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浪潮中,不少教师對传统教学方式嗤之以鼻,但我认为传统教学方式并非一无是处,它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还应该发挥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传统的历史教材从中外通史出发,以历史时间为序进行编排,更注重整体和對知识的记忆、理解;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求学生将所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整合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新课改下的历史教材以专题的形式,分政治、经济和思想三大模块来编排,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有效的形式打开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让其发表见解、提出疑问,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新课改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是割裂的关系,而是继承、发扬与反思、改进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略了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一定要改变,但是不能完全丢掉。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在教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其中的许多教学方法经过了岁月的考验,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若對其中的优良因素加以改进,就可以将其变为新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弥补新课改下教材版本多、知识面宽、无归纳性的缺点。如传统教学中教师边写、边讲、边示范,以及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肢体语言和富有魅力的动态教学,都可以使学生寓学于乐之中。
下面以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运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做法。
在课堂导入部分,我从明清时期思想的僵化和统治者的盲目自大入手,谈鸦片战争的爆发打碎了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美梦,促使部分爱国官员开始睁眼看世界,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般情况下,在介绍这段背景之后就会进入新课的教学,但是我选择了让学生进行专题框架的构建。在完成专题导入后,我在实物展台上展示了高考说明對这一专题的考试要求,要求学生根据高考说明并结合书本上的专题导语部分归纳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当然,这一要求對于刚接触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我给予了他们一些提示,提醒学生从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及其所代表的阶级和阶层等方面进行概括。
当时我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来做这件事情,没有讲授新课,看似浪费了一节课的时间,实则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他们對整个专题有了一个很好的认知,为后面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我认为这是一次框架式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结合,可以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在之后的新授课中,我没有按照教材所划分的节次来备课,而是根据上节课学生所写的专题框架,围绕“思想解放”这四个字来进行问题设计。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历史学习任务不可能都交给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的精心设问和教师的讲都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学生面對教师的提问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这时就需要教师耐心地、一步步地引导他们去思考和探究,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当然,教师应避免一味地讲,要以学生为主体,并通过多种形式解决问题,如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等,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增强直观效果。同时我们必须记住,不管采用何种形式设计问题,都不要设置标准答案,只有答题的基准即可。学生在这个基准范围内进行的思考和尝试往往会带给我们惊喜,能让我们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发现自己备课时忽视的角度,这是传统教学方式与新课改相结合带给我们教师的进步空间。
讲这一专题我总共花了六节课的时间,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我的精心设问、细心讲解下,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本专题的内容,认识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對西方认识不断深化,从最初地主阶级提出的“师夷长技”到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再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人经历了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蜕变。同时,在讲解中我并没有将这个专题的知识与整个中国历史割裂开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前进的步伐,而落后挨打促使国人觉醒,也正是这一次次的尝试和努力才让我们最终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课堂实践总结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有其存在的价值。不能认为实施了新课改,传统教学方式就可有可无了,更不能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场面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其中有许多方法作用极大,我们应该對其加以选择利用和发扬,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
新课改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是割裂的关系,而是继承、发扬与反思、改进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略了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一定要改变,但是不能完全丢掉。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在教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其中的许多教学方法经过了岁月的考验,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若對其中的优良因素加以改进,就可以将其变为新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弥补新课改下教材版本多、知识面宽、无归纳性的缺点。如传统教学中教师边写、边讲、边示范,以及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肢体语言和富有魅力的动态教学,都可以使学生寓学于乐之中。
下面以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运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做法。
在课堂导入部分,我从明清时期思想的僵化和统治者的盲目自大入手,谈鸦片战争的爆发打碎了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美梦,促使部分爱国官员开始睁眼看世界,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般情况下,在介绍这段背景之后就会进入新课的教学,但是我选择了让学生进行专题框架的构建。在完成专题导入后,我在实物展台上展示了高考说明對这一专题的考试要求,要求学生根据高考说明并结合书本上的专题导语部分归纳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当然,这一要求對于刚接触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我给予了他们一些提示,提醒学生从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及其所代表的阶级和阶层等方面进行概括。
当时我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来做这件事情,没有讲授新课,看似浪费了一节课的时间,实则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他们對整个专题有了一个很好的认知,为后面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我认为这是一次框架式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结合,可以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在之后的新授课中,我没有按照教材所划分的节次来备课,而是根据上节课学生所写的专题框架,围绕“思想解放”这四个字来进行问题设计。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历史学习任务不可能都交给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的精心设问和教师的讲都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学生面對教师的提问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这时就需要教师耐心地、一步步地引导他们去思考和探究,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当然,教师应避免一味地讲,要以学生为主体,并通过多种形式解决问题,如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等,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增强直观效果。同时我们必须记住,不管采用何种形式设计问题,都不要设置标准答案,只有答题的基准即可。学生在这个基准范围内进行的思考和尝试往往会带给我们惊喜,能让我们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发现自己备课时忽视的角度,这是传统教学方式与新课改相结合带给我们教师的进步空间。
讲这一专题我总共花了六节课的时间,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我的精心设问、细心讲解下,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本专题的内容,认识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對西方认识不断深化,从最初地主阶级提出的“师夷长技”到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再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人经历了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蜕变。同时,在讲解中我并没有将这个专题的知识与整个中国历史割裂开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前进的步伐,而落后挨打促使国人觉醒,也正是这一次次的尝试和努力才让我们最终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课堂实践总结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有其存在的价值。不能认为实施了新课改,传统教学方式就可有可无了,更不能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场面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其中有许多方法作用极大,我们应该對其加以选择利用和发扬,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