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段时间以来,“核心素养”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及其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引发了热议。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界定。有对词义纠偏,就如何理解概念发表观点的,认为核心素养,重在“核心”二字,至于“素养”的说法与以前所提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并无二致。有对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进行补充的,而且站在国际视角,从全球经验出发做概括与提炼。
在几次讲座中,本人也引用了2012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为21世纪培育教师提高学校领导力:来自世界的经验》研究报告中对21世纪人才的十大核心技能的论述。被认为是最有说服力的当属学生必须掌握以下四方面核心技能:
(1)思维方式,即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和学习能力;
(2)工作方式,即沟通和合作能力;
(3)工作工具,即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
(4)生活技能,即公民、变化的生活和职业,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
任何问题的讨论都需要在一个基本共识和基本逻辑层次之上,才不会出现鸡同鸭讲、各说各话的局面。核心素养的提出,无论国际国内,大都认识到我们所处时代的飞速发展与变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认识到,之前所经历过的所有阶段积聚起来的经验已不足以支撑这个时代。
从当下向未来发展,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应该如何立足?尤其代表着人类未来的儿童在成人后应该怎样更好地生存?在理论上,一些专家或组织机构多从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就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对人类整体所提出的要求做了大胆的预测,那么作为从现在连接未来的人才培养,当然也必须考虑到整体发展趋势,但是人类除了群体还更应该是个体,而且是一个个的个体汇聚成了群体的概念。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既矛盾又统一的。目前,在实践上,教育应该更多强调学生的个体,道理很简单,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作为从事有关未来事业的教育领域,自然要承担问题解决的重要部分。本文不想就热议的核心素养内涵做过多的论述或争辩。仅就自己想到的与目前尚未提及和关注的方面谈一下看法。
第一,核心素养是针对人的。在2015年北京市的一次全市会议上,一位常年从事教科研工作的老同志谈到学科核心素养,我的第一感觉是“弄错对象了”。而且在各基层单位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学科核心素养。其实核心素养是针对人的,如果说老同志想的是如何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的问题,那么建议改换一个词“核心价值”,现实中的每个学科之所以开设和存在,一定有其存在的自身价值。这样才不容易混淆概念。
第二,就核心素养的讨论热情日益高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地域都说得各有侧重,都有道理。但是,作为在同一时代生存着的人,总应该有个最基本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存在。我以为那就是一个普通人(而并非所谓人才)在任何时代所应具备的4种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自省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各种能力的培养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飞速发展,作为终身学习化的社会,所有人不论从事哪种职业,首先,都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一定是有关学习的,所以最基本的素养一定是学习素养;其次,就是对所处时代的适应能力,信息化时代就要掌握这个时代的基本要求,信息素养等等就是必不可少的,以及国际视野、批判性思维、人际沟通能力等等都是应有之意。再次,自省能力是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下马贪官或是生活事业不顺利的人,他们要么怨天尤人,要么自怨自艾,在日常生活中是最缺少“一日三省吾身”精神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时刻注意理性客观地检视反思自己的言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正自己。最后,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在前三种能力上的一种跃升。当一个人在有了丰富的知识、健全灵活的心智以及思辨式思维模式后,才有可能对事物的存在、发展以及未来的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创新。
第四,如何实施?
1.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懂得学习的要义,善于学习。在信息化时代,首先要善假于物,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能。既要“学”也要“习”。不再只是从书本上、网络上学到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从生活实践中学到真东西。在学校中,既要参加文化课的学习,也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性活动,更应该积极投身到创客教育中,像一名真正的创客那样去学习和实现自己。
2.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首先自己就必须要先行修炼。尤其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很难想象,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教师都不具备那些能力又如何能培养出具备那些素养的学生,尤其低龄学童在身教重于言传的阶段更是如此。
3. 改变学习的方式,转换教师角色和增加创新教育的内容。到了一定要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的必然阶段,教师必定要退居辅助位置,以学定教(从学习的角度考虑如何教得更有效率和效能)。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增加原来课程中没有的新内容,比如Scratch编程、机器人设计组装、3D打印以及创客工坊中的内容等等。按照STEAM的理念,学科融合统整后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及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为何无需再去就现有学科进行所谓“核心素养”分析的原因所在。
有人认为,不是所有学科都需要融合,社会进步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知识细化也才出现了分学科,似乎现在把学科融合起来就是一种倒退。其实不然,就像历史上国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样,学科是细分还是融合,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整个社会的发展就是在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中完成的。
其实,也可能有些专家或领导误入了简单主义的歧途,分析问题自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固然重要,但其中的核心是什么?循着这个逻辑,就找到了核心素养,更有甚者,将析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简单对应,恨不能直接将核心素养教给学生。这是多么荒唐可笑的逻辑对应关系,真正的能力是需要在具备了一定基本素养后,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磨练、反思、领悟之中才形成的。而今,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形成能力的知识,更需要的是教给学生形成能力的方法,以及提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体验场景。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界定。有对词义纠偏,就如何理解概念发表观点的,认为核心素养,重在“核心”二字,至于“素养”的说法与以前所提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并无二致。有对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进行补充的,而且站在国际视角,从全球经验出发做概括与提炼。
在几次讲座中,本人也引用了2012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为21世纪培育教师提高学校领导力:来自世界的经验》研究报告中对21世纪人才的十大核心技能的论述。被认为是最有说服力的当属学生必须掌握以下四方面核心技能:
(1)思维方式,即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和学习能力;
(2)工作方式,即沟通和合作能力;
(3)工作工具,即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
(4)生活技能,即公民、变化的生活和职业,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
任何问题的讨论都需要在一个基本共识和基本逻辑层次之上,才不会出现鸡同鸭讲、各说各话的局面。核心素养的提出,无论国际国内,大都认识到我们所处时代的飞速发展与变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认识到,之前所经历过的所有阶段积聚起来的经验已不足以支撑这个时代。
从当下向未来发展,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应该如何立足?尤其代表着人类未来的儿童在成人后应该怎样更好地生存?在理论上,一些专家或组织机构多从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就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对人类整体所提出的要求做了大胆的预测,那么作为从现在连接未来的人才培养,当然也必须考虑到整体发展趋势,但是人类除了群体还更应该是个体,而且是一个个的个体汇聚成了群体的概念。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既矛盾又统一的。目前,在实践上,教育应该更多强调学生的个体,道理很简单,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作为从事有关未来事业的教育领域,自然要承担问题解决的重要部分。本文不想就热议的核心素养内涵做过多的论述或争辩。仅就自己想到的与目前尚未提及和关注的方面谈一下看法。
第一,核心素养是针对人的。在2015年北京市的一次全市会议上,一位常年从事教科研工作的老同志谈到学科核心素养,我的第一感觉是“弄错对象了”。而且在各基层单位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学科核心素养。其实核心素养是针对人的,如果说老同志想的是如何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的问题,那么建议改换一个词“核心价值”,现实中的每个学科之所以开设和存在,一定有其存在的自身价值。这样才不容易混淆概念。
第二,就核心素养的讨论热情日益高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地域都说得各有侧重,都有道理。但是,作为在同一时代生存着的人,总应该有个最基本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存在。我以为那就是一个普通人(而并非所谓人才)在任何时代所应具备的4种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自省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各种能力的培养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飞速发展,作为终身学习化的社会,所有人不论从事哪种职业,首先,都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一定是有关学习的,所以最基本的素养一定是学习素养;其次,就是对所处时代的适应能力,信息化时代就要掌握这个时代的基本要求,信息素养等等就是必不可少的,以及国际视野、批判性思维、人际沟通能力等等都是应有之意。再次,自省能力是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下马贪官或是生活事业不顺利的人,他们要么怨天尤人,要么自怨自艾,在日常生活中是最缺少“一日三省吾身”精神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时刻注意理性客观地检视反思自己的言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正自己。最后,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在前三种能力上的一种跃升。当一个人在有了丰富的知识、健全灵活的心智以及思辨式思维模式后,才有可能对事物的存在、发展以及未来的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创新。
第四,如何实施?
1.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懂得学习的要义,善于学习。在信息化时代,首先要善假于物,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能。既要“学”也要“习”。不再只是从书本上、网络上学到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从生活实践中学到真东西。在学校中,既要参加文化课的学习,也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性活动,更应该积极投身到创客教育中,像一名真正的创客那样去学习和实现自己。
2.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首先自己就必须要先行修炼。尤其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很难想象,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教师都不具备那些能力又如何能培养出具备那些素养的学生,尤其低龄学童在身教重于言传的阶段更是如此。
3. 改变学习的方式,转换教师角色和增加创新教育的内容。到了一定要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的必然阶段,教师必定要退居辅助位置,以学定教(从学习的角度考虑如何教得更有效率和效能)。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增加原来课程中没有的新内容,比如Scratch编程、机器人设计组装、3D打印以及创客工坊中的内容等等。按照STEAM的理念,学科融合统整后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及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为何无需再去就现有学科进行所谓“核心素养”分析的原因所在。
有人认为,不是所有学科都需要融合,社会进步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知识细化也才出现了分学科,似乎现在把学科融合起来就是一种倒退。其实不然,就像历史上国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样,学科是细分还是融合,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整个社会的发展就是在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中完成的。
其实,也可能有些专家或领导误入了简单主义的歧途,分析问题自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固然重要,但其中的核心是什么?循着这个逻辑,就找到了核心素养,更有甚者,将析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简单对应,恨不能直接将核心素养教给学生。这是多么荒唐可笑的逻辑对应关系,真正的能力是需要在具备了一定基本素养后,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磨练、反思、领悟之中才形成的。而今,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形成能力的知识,更需要的是教给学生形成能力的方法,以及提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体验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