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在探究性课堂上的实践和探索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wing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以新制的氯水成分与性质的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心路历程,激发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使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探究性课堂;化学实验;科学探究;案例教学
  
   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使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是化学教学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化学教师最常用,最喜欢用的手段。让学生通过科学的实验探究过程,加深和巩固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探究性课堂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模式
  
   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过程为线索,以实验为基础,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形式,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改革精神。我们提倡探究教学,不是为了形式的花样,而是在于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课堂的基本模式为:教师提出研究方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试验设计→实验探究→分析讨论评价交流→思维拓展→产生新问题→提出新猜想→……
  
   二、探究性课堂的实验教学案例
  
   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活动的前提,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就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方向和内容。如果学生不停的按照教师的指令动手做实验,实验成功率很高。可是仔细分析,学生的行为实际上是教师指令的被动回应。这样做看似观察与探究,实际上仍然是“告诉事实,验证结论”的水平上,没有充分体现探究的思想。下面是苏教版新制的氯水成分与性质教学案例片断。
   [问题情境]
   化学试剂:新制的氯水,氯气,酚酞试液,淀粉碘化钾试纸,PH试纸,碘化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氢钠粉末,苯。
   [教师活动] 问题引入
   氯气为黄绿色,新制的氯水也为黄绿色,同学们是否有疑问:氯气溶于水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氯气与水能发生反应吗?你们能得出新制的氯水的成分和性质吗?根据同学们已有的化学知识,利用以上化学试剂和必要的试验用品,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学生活动]同学们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自主设计方案、并动手实验:
   方案1:观察新制的氯水的颜色,并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放在盛有新制的氯水的试剂瓶口(不要接触试剂瓶)。
   现象及结论:新制的氯水呈黄绿色,淀粉碘化钾试纸试纸变蓝,证明新制的氯水中含有氯分子。
   [教师活动]教师接着引导,还有没有别的方案。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研讨出新方案。
   方案2:向新制的氯水中加入苯,振荡分层后,向有机层滴入碘化钾溶液,观察现象。
   现象及结论:溶液呈紫红色,间接证明新制的氯水中含氯分子。
   [教师活动]教师进一步引导,新制的氯水中还有别的成分吗?能不能设计实验证明一下你的猜想。
   [学生活动]学生的热情一下被调动起来,积极的思考,并展开热烈讨论。提出:
   方案3:用玻璃棒蘸新制的氯水滴在PH试纸,观察现象。
   方案4:将碳酸氢钠粉末加到新制的氯水中,观察现象。
   现象:方案3中的PH试纸先变红后褪色。方案4中有无色无味的气体生成。
   [教师活动]为什么PH试纸先变红后褪色?褪色是一种什么性质?是哪种物质具有的性质?
   教师讲解:能使有色物质褪色的性质叫漂白性,当某物质具有很强的氧化性时,可将有色物质氧化而使其褪色。
   [学生活动]学生得出结论:新制的氯水的性质为漂白性(次氯酸体现)和酸性(盐酸体现)。
   异议:氯气也有强氧化性,不能断定是次氯酸具有漂白性,也有可能是氯气具有漂白性。
   [教师活动]如何证明?
   [学生活动]分析、交流讨论得
   方案5:将干燥的红色的布条和湿润的红色布条分别放到两瓶盛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现象:干燥红色布条的不褪色,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
   结论:氯气没有漂白性,次氯酸有漂白性。
   小结以上实验得:氯气溶于水,一部分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所以新制的氯水中含有氯分子、盐酸和次氯酸。新制的氯水的性质具有酸性、漂白性(强氧化性)。
   [教师活动]同学们通过认真、仔细观察,得到了新制的氯水的成分,老师感到很欣慰和高兴。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教师在设置情景中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后,应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讨论交流,提出比较合理的假设,展开进一步的探究。
   一次成功的探究,学生备受鼓舞。适时提出更高的要求,可能把学生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教师活动]教师再次提出问题:根据所学的知识推测,在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新制的氯水可能产生什现象?分析原因。
   [学生活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再次被调动起来,都积极进行了探究实验。
   实验现象:红色褪去。
   为什么会褪色?同学们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异议:甲同学认为新制的氯水显酸性,能够中和氢氧化钠,故溶液褪色。乙同学则认为,甲同学的观点不对,红色褪去的原因是新制的氯水具有漂白性,使红色褪去。两个同学各执一词,都有道理。
   [教师活动]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同学生们再思考一下,有没有更好的试验方法可以证明呢?
   [学生活动]学生想象再次得到充分调动,思维得到充分挖掘。经过充分讨论,终于得到:
   方案6:继续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反应的现象。
   结论:若溶液变红,则甲同学的观点正确,若不变红,则乙同学的观点正确。
   完成实验得到结果并不是最终目的,从实验过程中获得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科学方法,得到什么体会,发展了哪种能力,这些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好好的进行总结,以便最大程度的让学生获得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
  
   三、启示
   (1)“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问题的真实情景,这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必要条件。“实验”是手段,“探究”才是核心。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遵循科学的方法,自主的探究,才能不断的发现问题。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
   (2)“做研究最宝贵的是经验”这里的经验就是做事情的经历和过程,以及过程中所得的感悟和体会,这种感悟和体会是深刻的长久的,并受益终身。当学生有一天不在学习化学了。我们留给学生的是什么?我想是学生遇到问题时那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化学思想与方法是人们在进行化学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是化学的精髓。但化学思想与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问题的,它必须体现在每一节化学课上。
   (3)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要我学”为“愿意学”,变“学会”为“会学”是关键问题。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一位同学说:“试验需要自己去猜想、去探究,通过实验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想和设计是否正确,促使我们勇于猜想、大胆动手的良好习惯。真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探究性的实验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化难为易。并能在实验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验技能,掌握高效的化学学习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和健康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戴巧香.借实验之手,揭开层层面纱[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11).
  [2] 严建波.一堂成功的探究性实验课[J].化学教学,2006(5).
  (责任编辑:张华伟)
其他文献
日前就"玉米育种效率问题"采访了几位资深玉米育种专家和栽培专家,从9个方面总结归纳了玉米育种界关心的热点问题。
作物物质流转是指作物光合产物或贮藏在茎、鞘等器官中的同化物向穗部等库器官的转运,其能力高低称之为作物物质流转力。作物物质流转是作物源、库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物质再流
作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也是学生、家长、老师倍感困难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农村的学生,由于受生活条件、自身经历及阅读量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使其作文变得难上加难,许多学生作文常常缺乏真情表现,语言干巴巴,只有假情假意,一些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任务,笔下熟悉的人,却让老师感到陌生,更有甚者不惜牺牲自己的亲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手头素材匮乏,没有“真事”,缺乏“发现”,如何利用现有资源,结
综述了我国作物科学研究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指出了目前我国作物科学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我国“十一五”期间作物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进行了章氏硼镁石和三方硼镁石在纯水以及某些盐溶液中的溶解平衡及相转化 研究。首镒发现三方硼镁石在水中的转化是分两个阶段进行,从而证明尼克拉耶夫等对25℃时MgO-B2O3-H2O体系的研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