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农村投资状况及未来投资重点领域分析

来源 :农业经济问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g8586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扩大农业农村投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自2019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投资增速明显下滑,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更对农业农村投资产生较大冲击.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农村投资现状的基础上,剖析造成农业农村投资下滑的主要原因,提出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的政策建议.研究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农村投资重点要聚焦现代农业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三大领域,加快推动农业农村投资立法,创新多元主体参与的投融资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建立乡村振兴投入绩效评价体系.
其他文献
大量种植高附加值的生鲜农产品之后,持续稳定的农产品供应链是贫困地区在后脱贫时代发展的关键.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持续改善,但也出现了诸如产地供应分散不及时、物流成本高、供应链不协调等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对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冲击再次暴露了其脆弱性.本文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对供应链的影响,找出生产、产地物流、干线物流、城市配送四个薄弱环节.在供应链主体、环节、要素、网络和管理五个方面进行优化升级.最后,提出实施农产品供应链扶贫战略、强化供应链关键环节、加快冷链物流设施、打造扶贫公益物流干线等政策建议.
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贸易产生的巨大冲击以及在粮食安全、国际关系等方面产生的连锁反应,使中国稻谷价格波动的情势和调控局面更加复杂和敏感.通过稻谷、大米等关联产品价格变化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中国稻谷价格涨幅处于合理区间,呈现“籼强粳弱”和“稻强米弱”、副产品价格上升明显、与国际价格联动偏弱等特征.新冠疫情与自然灾害、国际粮食局势变化及国内猪周期引起的饲料粮需求增加等因素相叠加,造成了稻谷供求形势的预期变化,推动中国稻谷价格上涨.政府在实施合理调控防范投机炒作等应急措施的基础上,要发挥粮价上涨的积极
本文以各地农业碳排放权初始余额作为依据构建了农业碳排放权奖惩制度,而后将其与农业碳汇补贴制度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合力形成了新型农业碳减排补偿机制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全国有10个省份可以享受因为农业碳排放权盈余所给予的奖励合计为99.52亿元,其中山东居于榜首,而天津最低;其他21个省份则会由于碳排放权处于欠缺状态而被处以罚金合计为119.39亿元,其中湖南所遭受的处罚力度最大,而陕西最小.(2)河南、黑龙江以较大优势占据了农业碳汇补贴的前2位,而北京最低;补贴标准则以吉林居首,青
推动特色村经济转型,将其建设成为新时期推进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空间支点,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在城乡融合视域下,立足特色村经济转型内涵,从农业增长、质效提升、结构优化三个维度,本文构建了以“市场扩张、功能集聚、模式创新”三大动力机制为核心的经济转型逻辑框架.市场扩张,通过生产规模累积、结构优化升级和绿色发展导向效应,是拉动特色村经济转型、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引擎;功能集聚,通过知识溢出、分工深化和组织保障效应,加速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支撑特色村的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模式创新,是特色村经济转型的核
如何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发育始终是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重点.本文从外部治理环境与内部治理结构的视角出发,着重考察不同治理内容对土地流转市场发育的影响.研究发现,以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地方行政干预为主的外部治理环境显著提升了土地流转数量,并促进了土地流转市场转型;以协调相关主体契约关系为主的内部治理结构设置能够进一步从流转契约的签订、执行、监督与管理等维度提升流转质量.现阶段,外部治理环境与内部治理结构的共同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发育.因此,本文认为,在继续优化农地产权制度与政府适当干预措施的同时,积极引导
农村经济发展不仅是建设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培育新农民的基础条件,还能推动城镇化进程和人口素质提升.农村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空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农民是农村的基础人口,也是我国最大的人口群体,农民素质的提高对我国人口素质提升有着重大意义;农业是农村的基础产业,也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期刊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服务时高交易成本产生的原因,引入服务主导逻辑及生态系统理论,提出农机社会化服务生态系统,剖析了农机服务提供不同参与主体间的行为及运行制度上的冲突,以推动资源共享、价值共创为目标,从多主体角度提出了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的双重改进措施,进而设计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生态系统的实现机制,为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提供理论借鉴.
尽管中国大豆生产成本高、单产低,自给率堪忧,但是大豆在中国农业与食物系统中一直具有重要且无法替代的作用,大豆生产发展和产业兴旺对中国粮食安全、油脂油料安全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从中国大豆生产发展的演进与现实困境出发,分析了“十四五”期间中国大豆增产前景,并提出了大豆增产的实现路径与政策建议.本文认为,考虑到玉米等竞争性农作物种植对大豆生产的挤压,大豆种植面积在1.4亿亩的基础上再扩大的空间有限,但单产水平提升的潜力很大,因此,“十四五”时期,大豆增产的关键在于稳定面积、提升单产、提高大豆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
随着中美经贸摩擦的日益升级,围绕大豆能否摆脱对美国进口依赖的讨论不绝于耳.本文基于国内大豆需求长期强劲增长的事实,探究中国拓展大豆进口来源的途径,发现短期内可增加对中国出口大豆的国家仅有乌克兰、加拿大和俄罗斯,拓展国外大豆进口来源需支付较高的额外成本,增加国内大豆产量进而取代自美国大豆进口的难度很大.长期来看,潜在国扩大大豆种植的土地充足,但需要大量投资,且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中国拓展大豆进口的运输条件通畅,但受相关国家贸易政策的影响较大.因此,提出研究大豆贸易潜力、扩大海外农业投资、推进大豆振兴计划、拓
新时代社会条件下,相对贫困的基本要素“需要”已然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古典经济学需要的主体间性认识论观点和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为基础,从美好生活需要视角界定相对贫困内涵、构建相对贫困识别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将贫困视为潜在的构念,运用双参数项目反应理论IRT模型系数估计,结果表明,3个物质需要、5个文化需要和4个社会需要指标符合难度系数和辨别度系数的要求,适合用于刻画相对贫困的内在结构.样本农户“过年发红包、给父母养老钱、合意小学与合意中学”等文化需要剥夺程度最严重,“小汽车、正装”等物质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