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航班时刻对于航空运输合同订立、履行均具有重要意义,但考虑到航空运输的特殊性,航班时刻并未被明确规定为航空运输合同的内容.因缺乏明确法律规定,承运人往往借助运输总协定将航班时刻排除于航空运输合同之外,严重损害了旅客权益.根据我国法律体系和民航局发布的统计报告所显示的实证数据,航空运输的特殊性并不构成航班时刻纳入航空运输合同的实质障碍.为保障旅客利益,应将航班始发时刻与到达时刻作为航空运输合同法定要素予以规范,明确违反航班时刻的法律后果,严格限定变更或排除航班时刻条款适用的条件.此外,为保证航班时刻契约化的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航班时刻对于航空运输合同订立、履行均具有重要意义,但考虑到航空运输的特殊性,航班时刻并未被明确规定为航空运输合同的内容.因缺乏明确法律规定,承运人往往借助运输总协定将航班时刻排除于航空运输合同之外,严重损害了旅客权益.根据我国法律体系和民航局发布的统计报告所显示的实证数据,航空运输的特殊性并不构成航班时刻纳入航空运输合同的实质障碍.为保障旅客利益,应将航班始发时刻与到达时刻作为航空运输合同法定要素予以规范,明确违反航班时刻的法律后果,严格限定变更或排除航班时刻条款适用的条件.此外,为保证航班时刻契约化的可行性,可将航班延误中以行政处罚为主的制度转变为以民事补偿为主的制度,完善承运人责任减免、第三人责任、延误保险等制度.
其他文献
知识之于现代组织化解环境风险、建构自己的适应性行动逻辑至关重要.对于正处于适应性变革过程中的网络时代的政党青年组织来说,获取、掌握并运用与网络生存与发展有关的知识,成为了政党青年组织适应网络时代生存与发展法则、提升自身网络适应度和组织行为能力的基本保障.政党青年组织需要掌握关于青年网络生存的整体性知识、网络应用和治理的领域性知识、网络传播的技术性知识;需要用网络思维指导组织获取和建构知识,在知识获取和建构过程中培养和深化组织对网络思维的应用.组织在构建专家咨询系统的同时,还需建立有效的知识合作网络,加强系
自动驾驶技术打破了只有自然人能发布驾驶命令、执行驾驶任务的传统观念,它不仅促使我们反思民法上“人”的概念,还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中的过错认定提出了较大挑战.立足于自动驾驶的技术特征,建议引入客观化、标准化的道路通行规则,这样既可以提高系统决策的安全性和可预测性,还有利于克服过错和因果关系认定上的不确定性,从而明确责任主体.同时,随着驾驶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事故责任由场景过错责任向产品责任转移.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变革是客观事实分析与主观价值判断的综合,在此过程中,我们应持续掌握自动驾驶的技术成本与可得收益、先进
一些学者往往把制止知识产权滥用(专利滥用)归结为民法中的禁止权利滥用的延伸,认为反垄断的基础就是禁止权利滥用,将知识产权滥用行为与滥用知识产权支配地位两者间画上等号,甚至出现“滥用是对市场支配权利的不正当使用”之类结论.但从依赖路径观之,“权利滥用原则”这一概念主要是在民法法系中出现和成长起来的.尽管“知识产权滥用”和“权利滥用”两个概念看似关系密切,实际上,知识产权滥用和民法中的权利滥用并无直接关联.虽然滥用权利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表面上相似,但事实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反垄断法中的专有概念,“市场支配地
作为法院之外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重要解决机构,仲裁机构的去行政化并回归独立性是其本质属性的要求,也是我国仲裁的未来发展趋势.基于自主构建的仲裁机构独立性指数模型,对我国203个仲裁机构进行测度,结果显示我国仲裁机构的整体独立性水平较低.欲实现仲裁机构的独立性,应明确仲裁机构的独立法人地位,仲裁机构应完全独立于行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不应成为事业单位或其二级机构,赋予仲裁委员会在人事管理、财产管理、机构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减少甚至去除仲裁委员会主任官方背景,淡化仲裁机构秘书处人员的行政化色彩.
对于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的区分标准,“量(程度)的区别说”占据主流,这种区分理论在实践中难免会遭遇说理上的障碍且不利于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教义学规则的形成.规范目的 系以目的 解释为中心,又容纳了客观解释、体系解释的优势,相较单纯的法益理论,能够为司法出罪提供更多元的视角和更坚实的理据,也有助于从内、外双层视角确定具体法益的性质,进而更好地指导构成要件解释.将“行刑”两法置于体系性比较下才能更好地诠解各自的规范目的 指向,在内部封闭的视阈下理解刑法规范,容易陷入“唯分类论”的形式泥沼从而对规范目的 作出不妥适的
在我国,合宪性审查可以从纵向维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外,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也有权进行合宪性审查,其具体形式为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的审批制度.不与《宪法》相抵触是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获得批准从而得以公布施行的前提.这一类合宪性审查的直接规范依据包括《宪法》第100条第2款、《立法法》第72条第2款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下简称《地方组织法》)第7条第2款.在现阶段,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的合宪性审查具有特殊功效.作为分散式审查,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工作效能
域外青年政策依据不同的制定主体和适用范围可分为国际青年政策、区域青年政策和国家级青年政策.其中,国家青年政策主要由各国政府部门(行政部门)制定的青年政策及立法部门颁布的青年法组成.由此,国家青年政策的发展模式也呈现青年政策先行和青年立法先行两种.从域外青年政策的发展规律来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青年政策的制定具有相对优先性、青年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青年政策的内容逐步细化精准和青年政策的类型逐步完善.在借鉴域外青年政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可从制定《
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公诉案件无罪判决呈现一些新的趋势和特征,如公诉案件无罪被告人数量稳步递增、检察机关对无罪判决包容性增强、二审法院逐渐承担更大的无罪裁判责任以及“法定无罪”在实践中的普遍性适用等.上述趋势与特征的出现,与无罪裁判环境、发回重审规则、法官理性偏好等因素的作用密不可分.当前,我们对无罪判决指标关注过多,忽视了无罪判决与司法人权保障内在的逻辑关联,甚至将无罪判决指标作为单纯衡量和评价司法公正性程度、理性化水平的标尺,这无疑会扭曲无罪判决本身所承载的错案治理功能,进而产生负面后果.此
本文分三个部分,从比较角度分别介绍残障研究的发展、相关核心概念及其对法学领域的价值.在残障研究的发展方面,本文涉及残障研究在国际上的专业确立、课程和专业的发展以及推动这种发展的因素等方面;在相关核心概念方面,介绍残障的不同模式以及残障研究基于的模式基础和残障研究的发展与残障模式的演变之间的关系;残障研究的法律价值方面,探索残障研究与整个法学领域之间契合的必要性与价值.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以来,始终围绕着党在每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中心工作开展青年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与复兴的时代主题下,青年工作通过初步探索、曲折发展、调整发展与创新发展的百年历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工作经验.回溯党的百年青年工作历程,自觉总结青年工作的基本经验,是开启与推进党在下一个百年的青年工作的必然要求,即青年工作要把握党的时代发展主题,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满足青年的发展需求;坚持对青年开展思想建设,增强青年的政治认同;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