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8-101-01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教师必须注重启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搭建形式多样的阅读平台,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丰富学生阅读过程的表象,从而提高学生语言阅读的效益。
一、在体验表演中学习
体验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是个性的知识。语文教材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容易形成,学生不是孤立静止的学习者,更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我们可以让学生走进教材,去模拟文本中的人物,去活化文本中的情节。把文本的精彩故事编成课本剧,是激发学生细嚼文本语言的有效手段。比如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陶罐和铁罐》,我让学生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去认识铁罐的骄傲,特别是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我让学生细心揣摩,用心品味,去体验陶罐和铁罐的各自的性格特点,结果学生受到了感染,表演得非常逼真。要演好《陶罐和铁罐》这一剧本,学生必须品味、咀嚼反映出陶罐的宽容、谦逊和反应出铁罐狂妄、无礼的提示语。对于没有提示语的对话还得让学生进行提示语的填空练习,这样才能让学生用语言“画”出人物形象,用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演好这一剧本。因此,编课本剧活动,能让学生学到细嚼语言的本领。
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情境的表演,有益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有益于提高语文课堂学习的实效。
二、在丰富想象中学习
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1、假想。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幅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课文,让学生在得到语文知识训练的同时,进行科学的理性和兴趣教育。
2、续想。一篇好的教材都有想象的空间和余地,让你重新布白,重新设计情节中的人物活动,达到你所期望的目的。
3、联想。联想能让学生根据已存的事物表象进行合理的推断,对事件进行再完善,再补充,使事情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
三、在特定角色中学习
1、当小老师。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首席。在实际的教学中,某些知识的内化可以让学生来充当教师,进行二次讲解和学习,通过再学习、再认识,让学生心中的疑惑和糊涂的地方自动在难以自圆其说中而呈现出来,教师在进行必要的补充、点拨与深化。同时这种方法也有利于增添学习中的鲜活气氛,会有意识的弥补学生自己的学习缺陷,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更透彻。
2、当小导演。有些课文的情节,学生觉得离生活太远,美好的东西得不到彰显,我就让学生充当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意愿当一名小导演去增删、改动故事情节。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时,有的学生对蔺相如的行为不理解,认为他胆小,真没有面子。此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教材文本的感知,去改动教材。学生由于内心就有这个想法,就投入到改动情节中来。有的学生把情节改成蔺相如非常生气,决定和廉颇决一死战,一决高下。结果两败俱伤,被楚国坐收渔人之利。赵国被别国占领,很快国家就灭亡了。通过假设与原文的故事情节进行对比,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文本了解文本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四、在多元评价中学习
1、评情节。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多元化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学习状态的强化,学习心理的矫正。在教学中,主要尝试让学生当“小主考官”,质疑问难,探求新知。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桥》一篇课文后,我让学生主持课堂,形成自由论坛,谈谈对课文和课文主人公的理解,我在台下旁听。学生刚抛出“你们有什么问题?”时,学生就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我记得最深的是一个同学向主持人发问的“老汉为什么开始要揪出小伙子,后面又让着把小伙子推上小木桥?”结果课堂上议论纷纷,有的说开始人多,后来只剩下他俩人吧;有的同学说,他也许是赶不上了,水可能已漫过了他;……但有一个同学的解释我现在还是记忆犹新,他说,老汉对村民有着很深的情感,他作为党支书,他无法忍心离开这些村民,他对自己的亲人同样有着深厚的情感,在危难面前,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当时的学生主持人也同意他的观点,朝我望了望,我也点头,朝他微笑。这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始料不及的,这也许就是知识的不可知性和教学的不可预测性。后来我在指导下一篇课文《梦想的力量》的学习时,就让学生充当主考官,进行教材答辩,对教材二次梳理,从而达到深化理解、发展自己的效果。
2、评朗读。琅琅书声,能读出文章中回肠荡气的韵味;抑扬顿挫,能读出文章中慷慨磅礴的气势;音域高低,能读出文章中悲喜交织的感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朗读有利于创设情境,有利于感悟文本。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时间比例。
当然,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有很多让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这些都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探寻,选出更多的呈现方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搭建更大的参与平台,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教师必须注重启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搭建形式多样的阅读平台,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丰富学生阅读过程的表象,从而提高学生语言阅读的效益。
一、在体验表演中学习
体验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是个性的知识。语文教材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容易形成,学生不是孤立静止的学习者,更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我们可以让学生走进教材,去模拟文本中的人物,去活化文本中的情节。把文本的精彩故事编成课本剧,是激发学生细嚼文本语言的有效手段。比如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陶罐和铁罐》,我让学生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去认识铁罐的骄傲,特别是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我让学生细心揣摩,用心品味,去体验陶罐和铁罐的各自的性格特点,结果学生受到了感染,表演得非常逼真。要演好《陶罐和铁罐》这一剧本,学生必须品味、咀嚼反映出陶罐的宽容、谦逊和反应出铁罐狂妄、无礼的提示语。对于没有提示语的对话还得让学生进行提示语的填空练习,这样才能让学生用语言“画”出人物形象,用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演好这一剧本。因此,编课本剧活动,能让学生学到细嚼语言的本领。
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情境的表演,有益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有益于提高语文课堂学习的实效。
二、在丰富想象中学习
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1、假想。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幅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课文,让学生在得到语文知识训练的同时,进行科学的理性和兴趣教育。
2、续想。一篇好的教材都有想象的空间和余地,让你重新布白,重新设计情节中的人物活动,达到你所期望的目的。
3、联想。联想能让学生根据已存的事物表象进行合理的推断,对事件进行再完善,再补充,使事情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
三、在特定角色中学习
1、当小老师。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首席。在实际的教学中,某些知识的内化可以让学生来充当教师,进行二次讲解和学习,通过再学习、再认识,让学生心中的疑惑和糊涂的地方自动在难以自圆其说中而呈现出来,教师在进行必要的补充、点拨与深化。同时这种方法也有利于增添学习中的鲜活气氛,会有意识的弥补学生自己的学习缺陷,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更透彻。
2、当小导演。有些课文的情节,学生觉得离生活太远,美好的东西得不到彰显,我就让学生充当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意愿当一名小导演去增删、改动故事情节。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时,有的学生对蔺相如的行为不理解,认为他胆小,真没有面子。此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教材文本的感知,去改动教材。学生由于内心就有这个想法,就投入到改动情节中来。有的学生把情节改成蔺相如非常生气,决定和廉颇决一死战,一决高下。结果两败俱伤,被楚国坐收渔人之利。赵国被别国占领,很快国家就灭亡了。通过假设与原文的故事情节进行对比,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文本了解文本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四、在多元评价中学习
1、评情节。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多元化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学习状态的强化,学习心理的矫正。在教学中,主要尝试让学生当“小主考官”,质疑问难,探求新知。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桥》一篇课文后,我让学生主持课堂,形成自由论坛,谈谈对课文和课文主人公的理解,我在台下旁听。学生刚抛出“你们有什么问题?”时,学生就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我记得最深的是一个同学向主持人发问的“老汉为什么开始要揪出小伙子,后面又让着把小伙子推上小木桥?”结果课堂上议论纷纷,有的说开始人多,后来只剩下他俩人吧;有的同学说,他也许是赶不上了,水可能已漫过了他;……但有一个同学的解释我现在还是记忆犹新,他说,老汉对村民有着很深的情感,他作为党支书,他无法忍心离开这些村民,他对自己的亲人同样有着深厚的情感,在危难面前,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当时的学生主持人也同意他的观点,朝我望了望,我也点头,朝他微笑。这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始料不及的,这也许就是知识的不可知性和教学的不可预测性。后来我在指导下一篇课文《梦想的力量》的学习时,就让学生充当主考官,进行教材答辩,对教材二次梳理,从而达到深化理解、发展自己的效果。
2、评朗读。琅琅书声,能读出文章中回肠荡气的韵味;抑扬顿挫,能读出文章中慷慨磅礴的气势;音域高低,能读出文章中悲喜交织的感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朗读有利于创设情境,有利于感悟文本。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时间比例。
当然,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有很多让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这些都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探寻,选出更多的呈现方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搭建更大的参与平台,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