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闻的“眼睛”亮起来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被称为新闻的“眼睛”。俗话说:“看书看皮儿,看报看题儿。”新闻标题是指引读者的“路标”。一个好的标题,能画龙点睛。因此,要格外重视报纸新闻标题的制作,着力在“平”、“活”、“美”、“跳”、“雅”、“说”、“问”上下功夫,增强标题的吸引力,让新闻的“眼睛”亮起来。
  【关键词】新闻标题 “眼睛” 亮起来 吸引力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被称为新闻的“眼睛”。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人们对新闻的选择,首先是通过对新闻标题的选择来实现的。可以说,新闻标题已成为读者认识新闻内容、判断新闻价值的第一信号,成为决定是否进行深层次阅读的第一选择关口。
  古诗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鲁迅说过,记人,最好记他的眼睛。看人先看眼,看文先看题。新闻靠“眼睛”传神。俗话说:“看书看皮儿,看报看题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新闻标题的重要性。笔者以为,若想写好一篇新闻报道应首先从标题制作入手。
  一、新闻标题不抓人“眼球”
  简洁、准确、传神,是制作新闻标题追求的目标。但在新闻标题制作上,往往存在内容缺乏事实、思想缺乏观点、语言缺乏文采等问题。
  1、内容缺乏事实
  “某某市打击传销专项行动成效显著”、“某某区集中整治违法建设成效显著”,这是在一些党报上经常见到的标题。显而易见,新闻核心信息没有被提炼出来。若是将标题稍作调整,改为“某某市:一举捣毁4个传销窝点”、“某某区:第一批10个市级拆违重点全部拆除”,则新闻事实就点了出来。可见,新闻标题不能脱离新闻事实而独立存在,一定要凸现事实主体、把握核心信息,将新闻中的兴奋点提炼出来。
  2、思想缺乏观点
  “今朝“明珠”更靓丽——某某县巩固文明县城纪实”、“徜徉在如诗如画中——某某市美好乡村建设纪实”,这是成就性新闻报道常见的标题。就新闻标题的文采而言,无可挑剔;但读完整篇文章之后,不知记者所云,原因在于新闻没有思想观点。记得一位新闻老前辈曾说过,“新闻写到最后,最重要的不是文采,而是思想观点。”可见,标题应以思想取胜。
  3、语言缺乏创新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作文如此,做标题亦如此。在报纸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标题:“将……进行到底”、“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样的标题缺乏个性,但大家还不厌其烦地去套用,结果只能是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标题要有文采,有文采才能使标题“美”起来。一条“美”的标题,可以借助许多手法,如可通过比喻、对偶、回文等修辞手法,让文字形象、生动、醒目、活泼起来。常言说,“文察于目”,就是这个道理。
  二、新闻标题的“亮眼”技巧
  新闻靠“眼睛”传神。新闻标题要做好、做活、做出个性,应着力在“平”、 “活”、“美”、“跳”、“雅”、“说”、“问”上下功夫。
  1、让标题“平”起来
  新闻战线“走转改”,其中“改文风”怎么“改”?笔者以为要向着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向改。改文风,首先应该从新闻标题上改,要贴近大众取精华。
  新闻标题的制作应尽可能地使用大众的语言,力求口语化、通俗化、生活化。2013年3月19日,《淮南日报》刊登了题为《8个亿12个建设项目没花一分“典礼钱”》的新闻,简朴的语言,直接揭示主题,极具冲击力。再如《楚天都市报》的一则消息,《雨,要停了!(主)今晚至明天转晴(副)》。这则标题很简单,读者看了再明白不过,而且更重要的是,标题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就好像熟人在路上碰到了打个招呼说:“喂,雨,要停了!”副标题在雨停的具体时间上给主标题一定补充。这些来自社会生活中的语言,朴实、自然,让人感到非常亲切。
  2、让标题“活”起来
  2005年3月11日,《羊城晚报》刊登了一则有关天气变化的新闻——《今晚北风拜访冷雨敲窗》,标题令人赏心悦目。仔细推敲,标题成功之处在于妙用两个动宾词组,辅之以拟人化的手法,使标题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境。整个标题化静为动,变死为活,增强了标题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新闻靠标题传神,而要使标题形象生动,常用的方法就是巧妙地使用动词。一个动词恰到好处地使用,能使一条标题顿时生色,能使一个人物栩栩如生,能使一个场景活灵活现,从而也使整篇新闻别具一格。2008年奥运会期间,中国女子体操队获得团体金牌后,《京华时报》做了这样一个标题:《凤舞九天初吻桂冠》。一个“吻”字,使标题立刻产生强烈的动感,可谓一字千金,恰到好处。
  3、让标题“美”起来
  2009年11月24日,《淮南日报》二版头条刊登了题为《为快速成长的“孩子”穿上一件合身的“衣服”——我市<关于扩权强镇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解析》的新闻报道。标题的成功之处在于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把乡镇比作快速成长的“孩子”,把新政比作一件合身的“衣服”,使得新闻标题立即“美”了起来。
  比喻,是让新闻标题“美”起来常用的修辞手法,但不是唯一的手法,可综合利用引用、对偶、回文等修辞手法,在不生搬硬套上的基础上,进行多元素整合,能让读者感到语言之美和标题之“靓”。如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这是新闻业界耳熟能详的新闻名篇。作者在此借用了唐朝诗人李贺的诗句,这个标题一语双关:既表达了诗人对无限春光的热烈欢呼之情,也表现了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给深圳乃至全国带来了深化改革开放的春风,同时表达了人们对小平同志到来的喜悦之情。
  4、让标题“跳”起来
  文似看山不喜平。做标题太平稳了,吸引不了眼球,标题只有“跳”起来,才能夺人眼球。
  例1:(副题)胡鞍钢:腐败损失有多大
  (主题)每年一万亿   例2:(主题)养老保险空账1990亿
  例1、例2标题中的数字可谓是天文数字,直接揭示问题的严重性。标题中既要有数字,还要尽量转化为读者有生活经验的具体描述,如“北京市年生活垃圾为5亿吨”,就可转化为“一个北京人一天生产垃圾4.2斤”,这样的标题就会给人深刻的印象。
  在新闻标题制作中,运用数字,让数字说话,是勾住读者第一眼的重要手段。同时,要注意选择角度。新闻标题新,也指角度新。2013年5月9日,《淮南日报》一版头条刊登了题为《民生,“美丽凤台”的幸福注脚》的新闻。该新闻重在报道全国文明县城——凤台县巩固文明创建新举措。文章没有面面俱到的写,而是突出民生创建思维。标题也是恰到好处,既彰显创建民生思维,也切合文明创建主题。
  5、让标题“雅”起来
  白居易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能吟咏的标题,必先有情。清代袁牧在《读诗品》中讲:作者情生文,读者文生情。以情征服读者是文章所固有的特征。标题要有韵味,耐人琢磨,需借助古诗词这个“调味剂”,让标题“雅”起来,从而做出富于感情色彩的亮眼标题。
  2010年6月11日,《淮南日报》一版刊登了笔者题为《 “人工湿地”:吐故纳新清如许》的通讯。标题巧用成语“吐故纳新”,巧吟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诗,准确诗意地表达了“人工湿地”“吸入”生活污水、“吐出”汩汩清流的生态功能。
  连战首访大陆时,有一家报纸标题是:“(引题)中国国民党主席率团抵南京,迈出历史性第一步;(主题)连战:返大陆兮恨太晚。”这个标题好就好在,让标题“雅”了起来。与其它标题不同点在于,使用了一个古汉语的叹词“兮”,令人耳目一新,有效地制造了一种情绪和氛围。再如《怎一个“俗”字了得——人大代表抨击媚俗文化流行》(《楚天都市报》),化用李清照词中名句“怎一个愁字了得”,真是用得巧,用得妙,将对媚俗文化的态度鲜明地表达出来,给读者带来很大的冲击力。
  6、让标题“说”起来
  2002年5月15日,《安徽日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山火问:我烧了三天,为何不管;乡长答:你过了地界,非我管辖”。一问一答,标题精彩生动,问题不言而喻。
  在新闻写作中,学会用“问答式手法”,让标题会说话,往往事半功倍。2003年12月16日,《羊城晚报》有一条报道:在我国沿海主要省份中,广东省海洋产业总产值曾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海洋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生态造成了较大影响,渔业资源不断衰退,部分海域趋于荒漠化。这条新闻,标题不太容易做得生动,如果用拟人化的手法说出来,就不一样了:“海洋问:‘我的鱼呢?我的鱼呢?’”让海洋来发问,并且连用了两个“我的鱼呢”,表达了诘问的急切。
  7、让标题“问”起来
  一般而言,读者都有一种打破沙锅问(纹)到底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就是直接抓住读者和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捷径,记者、编辑在制作标题时,通过设问,能对读者形成挡不住的“诱惑”。
  2009年8月10日,《重庆晚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重庆暴雨考验着谁》。标题通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去了解暴雨究竟考验着谁?暴雨考验着政府的应急能力与服务精神、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及市民的文明素养。读者读完之余,豁然开朗。
  由于标题要力求简洁,笔者以为,问句做标题多以不加问号为好。但不带语气词的是非问句做标题时,一定要加问号。例如:“他得了冠军?”这个句子是对“他得了冠军”这一说法提出疑问。如果不加问号,疑问语气就表现不出来了,会造成误解。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一个好的标题,往往画龙点睛。笔者认为,报纸新闻标题的制作应在重视日常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好的技巧,只有实干加技巧,方能做出清新亮眼、可圈可点的标题来。□
  (作者单位:淮南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期刊更名成时尚。新一轮调整中的“改版”不仅仅是在杂志栏目设置、版式调整等编辑技术方面的微调,其动作幅度更大、涉及范围更广,主要表现为期刊更名,这意味着杂志性质、定位、方针等要素发生转换。  产品结构立体化。未来期刊社的产品结构将呈现为“三位一体”:纸质产品、数字产品、定制产品。  期刊阅读多级化。中国社会机构与居民消费结构的深刻变动,让期刊阅读市场多极化趋势将愈加明显,“精英读精品、大众随大流、同
南方茶乡的茶叶到了北方的村庄,村庄人觉得用开水泡出的茶味道太淡了,太寡了,不够味,唯有经过慢火熬出来的茶才过瘾。  村庄的清晨,上了点年纪的人,每天起个大早,熬茶、喝茶似乎成了他们每一天的头等大事。待屋子烟熏火燎地萦绕着茶香,早饭也快做好了。饭熟端到炕头上,茶香搅和着饭香,男人喝下几杯熬出来的浓茶后,再给女人接几杯,茶后吃了饭,就准备下地。我从小就听大人们说,喝浓茶,干活一天都有劲。所以熬茶喝茶成
由于耳朵上的穴位多,经常对耳朵进行揪拉、揉捏等按摩,可以刺激全身脉络,有助于全身健康。   ▲提拉耳尖——镇静、止痛、退热、清脑、明目、降压   操作方法:用双手的拇指、食指捏住耳朵上部,先揉捏再往上提揪耳尖,直至感觉该处发热、发烫。提揪15~20次。   耳朵上部对应反射区:盆腔、内外生殖器、足部、踝、膝、髋关节等。   小贴士:这样按摩效果更佳   每天在睡觉前和起床后按揉耳朵效果最好。在按揉
【摘 要】 1998年“房改”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吸引了众多实体经济进行房地产投资,为此我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房地产税政策来调控房地产市场,以求资金“脱虚向实”,推动企业“去房地产化”,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文章以2008—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建立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房地产税与企业“去房地产化”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房地产税政策的实施将降低实体企业进入房地产的概
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维护和追求。人文精神不是一种思想,而是多种思想的总和,人文精神不止一种载体,而是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闻是对人生进行采访,新闻是关于人事的大书,人文精神应如血肉般贯注入以事实为骨架的新闻叙述之中,于字里行间渗透着关切,才能有震荡人心的力量。现代社会复杂多变,新媒体层出不穷,各种声音甚嚣其上,但风物长宜放眼量,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要求人们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评价问题而非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实现科技强国,媒体肩负着传播科学的使命,如今省城媒体的科普宣传现状如何?近期,笔者重点关注了省城9家媒体的科普报道,现圈其亮点,指出其不足,以期引发媒体深化科普报道,弘扬科学精神,满足公众科普需求,从而提高大众科学素养,助力科学发展。  一、说现状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我的小时光。那时候杂交水稻刚刚兴起。走路去镇上上初中,田野里已经有人在制造杂交水稻种子。说这个母稻,那个公稻。  盛夏季节,稻花飞扬。人们拿着个长竹竿,把公稻的花,赶到母稻里。  反正一时风行,家里的稻谷是明显分得多了。杂交水稻的产量,一下子比原来提高了百分之二十。我啥也不懂,夜里,一帮臭屁孩在点着煤油灯分稻谷的晒场,围着高高的谷堆东奔西跑,完了身上到处都痒,稻谷壳上扬起的
【摘 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鲜是新闻的重要价值要素。新鲜在新闻中指的就是新闻的时效性,即新闻能够及时、迅速传播。笔者认为,媒体要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快速反应机制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真实、准确而又及时的报道。抓住新闻的时效性,也就把握了新闻报道的主动权,占领了制高点。  【关键词】时效性 新闻 制高点  新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真实,二是新鲜。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鲜是新闻的重要价值要素。新鲜在新闻中
【摘 要】 以恒安并购皇城为例,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动机和并购目标的选择,旨在为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目标选择提供启发。研究发现,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由多个动机共同驱动,其中最主要的动机是市场寻求。在进行并购目标选择时,民营企业会考虑文化差异、东道国制度环境、经济环境等因素,同时也受到了国家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家个人特征等的较大影响。因此,民营企业应明确其并购动机,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深
【摘 要】在当前媒体激烈竞争的格局中,新闻报道要发挥作用,应努力改进传播方法,转变文风,提升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关键词】新闻报道 文风 改进  当前新闻报道文风虽有了可喜的变化,但与广大受众的要求相比,与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新闻报道只有在推进全方位改革的同时,深化新闻报道方法及文风的改革,努力贴近社会与人民群众生活,关注读者需求,更好地引导舆论重任,才能吸引广大读者,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