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Woolf_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多年对语文课程孜孜探索的结晶,是语文课程研究的重大成果,也是修订版课标最为亮丽的一笔。“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首次提出,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建构,而非语文知识传授。这一内涵与理念的重大突破,必将引发语文教学的深刻变革。
  【关键词】新课程;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调控能力;设置情景
  中国分类号:G623.2
  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我们一线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把重点都放在了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上,忽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而绝大部分时间里,学生似乎理解了内容,却并不代表真的理解并会应用,其实只是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中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而已,而理解也只是存在于浅表的、字面的。对于文字真正表达的意义,学生只是把作品存在于课堂上和记忆中,多年后化为云烟。由此看来其实很多的老师对作品也可能并不理解或者是理解偏差,导致周而复始,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逐渐减退。
  看看当今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现状,可以说仍然有很多欠缺。例如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在同伴交往中真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可是一旦到了课堂上,没有条理、抓不住中心、用词欠妥,考试和作文中,别字泛滥,成语误用,写作文病句连篇、标点修辞乱用,并且经常性用到很多网络用语,这基本是反映出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有很多欠缺。这和我们的日常教学分不开,所以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下面我就来粗略的谈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首先,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表达和运用的欲望
  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内驱力,能够激发学生表达和说的欲望,能够化低效为高效,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兴趣就成为延长注意力的有效手段。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提问,以及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兴奋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表达和运用的欲望,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表达自己看法。教师切不可为了完成任务而打断学生的滔滔不绝、也不能武断的让学生停止述说进行下一项工作。当学生的兴趣浓烈时,也正是他愿意主动接受知识、愿意积极学习应用的时候,高高举起的小手、闪闪发亮的眼睛和红红的小脸都是教师成功调动积极性的表现,此时应当很好的调控孩子的情绪,不能信马由缰,让学生的兴奋牵着鼻子走,而是应该巧妙地把训练与兴趣结合,达到训練的目的。这就要考验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是否有效,否则课堂就成了游乐场,无法收拾。这需要教师学会赏识学生,拥有孩子般的童真,还要有调控课堂的能力。
  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并且真诚的表扬孩子,能够给孩子以无穷的动力。而恶意的中伤和批评则会挫伤一个孩子表达和说的欲望。孩子和我们成人拥有不一样的天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只有拥有一颗孩子般的童心,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的很多回答虽然有很多和你预设的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回答非常地富有创造性,值得表扬和肯定。用一种孩子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用一种孩子的语言去倾听学生的回答。
  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灵活的应变能力、还要具有贴近学生生活的丰富经验。如学生在上《称赞》这篇课文时,一个学生表扬小獾做的小椅子太给力了!他的回答引来听课教师的一片笑声,当孩子正准备洋洋自得的坐下时,上课的教室脸色未变,不满意的评价:“以后少用网络语言,会学坏的!”这个孩子焉着头坐下来,剩下的时间他不在兴奋的发言,也不在注意力集中了,其他的孩子生怕再得到老师的不高兴,怯怯的不敢发言。下课了,老师和学生心里都有了遗憾。由此可见,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主,教师要与时俱进,应该时刻和学生贴近,感受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情感,巧妙的引导学生体会、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这样才有能力把控学生的精神世界,否则,课堂只能是冷漠和距离,谈不上生动活泼,更谈得上语言文字的训练。
  其次,要充分利用课堂,设置课堂情境,增加语文课堂的实践活动
  语文课文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虽然阅读也是语文实践活动,但是语文实践活动又不仅仅是阅读,应该借助内容和课文情境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来说,十分重要。但是目前感受到的就是没节课老师会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懂得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千篇一律,学生只要依葫芦画瓢,专属课文中的问题答案便是了,没有实际的意义。我觉得可以依据课文中的某一点展开想象,与人物对话,与文中的某一词对话,便可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实到位。如刚刚教过三年级下册《亡羊补牢》一课,理解“亡”不仅有死亡的意思,还有丢失的意思。在本文题目中可以先理解为“丢失”,有学生提出:“文中的羊最后就是被狼吃了,就是死了啊!”是的羊最后的结局是死了,《亡羊补牢》这个则寓言是讲人因为过失丢失了羊,重点是讲人的过错造成的后果,而羊最后的命运也逃脱不了死亡,学生从中学到不同的语境如何理解使用“亡”。“牢”也同样,课文中选羊圈的意思,后来也有把羊圈修补结实了,补牢固了的意思,不同的语境、古今词义的不同使用方法学生会体会的更深一些。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首先自己要在课前充分备好课,仔细研读教材,广泛的收集资料,以学生的听、读能力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是四个相辅相成的能力,低年级听懂、读好是理解的基础,更是今后学生说和写的基础。只有会听、会读,才会理解文本,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说和写的操作。朗读能力的指导,能够为学生的理解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打好支架。当然朗读的指导并不是夸张的表演,让学生投入个人情感的读,才能让语言的体会更深入,理解更到位,说出真诚,写出真情,让听说读写能力相辅相成地增进。
  综上所述,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课堂是主要阵地,它关系到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各方面的发展,只有教师的引导训练到位,学生才能在生活中举一反三,活学活用,而不至于死板教条亦或者是课堂、生活两张皮。
  参考文献
  [1]崔栾:《2011新课标解读》
  [2]叶澜:《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其他文献
摘要:要让学生在平面几何题中能灵活快速地解答问题,不仅要在平时的例题教学中注意例题的典型性,而且还要不失时机地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广泛联想得到不同的启示,引出不同的解法,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达到“闻一以知十”,从而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关键词:例题;典型;聯想;一题多解  中国分类号:G633.6  例题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初三复
目的:钛作为生物医用材料有着优越的力学性能,如较低的弹性模量、较高的力学强度、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腐蚀性等。但钛暴露于空气中会形成(3-7nm)生物惰性氧化层,从而使单纯
【摘要】苏轼的《赤壁赋》中蕴含着超凡脱俗的胸襟、乐观向上的性格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抽象的观点有着丰富的感染力,将诗情与哲学实现了良好的融合,真正的做到了情景交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本文主要分析苏轼《赤壁赋》的哲学意蕴及人生啟示。  【关键词】《赤壁赋》;哲学意蕴;人生启示  中国分类号:I106  在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这一时期的苏轼在人生哲学思考以及诗文造诣上取得了巨
【摘要】霍尔顿与很多进步青年一样的,他们的思想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他们的行为却十分的滞后,虽然霍尔顿进行了个反抗,但是他的反抗并不彻底,他的反抗没有针对性与目的性,本文主要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性格分析  中国分类号:I106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刻画出了主人公复杂而又矛盾的
【摘要】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成了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联想法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联想法教学;数学;教学  中国分类号:O1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在其名著《怎样解题》中指出:“联想是架起学生所学旧知识,旧技能与新知识、新技能的一座桥梁,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1]在教学中,我感到联想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2013汽车修理班和2013机电一体化班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