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的椅子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l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向东从事家具行业二十多年,喜爱和研究中国古典家具超过十年,这令他对中西家具都了如指掌,也更懂得如何让中国古典家具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风采。中国古典家具的制作技艺,自明末进入巅峰状态,如今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每一件中国古典家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国古人高度智慧和高尚品位在物质形态中的结晶和历程。


  面对古物,你会觉得光阴是以世纪为单位的。而岁月更迭,有些记忆的魂灵,附着于物,永远留在了过去。金瓶梅、红楼梦的情境,已无处寻觅。些许那个时代的家什,早已淡出如今的生活。家具艺术,首先是造型上的升华,端庄娴雅无所不适。至于细节的延展,则可以随心所欲。心无旁骛求道于仙林者,自可以简素的不食人间烟火。留恋凡尘虚华的得志少年,亦不妨逐梦于花间柳巷。简有自然,繁亦未必俗,各取所需罢了。
  每一件老家具,背后都有它唯一的故事。每一件老家具,从它被发现到最终被收藏,都有曲折而有趣的经历,甚至传奇。每一件老家具,总会遇到一个独具慧眼的发现者,注定了会成为它的伯乐。而每每与这些伯乐聊起它们,那些往事在眉眼间流淌,依旧新鲜如昨。
  近日游历南方,遇见十六七岁就开始铲地皮,入行二十余年的阿灿。茶语间谈及当年经手过的那些家具,只有这件躺椅再次出现在视野。而其他的,俱不知被金屋藏娇于何处了。
  记得前年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古人的奢靡》,就述及这件躺椅。而与阿灿的聊天,更加清楚的确知它的发现之旅,和它的出处。甚至了解到它最初被发现时的模样,经过哪些修理,更加深了对它的认知。
  尊龙和陈冲主演的《末代皇帝》,是极少数获准在故宫内取景拍摄的电影。影片场景宏大道具精美瑰丽,通过打开故宫的大门,向全世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1987年电影上映后反响巨大,夺得次年奥斯卡多项大奖。
  前几年我为了查找宫廷家具的资料,特意找了李翰祥执导的《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来看,还有这部《末代皇帝》。可惜那时网上能找到的视频都很模糊,这次特意找了末代皇帝英文高清版来看,试着探究一些以前未曾发现的场景及家具。
  关于电影的情况,百度上介绍的很多,我只关心内中的宫廷场景以及家具。电影的拍摄地有故宫、沈阳伪满皇宫、电影厂摄影棚等,有真实场景,也有搭建的场景,因此并非都是真实的。
  朱家溍先生曾经对搭建的很多场景表示“离谱”了,足见其中有些艺术化的处理超越了现实。相比其中作为重要道具的家具,也有类似的情形。这里闲聊一下,非学术讨论。
  电影中出现过许多抬轿的场景,如溥仪被慈禧招进宫时,随行的载沣坐着这样的轿椅,明显是在轿子地台上放了一把四出头。
  还有在台座上放圈椅的,以及两把圈椅的双人轿。这恐怕是受故宫那把带台座的黄花梨肩舆地启发吧,做个台子,再放上椅子。就连庄士敦给溥仪和婉容当网球裁判,也是在高台围栏里放把圈椅。
  這把金漆云龙纹交椅(或者叫作交椅式宝座)多次出现,都是这样放在台座上抬着,有一次还放在了轿子里,但在影片中从没有放在地上坐过。其实故宫有这种椅背的轿椅,估计不让用吧。
  除了这把龙纹交椅,前面当作轿子的圈椅、官帽椅,从影像上看,式样不一,有的有联邦棍,有的则没有。估计批量制作道具的可能性不大,因此这些圈椅官帽椅,极有可能是传世品。


  影片中一个重要场景(有明式家具的呵呵)出现过两次,一是伴读的溥杰,与刚退位的溥仪在毓庆宫读书时争吵追逐。二是庄士敦第一次给溥仪上课。毓庆宫是清晚期皇子读书所在,同治帝光绪帝都曾在毓庆宫读书和居住。
  窗边墙上挂的钟表,我在纪录片《故宫》里看到过,但位置不同。这钟应该是道具,做的很像。这场戏是在北影厂摄影棚中拍摄的。
  影像中书房里的三件家具,一张超大的方桌供哥俩对坐。虽然不清晰,但看得出方桌是一腿三牙的,加矮老的高拱罗锅枨,折转处歧出芽尖,造型颇为复杂,气息上看来是用的老家具。
  虽是亲兄弟,但身份不同。溥仪坐的是官帽椅,而溥杰坐的是方凳。不是找不到两把椅子,而是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卑有序的礼仪,有着充分的理解,并以此布景形式表达出来。由此看来,这导演并非浪得虚名。
  第二次出现这场景时,溥仪已经十四岁。而椅子还是那椅子,桌子还是那桌子。从模糊的影像上,依然能发现,这椅子的搭脑有着明显的不同(请忽略搭脑与椅背的色差)。
  我们还是看看溥仪小时候的片段,会稍微清楚一些:
  搭脑向外延展处,有一道明显的痕迹。这痕迹在搭脑出头处,形成隆起的阳线,并廻转成云头状。
  这样造型的椅子,尤其是如此特殊罕见的搭脑,出现在1986年的拍摄现场。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椅子很可能是件老家具,至少有这样的款式,被道具师拿来效仿。


  张德祥先生曾经在书中谈及李翰祥时提到,早年龙顺成的旧家具很多不允许出口,为了扩大生产,旧家具被放在露天日晒雨淋。年底时为了完成任务发奖金,致函给国内的单位团体,希望能收购旧家具。北影厂在收到函后,“挑选了几十件,清一色的大号、完整无损的古典家具”。
  北影厂挑选这些家具,当然是为了拍电影当道具的。那么,影片中溥仪坐的这把特别的官帽椅,既有可能是那时从龙顺成大库里出来的老家具。
  按图索骥,我在资料库里寻找这样的椅子,还真有发现。恰巧也是在电影放映后不久,1988年4月苏富比纽约春拍,出现过这样的官帽。
  拍卖图录上的黑白照片不甚清楚,但用放大镜仍旧能看见,这椅子的搭脑出头,与电影中如出一辙。
  《易传》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以载道”是中国传统造物的意境。不同于西式家具的充满侵略性的阳刚之气,中国古典家具表现出内秀的君子人格和儒雅风骨,体现了佛教禅宗“空、静、素”的哲学意味,为家居环境营造了宁静、悠远的氛围,人们身处其中超然象外,心情素雅、沉静、平和,为家是心灵休憩的港湾做了最佳的诠释。
其他文献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春天播种,夏季生长,秋收硕果,伴随花落,秋风落叶。一熟一落,一收一撒,一成一敗,一聚一散。秋色最懂人间冷暖,盛衰起伏都在秋雨落花流水中。安住静坐,体悟自然的秋意,袭袭风来,秋云漫卷,金黄的原野,在叽叽咋咋的鸟鸣声后,变得清冷,逐渐荒凉。秋天是结束的时候,是约会清谈的时刻,也是做梦的季节,是人生的生死门,是壮年结束的信号,是收敛的开始。  “空山
期刊
4月4日  悟道  人生觉悟只在一念之间,悟道的人生是智慧从容的人生。人生悟道是極其困难的,难不在于地位不高,不在于财富不广大,而在于心念之一息一动。当下人心浮躁,当下因果呈现集中,当下宦海沉浮跌宕,当下财富流水四溅匪夷所思,正是悟道觉慧的因缘所系。但,如此刻骨铭心的镜子,如此朝登天子堂,暮入冷牢房的现身说法,依然动摇不了一些人的贪心、妄念、财货、尘劳的习气。人解放自己的灵魂很难,难在贪婪和欲望。
期刊
如果以粗浅的比喻来说,礼乐文明中的“礼乐”部分,便是意图在充分尊重個人权利前提的情况下(谦让之礼),激发出人与人作为同类的同理心(雅正之乐),产生理解谅解的和谐氛围,进而使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能够以“中正平和”的状态互利共存。就像自然界在孕育万事万物的时候,恰到好处的天气变化才能被称作“风调雨顺”,没有灾害的自然界才能被称作“天清地泰”,这些体现无一不以“恰恰好”为发端与终结。这
期刊
一日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肚皮问左右侍婢:“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所装何物?”一个婢女答:“都是文章。”另一婢女说:“是广博的见识和满腹智慧。”苏东坡听后摇摇头。此时,爱妾王朝云笑道:“学士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的确,苏东坡满怀抱负,空有济世之才却“不合时宜”屡遭贬谪,在他宦海沉浮的一生中,王朝云是难得的知音。  朝云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为
期刊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朱子语类》中有《总论为学之方》一卷和《读书法》两卷,我希望读者肯花点时间去读一读,对于怎样进入中国旧学问的世界一定有很大的帮助。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荀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为我们指点门迳。  中国学人跟着西方调子跳舞,就是坠入魔道  今天读中国古书确有一层新的困难,是古人没有的:我们从小受教育,已浸润在现代(主要是西方)的概念之中。例如原有
期刊
网上曾流行一句中式英语“No Zuo No Die!”意思是“不作就不会死。”看一下《道德经》的第二十三章,说的大致就是这个道理。第二十三章原文如下: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这章的大意是:少发号施令是合于自然
期刊
下·学习国学就是要养五个大:大思想、大境界、大格局、大责任、大担当,读书的人还要有高度、广度、深度、厚度和风度,这是学习国学的关键五大五度。  作为孔子的后代,从文儒书院院长孔海钦身上,笔者感受到了教育家的情怀,我想这不仅因为他是圣人的后代,更源于他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躬耕。近日,笔者有幸就青少年国学教育的问题采访了孔海钦院长。  记者:您一直在从事国学教育,真正打动您让您喜欢上了国学的原因是什么呢
期刊
我略略讲了王维的诗,继续要讲杜工部。杜诗与王诗又不同。工部诗最伟大处,在他能拿他一生实际生活都写进诗里去。上一次我们讲散文,讲到文学应是人生的。民初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主张文学要人生化。在我认为,中国文学比西方更人生化。一方面,中国文学里包括人生的方面比西方多。我上次谈到中国散文,姚氏《古文辞类纂》把它分成十三类,每类文体,各针对着人生方面。又再加上诗、词、曲、传记、小说等,一切不同的文学,遂
期刊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亘古不变。但是如何去爱,却是人言人殊。今天斗胆从先秦時期部分流派的思想中进行耙梳,看看各派达人如何去爱。  如果排座次的话,儒家肯定要做中国文化的第一把交椅。所以先从儒家论爱谈起。“儒家”创始人孔子一上来就把 “爱”与“仁”“孝”“礼”绑在一起。“仁”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孝”强调了爱的起源,“礼”则强调了一种阶级性,强调了一种差别。所以儒家的爱从一开始就体现出了显著的特点:
期刊
china,当这个词笨拙地从一个洋人的口中说出的时候,他想要表达的是一个叫作“昌南”的地名,后来,人们把这个地方称作景德镇。或许他们实在无法在英文中找到一个恰切的词来代表他们眼前看到的这些“胎质白净、手感糯滑、轻盈高雅”的宝物,所以只好用地名来为其命名。一个词,从一个小镇到一种器具再到一个国家,翻译过后词义的不断丰富让我们品味出这种经火蜕变之器物的宏大魅力。  自汉代以来,无数双巧手抟塑泥土的质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