021年生猪产能恢复到常年水平,到2025年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三是要在提升质量上下功夫。实施数字农业和科技创新工程,完善省级数字农业云平台,到2025年实现全省农业农村管理部门和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全面应用,个体农户应用率达到80%。实施现代种业提升项目,扶持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吉系”新品种,到2025年建设高标准种子生产基地30万亩以上。开展粮食生产作业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到2025年全省宜机耕地机械播种作业水平达到95%以上,机械收获作业水平达到85%以上。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重点打造吉林大米、吉林玉米、吉林杂粮杂豆、长白山人参、吉林梅花鹿、长白山黑木耳和吉林优质畜产品七大“吉字号”区域公用品牌,到2025年建立健全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基础的农业品牌体系,实现农产品大省向品牌大省转变。制定水稻、玉米、大豆、人参、肉牛、奶牛等农产品系列标准规范,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到2025年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5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准。四是要在提升能级上下功夫。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实现粮食全产业链健康发展。通过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大力扶持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优化粮食生产的组织体系。通过制定吉林省储备粮管理办法,落实市州成品粮油15天供应保障制度,完善粮食应急加工、储运、配送、供应网络,加强市场监测,完善粮油市场预警机制,推进粮库智能化改造,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通过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统筹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宅基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金融、农业保险等方面改革,不断释放农村改革的政策红利,激活粮食生产的主体、市场和要素,让吉林的粮食生产者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者单位:中共敦化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李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