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24-0057-01
实践活动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针对问题情境,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示: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基于课标的要求和教学的现状,我校确立了“基于实践活动的小学数学难点突破案例研究”。经过一年多的专题研究,颇有心得,现将从“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这一角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明确目标定方案
要搞好数学实践活动,教师首先要研读教材,通过教材内容解读出教学的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其次,还需要研究学生,研究每堂课的教学对学生而言已知什么,未知什么,应该知道什么,怎么让孩子去操作探究。只有读懂了学生,我们选用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才能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用自己的认知水平去感悟,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探究”。这样设计的数学实践活动方案才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学生虽然见到过人民币,但是并不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在教学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将人民币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的脑海里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怎样分类?能不能将几分几角几元的人民币各分一类?为什么可以这样分?元、角、分到底是什么?经过一番思考,同学们在头脑中会形成一些比较朦胧的认识,再经过教师适时的点拨,一定会让他们的认识变得清晰。
二、创设情景激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状态,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结合新课程理念,教师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的心理,积极创设新颖、有趣、直观形象、富有挑战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引入这样一个故事情节:王二小去放羊,他牵着小羊来到野外,野外的景色真美呀,二小把小羊栓在一块草多的地方,便在一旁的草地上躺下睡着了,你猜猜他醒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引导学生说出羊吃完了以拴它的绳子为半径的一个圆的面积的草。同时提问小羊吃了多大一块面积的草呢?请同学们帮二小算一算。小故事把小学生注意力瞬间就引到了设计好的题目上,很自然的进入了对圆面积的探究之中,为后续的活动操作、体验做好了充足的铺垫。
三、参与实践重经历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教师结合小学生的有关数学方面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因此,数学实践活动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之中,才能让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比如:教学《植树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小小园艺师,美化新社区”。首先,我让学生明确活动任务:一个新落成的社区,在这个社区中人行道,有这样几个项目需要我们去完成,植树、安路灯、设计垃圾桶的位置,小组内先分工,选择自己想干的项目,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伴合作完成。然后,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之中,学生可以借助电脑操作演示,可以利用提供的学件摆一摆,也可以利用学习工具进行演示,还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帮助思考……动手操作过程中,遇困难小组成员要再讨论,群策群力。最后,在学生汇报中引导学生“植树问题”進行“建模”。这样的实践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不仅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的过程中,问题得到解决,思维得到提升,能力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四、活动成效重应用
数学实践活动是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桥梁,是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因此,在设计知识的应用时,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适时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到数学知识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
例如:在学习了单位之间的换算之后,基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火眼金睛挑毛病”(错误百出的数学日记)。内容如下:早晨,体重30克的我从2千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80cm长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我和身高155分米的姐姐一起乘车行了6厘米的路程,来到了十字路口,下车后,每秒5米的速度又大约步行了100千米,终于来到了新华书店。新华书店的书可真多啊!四周全是2厘米高的书架,我踮着脚比了比,比我还高出不少呢!我在书架上选了一本《优秀作文选刊》,这本书有2米长,14毫米宽,2厘米厚,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活动中,我先让学生讨论30克有多重,15米有多长,76平方米有多大,一秒有多久?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判断这些答案的可能性和准确性。同学们受到生活实例的启发都豁然开朗,接着,再让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答案的原因,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实际,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总之,小学数学活动课要尽量开展有趣的实践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让学生在学习中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学习,从而变“学”数学为“做”数学,让智慧出在指尖上,长在心尖上。
实践活动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针对问题情境,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示: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基于课标的要求和教学的现状,我校确立了“基于实践活动的小学数学难点突破案例研究”。经过一年多的专题研究,颇有心得,现将从“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这一角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明确目标定方案
要搞好数学实践活动,教师首先要研读教材,通过教材内容解读出教学的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其次,还需要研究学生,研究每堂课的教学对学生而言已知什么,未知什么,应该知道什么,怎么让孩子去操作探究。只有读懂了学生,我们选用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才能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用自己的认知水平去感悟,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探究”。这样设计的数学实践活动方案才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学生虽然见到过人民币,但是并不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在教学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将人民币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的脑海里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怎样分类?能不能将几分几角几元的人民币各分一类?为什么可以这样分?元、角、分到底是什么?经过一番思考,同学们在头脑中会形成一些比较朦胧的认识,再经过教师适时的点拨,一定会让他们的认识变得清晰。
二、创设情景激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状态,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结合新课程理念,教师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的心理,积极创设新颖、有趣、直观形象、富有挑战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引入这样一个故事情节:王二小去放羊,他牵着小羊来到野外,野外的景色真美呀,二小把小羊栓在一块草多的地方,便在一旁的草地上躺下睡着了,你猜猜他醒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引导学生说出羊吃完了以拴它的绳子为半径的一个圆的面积的草。同时提问小羊吃了多大一块面积的草呢?请同学们帮二小算一算。小故事把小学生注意力瞬间就引到了设计好的题目上,很自然的进入了对圆面积的探究之中,为后续的活动操作、体验做好了充足的铺垫。
三、参与实践重经历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教师结合小学生的有关数学方面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因此,数学实践活动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之中,才能让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比如:教学《植树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小小园艺师,美化新社区”。首先,我让学生明确活动任务:一个新落成的社区,在这个社区中人行道,有这样几个项目需要我们去完成,植树、安路灯、设计垃圾桶的位置,小组内先分工,选择自己想干的项目,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伴合作完成。然后,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之中,学生可以借助电脑操作演示,可以利用提供的学件摆一摆,也可以利用学习工具进行演示,还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帮助思考……动手操作过程中,遇困难小组成员要再讨论,群策群力。最后,在学生汇报中引导学生“植树问题”進行“建模”。这样的实践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不仅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的过程中,问题得到解决,思维得到提升,能力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四、活动成效重应用
数学实践活动是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桥梁,是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因此,在设计知识的应用时,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适时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到数学知识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
例如:在学习了单位之间的换算之后,基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火眼金睛挑毛病”(错误百出的数学日记)。内容如下:早晨,体重30克的我从2千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80cm长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我和身高155分米的姐姐一起乘车行了6厘米的路程,来到了十字路口,下车后,每秒5米的速度又大约步行了100千米,终于来到了新华书店。新华书店的书可真多啊!四周全是2厘米高的书架,我踮着脚比了比,比我还高出不少呢!我在书架上选了一本《优秀作文选刊》,这本书有2米长,14毫米宽,2厘米厚,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活动中,我先让学生讨论30克有多重,15米有多长,76平方米有多大,一秒有多久?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判断这些答案的可能性和准确性。同学们受到生活实例的启发都豁然开朗,接着,再让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答案的原因,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实际,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总之,小学数学活动课要尽量开展有趣的实践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让学生在学习中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学习,从而变“学”数学为“做”数学,让智慧出在指尖上,长在心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