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A+一个”的意义、构造及功能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gfuchick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年轻人口中常出现“好冷一个”这类“好+A+一个”语句,这是一种新起的语言。本文从意义、构造和功能三个方面探讨此类语句。
  【关键词】 好  一个  好+A+一个
  
  在安徽芜湖、六安等地区,我们会经常听到这些话:
  今天好冷一个。 水好清一个。 花好美一个。
  她好漂亮一个。 他好聪明一个。 杯子好干净一个。
  狗跑得好快一个。 老师唱得好听一个。 公主跳得好棒一个。
  这些句子有相同的结构“好+A+一个”,这里的“一个”是数量词吗?“好+A+一个”是何意义?它的结构有何特点以及它功能如何?本文想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好+A+一个”的意义
  
  1.“一个”的意义
  “一个”是传统的数量词组,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数量。上文中的“一个”是不是数量词组?我们来做个变换:
  *一个今天好冷。*一个水好清。*一个花好美。
  *一个她好漂亮。*一个他好聪明。 一个杯子好干净。
  *一个狗跑得好快。 一个老师唱得好听。 一个公主跳得好棒。
  我们把“一个”移到名词前,发现句子的意思全变了,而且一部分句子不符合逻辑,不能成立。而例句中的“一个”去掉后,句子仍成立。可以肯定例句中的“一个”不是数量词组,而是数量词组的语法化(grammatilazation)。语言发展史证明,新的语法特征总是出现在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上(详见石毓智2003:96-123)。根据《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个”的使用频率排在全部词汇的第17位,而“一个”的使用频率在数量词组中是最高的,因而最易语法化。“一个”的语法化意义有很多,如:
  (1)“一个”在这些短语中表现的是泛量词的语义。
  一个人应该这样活着……
  一个教师不搞科研,那他不过是个教书匠。
  一个领导应该首先想到大家。
  (2) 用在否定句中,其语义表现为“任何”。
  没有看见一个人家。
  一个人都没有。
  一个本都没有空着。
  (3)“一个”和某些动词结合,用在谓语动词前,语法意义表现为“突然”、“快速”。
  一个不留神,把杯子打碎了。
  一个不小心,撞到门上。
  一个不注意,吃错了药.
  在这些否定句中,“一个”表示突然。在肯定句中有“快速”的意思。
  他一个健步跳上了车。
  一个刹车,他撞到玻璃上。
  一个站不稳,他掉到桥下去了。
  (4)“一个”用在动词后或动词前,其语法意义表现为“单个”、“独自”。
  你走吧,这里就剩下我一个了。
  一个打不过俩。
  叫我一个背黑锅。
  这里的“一个”表面表示数量,但其语义的内涵是“单个”、“独自”的意义。
  (5) 在V+一个+V+一个短语中,“一个”的语法意义是强调“一”。
  见一个爱一个\吃一个少一个\打一个拉一个\买一个送一个\有一个是一个
  (6)“一个”在“一+量词+一个”中,强调动作“逐一”的连续性。
  一口(吃)一个\一枪(打)一个\一拳(打)一个\一网(捞)一个
  (7) “一个”修饰人称代词、专用名词时,表示一种特殊的强调,常是两个短语对应出现,短语是特指的。
  一个你,一个他,星期天从不上街。
  一个石河子,一个库尔勒,市容整洁、漂亮。
  (8)“一个”可作代词,还可表现为“万一”的意思。
  这赦老竟一个不成。(《红楼梦》)
  “一个”在这里充当代词,代人(丫头)。
  一个措手不及,我打哪弄银子?(《红楼梦》)
  “一个”在这里表现为“万一”的语法意义。
  (9)不可数名词“劲’,加上“一个”可用来表示动态,主要有两种意义:
  a描写连续不断的动作状态。“一个劲’,有“不断地’,少不停地”的语意,在句子中做状语。例如:
  雨一个劲地抽打海水和陆地。(高尔基《切尔卡希》)
  不管怎样劝都没用,她只是一个劲地哭。
  他才觉察到什么,才回过头来一个劲地朝垃圾站张望。(韩少功《暗香》)
  b描写用力的动作状态。“一个劲”有“尽全力地、拼命地”的语义。例如:
  他一个劲地向岸边划去。
  “一个”的语法化意义虽有很多,但“好+A+一个”中的“一个”的意义跟上述意义不同。
  
  2.“好+A+一个”的意义
  “好”修饰形容词时是副词,表示程度深。“好”与“一个”处于同一结构中有何意义呢?我们来做个比较。
  A组B组
  屋里黑。屋里好黑一个。
  手机贵。手机好贵一个。
  你糊涂。你好糊涂一个。
  我们住得远。我们住得好远一个。
  冷秋。秋好冷一个。
  A组是含有形容词的陈述句,陈述了一件事实,语气平淡。B组多了“好……一个”,就有了强调感叹的意味,相当于感叹句:
  屋里真黑呀! \手机真贵啊!\你真糊涂哟!\我们住得真远呀!\秋天好冷呀!
  上面提过程度副词“好”修饰形容词是表示程度深,有强调的意义,相当于副词“真”“很”。通过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好+A+一个”中的“一个”相当于语气词“啊”、“呀”、“哟”。
  语气词是虚词,没有实义,常用于句尾表达说话者的情绪。“好+A+一个”中的“一个”能否独立存在呢?我们看看下列句子:
  *屋里黑一个。*手机贵一个。
  *我们住得远一个。*你糊涂一个。
  *冷一个秋。*桌子脏一个。
  这些句子只有“一个”没有“好”与之照应,都不能说,加上“好”都能说了。因此“好+A+一个”中具有语气词意义的“一个”不能离开“好”而存于句尾。
  “好+A+一个”句式的意义就是表强调感叹义,常用于口语中,含有此结构的句子相当于感叹句。
  
  二、“好+A+一个”的构造
  
  1.“好+A+一个”中的形容词A
  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能进入“好+A+一个”, 经观察得知,性质形容词一般都能进入该句式。如:
  好硬一个/好丑一个/好伟大一个/好粗心一个
  状态形容词一般不能进入该句式。如:
  *好雪白一个/*好血红一个/*好白惨惨一个/*好香喷喷一个
  朱德熙先生认为:“从语法意义上看,性质形容词单纯表示属性,状态形容词带有明显的描写性。”(《语法讲义》1982年第73页)状态形容词属于定量形容词,本身具有特定的程度,如:“雪白”就是“像雪一样地白”,难以同表程度的副词“好”继续组合;性质形容词属于非定量形容词,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程度,可以同“好”继续组合,表示新的程度。
  
  2.“好+A+一个”的句式分化
  从语义上看,“好+A+一个”可分化为四种具有差别的下位句式。请看实例:
  a式好高尚一个b式好狠毒一个
  c式好谦虚一个d式好简单一个
  以上四种句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具有的语义特征是客观事实的结果让人惊叹。
  不同的是,a式“高尚”是主观上可接受的褒义词,“好高尚一个”这种惊叹虽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仍然合乎主体需求,具有“羡慕、欣赏”的语义特征。进入a式的形容词是主观上乐于接受并且可以超出主体预设域限的褒义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于己有利的因素。例如:
  伟大宝贵悲壮繁华高尚
  高兴豪爽和谐诚恳纯洁
  动人坚强美丽迷人生动
  b式“狠毒”是主观上不可接受的贬义词,在民族文化心理上具有强烈的排斥意识,“好狠毒一个”这种惊叹不仅不符合主体需求,而且进一步背离了主体需求,具有“鄙视、厌恶”的语义特征。进入b式的形容词A是主观上极力排斥、不能接受的贬义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于己不利的因素。例如:
  无聊卑鄙奢侈死板贪婪
  顽固虚伪污浊无耻无情
  武断冷酷下流凶狠野蛮
  C式是个歧义句式。当“谦虚”表现为主观上可接受的褒义词时,“好谦虚一个”这种惊叹仍然合乎主体需求,其语义特征与a式相同;当“谦虚”表现为主观上不可接受的褒义词时,“好谦虚一个”这种惊叹则不合乎主体需求了,具有“讽刺、嘲笑”的语义特征。进入c式的形容词A既可是褒义词,也可以是主观褒义词。要区分这种差别,必须借助语境。例如:
  认真 诚实 敦厚丰满尖锐
  慷慨 刻苦 宁静便宜善良
  d式“简单”是主观上的中性词,“好简单一个”这种惊叹不合乎主体需求,具有“原来如此”的语义特征。进入d式的形容词是中性词。例如:
  高 矮胖瘦粗细早迟
  复杂 简单 漫长短暂 苍老
  决定“好+A+一个”句式分化的因素主要是:形容词A的下位类别和语境的制约。
  
  三、“好+A+一个”的语法功能
  
  性质形容词语法功能有很多,含有性质形容词的结构“好+A+一个”的语法功能是否相同?来看下表的对比:
  


  从下表可以看出:“好+A+一个”结构虽含有性质形容词,但与性质形容词不同,它只能做谓语和补语,很少用于定语,语法功能远不及性质形容词。值得注意的是“好+A+一个”常单独成句。
  
  四、结语
  
  “好+A+一个”是一个较新的句式,常用于年轻人口语中。“一个”在句式中已语法化为感叹词,程度副词“好”与“一个”连用表达强烈的感叹意义。通常只有性质形容词才进入此结构,形容词意义与语言环境都会影响到此结构的语法意义。在句子中“好+A+一个”常作谓语和补语,也可单独成句。
  语言在反映现实事物时,有客观性,但除了抽象的概括的反映事物的意义外,还可以有人的主观创造性。“好+A+一个”句式的出现是人们在口头交际中,对多样化、个性化交流方式需要的言语反映。虽然,这种新的语法形式只在部分地区使用,但它的出现,受到了年轻朋友的热烈欢迎,有风靡一时的趋势。然而书面语,特别是表达文学语体格调的需要又要求语言向规范化、统一化的方向发展。“好+A+一个”句式的何去何从,最终还要看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何 杰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民族出版社 2000年版
  朱德熙 《语法讲义》 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朱德熙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 1961年版
  何 平 《“个”、“一个”的语法和修辞功用》 山东大学出版社
  孙汝建 《关于量词“个化”论的思考》 载《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1期
  云兴华 《太A了》 载《山东师大学报 》 1994年第1期
  齐沪杨 王爱红 《形容词性短语与形容词的功能比较》 载《汉语学习》 2001年第4期
  周明强 《汉语量词“个”的虚化特点》 载《语文学刊》 2002年第1期
  李宇明 《“一V……数量词”及其大量问题》载《汉语学习》1999年第4期
  陈绂 《从“枚”与“个”看汉语泛指量词的演变》 载《语文研究》2002年第1期
  宋玉柱《“个”不是万能的--谈汉语量词的运用》载《学语文》1994年第4期
  石毓智 雷玉梅 《“个”标记宾语的功能》 载《语言文字学》2005年
  
  (王火红,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下编)进入“收官”阶段,为便于读者阅读和使用本书数据和图表,有必要将成果背后无法反映的一些情况作个补充说明。  2006年5月22日,教育部召开第11次新闻发布会,国家语委发布2005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及相关数据。这是中国第一次就年度的语言使用实态发布报告,引起了社会和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赵沁平在题为《关注语言国情,建设
期刊
今年暑期,“超级女声”促使全国媒体几乎在一夜之间开始大量使用“PK”一词,如:  “5进3之前记者问李宇春上了PK台最不想和谁PK,她立即答道:‘最不想和何洁PK!’”——(《南方都市报》2005年8月12日)  “超级女声”再度PK歌友会——(www.hunantv.com)  “《超级女声终极PK》专辑热卖。”——(《扬子晚报》2005年9月1日)  一个新词的使用密集程度之大、频率之高,这在
期刊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汉语动量词研究呈现出的特点是探讨了宾语与动量词语的次序问题,研究了动量词的借用及相关结构的重叠问题,同时尝试进行动量词的语义特征分析。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对动量词和宾语的次序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实用化的成果不多,有些问题有待深化。  [关键词] 动量词 语序 借用 语义特征分析 重叠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量词的研究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又非常活跃的领域,
期刊
“阳春白雪”是指高雅的乐曲,与之相对应“下里巴人”是指通俗的乐曲,这是众所周知的。相当一部分人想当然地把“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分别作了代表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的一首乐曲,其实不然。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中有这么一段话:“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期刊
彭泽润教授是湖南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他于2004年5月进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2006年11月出站。他在流动站的研究方向是语言规划。期间他除了整理出版《词和字研究》,主要写了博士后研究报告《词和词式书写研究》。这份研究报告2007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学术著作,获得出版资助。在即将正式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时候,作者让我写几句话,作为合作导师我
期刊
摘 要:陆游的《关山月》艺术构思十分精妙,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多重套叠的对比示现修辞文本的构建,重现一幅幅沉郁悲壮的情景,连缀构成对比鲜明、蕴涵深广的意象群,展示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多角度反复刺激读者的视听感官,在心理上强化接受者的“不随意注意”,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  关键词:陆游 关山月 对比修辞 接受心理    陆游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七言古体诗《关山月》借旧题写
期刊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绝大多数“V1+О+V2”格式还是不能看作动结式,至少不能是是典型的动结式;此期也出现了少数可视为动结式的“V1+О+V2”结构,主要是考虑到这类用例中,后项动词直接且只与前项动词发生关系,而与施事主语没有“支配——被支配”关系。  关键词:汉语语法史 动结式 “V1+О+V2”格式    一、“V1+О+V2”格式先秦已出现(《国语》《左传》《战国策》已见用例),魏晋六朝时
期刊
当代作家杨朔的散文名篇《荔枝蜜》中几处用到“螫”字:“小时候有一次上树掐海棠花, 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蜜蜂轻易不螫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这几处“螫”字,在后来的中学语文课本里都被改成了“蜇”。(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二版初中语文第二册)课本的编者为什么要改它,无由得知其详,不过前些时候读到一篇文章,从中约略看
期刊
摘 要:现代汉语数词不仅具有表数功能,有的还具有虚化意义。“一”的使用频率高居数词之首,与其在数词中的虚化程度最高形成对应。本文由此着手,分析了大量例句,并结合例句进行“一”的虚化考察,试图探寻数词“一”的虚化机制及特点。  关键词:数词 “一” 虚化 频率 机制    一、引言    根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标准局公布的《最常用的汉字是哪些——三千高频度汉字字表》(由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分析汉语中的“是”和英语中的“be”各自的功能和用法入手,通过比较得出“是”与“be”的相同之处及差异,并总结出若干“是”和“be”相互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 是 be  系词  可逆性  系表结构     一、系词“是”的来源、功能及用法    系词“是”产生的时代和来源一直是汉语语法学界争论的重要话题之一,前贤就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产生了许多重要观点。王力先生认为:上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