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本教学解读
《桂花雨》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思乡散文。单单“桂花雨”三个字就令人眼前呈现出一幅花雨飘落、花香萦绕的美丽画面。整篇文章字里行间既带着淡雅的花香,又浸润着丝丝缕缕的乡愁,虽不热烈,却挥之不去。
作者虽然不懂花,却唯独喜欢桂花。确切地说,是着迷于桂花的香气。作者通过对比的方式,先抑后扬地突出桂花香气的迷人。思乡梦中的桂花香让“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以及“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两个“浸”字,不仅写出了桂花浓郁的香,还暗含着村民们的淳朴之情、和谐之美。
文章围绕桂花只详细写了一件事——摇花。因为在童年的梦中,“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摇花前“总是缠着母亲问”,一个“缠”字将那份迫不及待的心情体现得淋漓尽致。终于盼到了摇花,“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在缤纷落下的阵阵桂花中,小琦君不由得感叹道:“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句话写出了摇花时的那份欣喜快乐,也点出了课题——桂花雨。文章结尾说“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从“又”字可以看出“摇花”这个场景是作者童年剪影里非常宝贵的一帧,这也就是为什么她会在文章中独独详写这一画面。
桂花的清香,摇花的欢乐,很容易让读者沉醉在这如梦的画中,最后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就像给梦中的美景笼罩上一层思乡的薄雾。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通常在这篇文章中更容易关注到爱花香、摇花乐,但对其中蕴含的、弥漫的思乡之情却可能有点儿陌生。如何让学生透过桂花看到故乡,体会思乡之情,进一步落实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本文教学需要突破的重难点。
二、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目标】
1.结合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巩固学到的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先抑后扬的表达效果。
2.抓住关键语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结合写作背景以及“阅读链接”,理解作者和母亲的思乡之情。
3.进一步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一写法的特点。
【学习过程】
板块一:诗意解题,激发想象
教师板书课题《桂花雨》。学生展开想象,激活对桂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师生交流,想象桂花飘落时的缤纷美景以及由此产生的通感联想——阵阵淡雅的花香扑鼻而来。随即出示作者父亲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借助此诗,走进课文。
板块二:初读课文,重温童年之梦
1.边自由朗读课文,边梳理文意,捕捉文中关于童年的画面,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概括画面内容。
2.自读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3.面向全班的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梳理清楚文章所描绘的三幅画面。
(1)赏花姿。文章第2自然段先写自己不懂欣赏花,接着笔锋一转直抒胸臆——“我喜欢的是桂花”。作者在表达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时,将桂花树的样子与梅树对比,用“笨笨的”来形容桂花树。这种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学习重点,基于之前的学习经验,在这里稍加点拨即可,但是对比的写作手法是本单元的语言习得重点,在此可以出示“词句段运用”中的两个句子。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强调花生的朴实与低调)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强调白鹭的适宜之美)
这两个句子都是本单元前两课的内容,由此可以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迁移,从而体会到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作者還采用了先抑后扬的表达方式来突出桂花香气迷人的特点。文章并不先说桂花,而是先展示“满树的叶子”,接着才是“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的那些小花”,最后再强调桂花迷人的香气。这种先抑后扬的表达方式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知识体验,因此在本文中让学生有所体会即可。
(2)闻花香。文中描写花香的句子虽然不多,但短短的两句话却让整篇文章都弥漫着浓郁的桂花香。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两句话都用了一个共同的字眼“浸”,但是所表达的含义却不尽相同。这也是本篇课文需要会写的字,在此可以随文识字,提醒学生注意“浸”的右上部分不是“日”。
第一句话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将“浸”字改成“飘”字,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二者的差异。“浸”本是“让液体渗透”之意,但用在这里却让人能感觉到花香的浓郁和厚重感,与之相比,“飘”则显得太“轻”了,花香也就变淡了。
第二句的理解可以结合上下文,即第3自然段中母亲说的话以及第6自然段,体会母亲的人性之美以及民风淳朴之美。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全年”“整个”“都”,体会到无论什么季节,桂花都与家家户户的幸福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摇花乐。这是本篇文章浓墨重彩的一幅画面,也是本文的点题场景。这个画面应该是学生最容易捕捉到的,但也是最容易浅读的部分,可以通过抓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
关键词:缠。体会作者对“摇花”这件事迫不及待的心情。
关键句1: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纷纷”“满身满头”突出桂花之多,营造出桂花洒落的缤纷之美;再回到课题,全班齐读“桂花雨”,懂得题目的由来;再次出示父亲的“即时口占—绝”,沉浸体会。
关键句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抓住“又”讨论交流,体会其中蕴含的童年美好记忆和思乡之情。
板块三:聚焦思乡之情,体会“借物抒情”
这是本文的重难点,也是本课学习的核心环节,可以牢牢抓住关键语句展开教学。
1.读中感受思乡之情。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第一次导读: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真香的一场雨呀,这童年梦中的摇花乐,每每想起内心也依然充满喜悦之情。所以说(点名男生轻声朗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第二次导读:童年的时光已流逝,远离家乡多年,那个欢乐摇花的小姑娘也已长成少年。由衷感慨(点名女同学,轻轻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第三次导读:花依然是桂花,但不是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全班同学,深情地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问中感悟思乡之情。
对比:将这两句话放在一起,读一读,比一比哪里的桂花更香。
A.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B.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追问:毫无疑问,杭州的小山上的桂花更多,自然也就更香,但是为什么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3.读“阅读链接”,体会思乡之情。
琦君的这篇散文,既表达了她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那么,这两种感情哪种才是作者最想表达的?
4.为什么作者的题目不直接用“我爱故乡”直接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反而却用童年回忆中的一个片段“桂花雨”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引导学生发现“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桂花雨》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思乡散文。单单“桂花雨”三个字就令人眼前呈现出一幅花雨飘落、花香萦绕的美丽画面。整篇文章字里行间既带着淡雅的花香,又浸润着丝丝缕缕的乡愁,虽不热烈,却挥之不去。
作者虽然不懂花,却唯独喜欢桂花。确切地说,是着迷于桂花的香气。作者通过对比的方式,先抑后扬地突出桂花香气的迷人。思乡梦中的桂花香让“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以及“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两个“浸”字,不仅写出了桂花浓郁的香,还暗含着村民们的淳朴之情、和谐之美。
文章围绕桂花只详细写了一件事——摇花。因为在童年的梦中,“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摇花前“总是缠着母亲问”,一个“缠”字将那份迫不及待的心情体现得淋漓尽致。终于盼到了摇花,“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在缤纷落下的阵阵桂花中,小琦君不由得感叹道:“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句话写出了摇花时的那份欣喜快乐,也点出了课题——桂花雨。文章结尾说“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从“又”字可以看出“摇花”这个场景是作者童年剪影里非常宝贵的一帧,这也就是为什么她会在文章中独独详写这一画面。
桂花的清香,摇花的欢乐,很容易让读者沉醉在这如梦的画中,最后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就像给梦中的美景笼罩上一层思乡的薄雾。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通常在这篇文章中更容易关注到爱花香、摇花乐,但对其中蕴含的、弥漫的思乡之情却可能有点儿陌生。如何让学生透过桂花看到故乡,体会思乡之情,进一步落实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本文教学需要突破的重难点。
二、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目标】
1.结合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巩固学到的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先抑后扬的表达效果。
2.抓住关键语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结合写作背景以及“阅读链接”,理解作者和母亲的思乡之情。
3.进一步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一写法的特点。
【学习过程】
板块一:诗意解题,激发想象
教师板书课题《桂花雨》。学生展开想象,激活对桂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师生交流,想象桂花飘落时的缤纷美景以及由此产生的通感联想——阵阵淡雅的花香扑鼻而来。随即出示作者父亲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借助此诗,走进课文。
板块二:初读课文,重温童年之梦
1.边自由朗读课文,边梳理文意,捕捉文中关于童年的画面,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概括画面内容。
2.自读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3.面向全班的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梳理清楚文章所描绘的三幅画面。
(1)赏花姿。文章第2自然段先写自己不懂欣赏花,接着笔锋一转直抒胸臆——“我喜欢的是桂花”。作者在表达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时,将桂花树的样子与梅树对比,用“笨笨的”来形容桂花树。这种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学习重点,基于之前的学习经验,在这里稍加点拨即可,但是对比的写作手法是本单元的语言习得重点,在此可以出示“词句段运用”中的两个句子。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强调花生的朴实与低调)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强调白鹭的适宜之美)
这两个句子都是本单元前两课的内容,由此可以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迁移,从而体会到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作者還采用了先抑后扬的表达方式来突出桂花香气迷人的特点。文章并不先说桂花,而是先展示“满树的叶子”,接着才是“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的那些小花”,最后再强调桂花迷人的香气。这种先抑后扬的表达方式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知识体验,因此在本文中让学生有所体会即可。
(2)闻花香。文中描写花香的句子虽然不多,但短短的两句话却让整篇文章都弥漫着浓郁的桂花香。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两句话都用了一个共同的字眼“浸”,但是所表达的含义却不尽相同。这也是本篇课文需要会写的字,在此可以随文识字,提醒学生注意“浸”的右上部分不是“日”。
第一句话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将“浸”字改成“飘”字,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二者的差异。“浸”本是“让液体渗透”之意,但用在这里却让人能感觉到花香的浓郁和厚重感,与之相比,“飘”则显得太“轻”了,花香也就变淡了。
第二句的理解可以结合上下文,即第3自然段中母亲说的话以及第6自然段,体会母亲的人性之美以及民风淳朴之美。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全年”“整个”“都”,体会到无论什么季节,桂花都与家家户户的幸福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摇花乐。这是本篇文章浓墨重彩的一幅画面,也是本文的点题场景。这个画面应该是学生最容易捕捉到的,但也是最容易浅读的部分,可以通过抓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
关键词:缠。体会作者对“摇花”这件事迫不及待的心情。
关键句1: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纷纷”“满身满头”突出桂花之多,营造出桂花洒落的缤纷之美;再回到课题,全班齐读“桂花雨”,懂得题目的由来;再次出示父亲的“即时口占—绝”,沉浸体会。
关键句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抓住“又”讨论交流,体会其中蕴含的童年美好记忆和思乡之情。
板块三:聚焦思乡之情,体会“借物抒情”
这是本文的重难点,也是本课学习的核心环节,可以牢牢抓住关键语句展开教学。
1.读中感受思乡之情。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第一次导读: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真香的一场雨呀,这童年梦中的摇花乐,每每想起内心也依然充满喜悦之情。所以说(点名男生轻声朗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第二次导读:童年的时光已流逝,远离家乡多年,那个欢乐摇花的小姑娘也已长成少年。由衷感慨(点名女同学,轻轻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第三次导读:花依然是桂花,但不是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全班同学,深情地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问中感悟思乡之情。
对比:将这两句话放在一起,读一读,比一比哪里的桂花更香。
A.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B.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追问:毫无疑问,杭州的小山上的桂花更多,自然也就更香,但是为什么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3.读“阅读链接”,体会思乡之情。
琦君的这篇散文,既表达了她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那么,这两种感情哪种才是作者最想表达的?
4.为什么作者的题目不直接用“我爱故乡”直接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反而却用童年回忆中的一个片段“桂花雨”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引导学生发现“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