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包括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在内的“六个注重”新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着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具有江苏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在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上取得新进展,在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上取得新成效,在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上取得新进步,全省社会稳定形势持续向好,综治工作绩效和公众安全感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列。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感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践行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
我国的社会管理是在党的领导下的社会管理,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社会管理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只有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更好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为此,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两个率先”的总体布局,摆上突出位置来抓。2011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结束后,省委立即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进行传达贯彻。4月份,省委召开十一届十次全会,紧密结合江苏实际提出了落实“六个注重”、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新思路新举措,特别是对“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的社会管理创新等“八项工程”作出了部署。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于5月份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切实加强群众工作的意见》,并召开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群众工作会议,提出实现社会稳定工作、依法治省水平、基层基础建设、社会管理绩效“四个位居全国前列”的目标,以实施社会矛盾排查化解、人口服务管理、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固本强基、社会组织管理、信息网络综合管理“六大行动计划”为抓手,全面落实社会管理创新工程。11月份召开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今后5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奋斗目标,并将社会建设和管理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管理机制更趋完善作为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内涵之一。把今年确定为“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推进落实年”,明确以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为主抓手,强化工作责任,实化工作措施,深化推进步骤,推动社会管理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各地按照“党委领导重在科学统筹,政府负责重在落实责任”的思路,推动各级党委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制定社会管理方针政策;推动各级政府科学界定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责任务,切实解决一些领域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的问题,并安排70多亿元项目资金,保障社会管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统筹民生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在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化解社会矛盾中,我们找到了社会管理这个源头;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我们又找到了民生建设这个源头。民生建设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只有坚持民生优先,统筹考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兼顾群众的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解决好群众最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群众,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此,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意见》,重点实施居民收入培增计划,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各项民生事业协调发展。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4.8%和18.5%;城镇登记失业率降为3.22%,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比重提高到67.8%;实现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险“五个全覆盖”;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超过45万套,城镇低保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8%。通过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切实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筑牢了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抓住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以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最大限度地使社会矛盾不产生、不积累、不激化。我省在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中,注重源头预防,着力从根本上减少社会矛盾纠纷的发生。一是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通过开展网络问政工程、设立民生热线、创新网格化民意收集等方式,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对话平台,尊重和保护群众表达诉求的权利。二是全面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出台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事项的前置条件和必经程序,实现稳评工作对所有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和征地拆迁等11个重点领域的全覆盖,去年以来全省共完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项目6600多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一大批矛盾和问题。三是推行群众事务党员干部代理制。基层党员干部面向广大群众开展“三代”服务:民意代言,定期搜集责任区内的群众意见、建议和要求,做群众的代言人;事务代办,帮助责任区内群众代理各类证照、申请、审批等手续,做群众的代办人;诉求代理,对群众的合理诉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征求当事人意见,在获得授权或委托的前提下,帮助其联系、咨询有关部门,争取其合法利益最大化,做群众的代理人。四是着力构建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针对社会稳定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部署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全面推行网格化排查模式,实行矛盾纠纷零报告和直报制度,做到有事报情况、无事报平安。五是建立社会矛盾纠纷专业调解机制。在医疗、劳动关系、征地拆迁、环境保护、交通事故、消费维权、物业管理等矛盾纠纷多发领域,通过在调处中心设立专门调解小组、在行政主管部门设立调解室、组建专业性调解组织等方式,建立专业调解机制和专业调解队伍,提升调解工作专业化水平。去年以来,全省调解成功各类矛盾纠纷76万多起,其中58.6%通过专业调解机制化解。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着力构建公共安全体系,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公共安全既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又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保障。只有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才能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只有提高公众安全感,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增进社会的和谐度。为此,我省时刻不放松地抓好平安江苏创建工作,抓好公众安全感建设。在2003年8月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平安建设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又于去年7月召开全省深化平安江苏建设大会,总结经验,部署任务,并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化平安江苏建设的意见》,提出在巩固前阶段平安江苏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围绕建成全同和谐稳定示范区的要求,建设一个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江苏。全省各地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方针,以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为重点,健全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全省刑事案件稳中有降,八类主要刑事案件连续9年下降,今年以来同比又下降3.7%。重点推进科技防范建设,制定技防建设规划,打造“技防江苏”品牌,技防乡镇(街道)、技防小区、技防村、技防入户率分别达到99.19%、91.10%、64.93%和66.16%。各地先后投入经费30多亿元,对6000多个“城中村”、老小区进行改造整治,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目前老城区社区、“城中村”社区改造率达96.8%。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将监控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的方法与动态管理、持续改进、系统评价等三种机制进行集成运用,提高了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实现了事故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在全省推行“食品分类、企业分级、监管分等”的“三分监管”食品生产监管方式,有效提高了食品生产安全监管效率。
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在政策上求突破,方法上求创新
社会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事、物和组织等。在新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形势下,只有在政策上求突破,在方法上求创新,才能把各类对象管理好、服务好。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我省在苏州、无锡等外来人口集中的省辖市开展流动人口居住证试点的基础上,在全省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实现在苏流动人口统一服务管理,让持证人逐步享受与居住地居民在社会保障、就业创业、医疗卫生、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方面同等的权利待遇。目前已完成发放居住证500多万张,今年底将基本完成集中换发证工作,实现全省范围内流动人口“一证通”。在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方面,出台刑释解教、社区矫正人员享受低保、就业扶持等一系列政策,并以县(市)为单位,建立具有食宿、教育、培训、救助、就业等功能的特殊人群管护帮教基地,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开展分类帮教。目前我省已建立各类管护帮教基地1100多个,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率、安置率分别达99%和97%以上,接收社区服刑人员数量在全国位居第一,重新犯罪率在全国处于最低水平。对精神病人和艾滋病人,明确公安、司法行政、卫生、民政等部门的管理责任,建立定期排查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对需要救治的及时予以收治。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方面,按照“融入生产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生产”的思路,推动党组织对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全覆盖,目前有26万户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了党组织,占非公有制企业总数的85.9%,实现“党组织发展与企业发展同步,党员活动与企业生产同步,提高党员素质与创造企业效益同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完善企业工资协商解决、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全省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以上;推动建立企业劳动关系监测预警机制,动态监测企业经营状态、内部管理等信息,及早防范劳资矛盾纠纷的发生;在地方和企业普遍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及时调处劳资纠纷;明确非公有制企业服务和管理员工的社会责任,增进企业对员工的关爱度,增进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在信息网络服务管理方面,在全省积极推动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部门统筹协调,公安、网管等部门齐抓共管的网络安全管理工作领导体制和应急协调机制,建立实时更新的虚拟人口、虚拟社区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互联网“护城河工程”项目,探索建立集监测、研判、预警、处突、引导于一体的网络管理新模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互联网综合服务管理平台”,集成网上矛盾纠纷调处、网络有害信息“一键搜”自动预警等服务管理功能,有效提高了网络服务管理工作实效。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建立基层服务管理平台和组织体系,夯实基层基础
社会管理的新理念、新思路,必须通过具体的组织形式和具体的人员予以落实。只有建立基层服务管理平台和组织体系,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才有落脚点。我省坚持重心下移、保障下倾,充分整合基层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探索建立三级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和组织架构,确保社会管理各项措施真正落实到基层。在县(市、区)层面,推广南通市崇川区的做法,按照不低于3000平方米的建设标准,建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整合资源,建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矛盾调处、新市民服务等10大服务平台,实行统一管理、集中办公,窗口化办事、一站式服务,实现社会管理服务职能聚合、服务集约、关口前移、有机衔接、联动有力。在乡镇(街道)层面,着力推动党委政府把工作重心转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上来,加强乡镇(街道)政法综治工作中心规范化建设,实行任务统一安排、人员统一调度、装备统一使用。目前,全省乡镇(街道)政法综治工作中心力量已整合到位,每个中心工作人员达11人以上,实现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在村(社区)层面,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城乡社区建设的意见》,在全省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的组织架构,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居民委员会推进居民自治,以管理服务站承接公共服务,以综治办维护社会稳定。目前,全省有2.1万个社区(村)建立了综治办,平均配备2名以上专职联防人员、2名专兼职调解员和1名以上专职综治社工。同时,在全省农村推行以“有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功能齐全的阵地、有先进的信息网络、有群众拥护的带头人、强化党组织领导责任”为内容的村级组织建设,着力解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有便捷手段办事的问题,增强服务管理能力。
责任编辑:刘忠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践行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
我国的社会管理是在党的领导下的社会管理,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社会管理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只有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更好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为此,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两个率先”的总体布局,摆上突出位置来抓。2011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结束后,省委立即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进行传达贯彻。4月份,省委召开十一届十次全会,紧密结合江苏实际提出了落实“六个注重”、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新思路新举措,特别是对“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的社会管理创新等“八项工程”作出了部署。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于5月份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切实加强群众工作的意见》,并召开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群众工作会议,提出实现社会稳定工作、依法治省水平、基层基础建设、社会管理绩效“四个位居全国前列”的目标,以实施社会矛盾排查化解、人口服务管理、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固本强基、社会组织管理、信息网络综合管理“六大行动计划”为抓手,全面落实社会管理创新工程。11月份召开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今后5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奋斗目标,并将社会建设和管理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管理机制更趋完善作为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内涵之一。把今年确定为“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推进落实年”,明确以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为主抓手,强化工作责任,实化工作措施,深化推进步骤,推动社会管理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各地按照“党委领导重在科学统筹,政府负责重在落实责任”的思路,推动各级党委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制定社会管理方针政策;推动各级政府科学界定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责任务,切实解决一些领域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的问题,并安排70多亿元项目资金,保障社会管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统筹民生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在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化解社会矛盾中,我们找到了社会管理这个源头;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我们又找到了民生建设这个源头。民生建设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只有坚持民生优先,统筹考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兼顾群众的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解决好群众最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群众,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此,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意见》,重点实施居民收入培增计划,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各项民生事业协调发展。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4.8%和18.5%;城镇登记失业率降为3.22%,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比重提高到67.8%;实现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险“五个全覆盖”;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超过45万套,城镇低保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8%。通过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切实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筑牢了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抓住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以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最大限度地使社会矛盾不产生、不积累、不激化。我省在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中,注重源头预防,着力从根本上减少社会矛盾纠纷的发生。一是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通过开展网络问政工程、设立民生热线、创新网格化民意收集等方式,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对话平台,尊重和保护群众表达诉求的权利。二是全面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出台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事项的前置条件和必经程序,实现稳评工作对所有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和征地拆迁等11个重点领域的全覆盖,去年以来全省共完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项目6600多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一大批矛盾和问题。三是推行群众事务党员干部代理制。基层党员干部面向广大群众开展“三代”服务:民意代言,定期搜集责任区内的群众意见、建议和要求,做群众的代言人;事务代办,帮助责任区内群众代理各类证照、申请、审批等手续,做群众的代办人;诉求代理,对群众的合理诉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征求当事人意见,在获得授权或委托的前提下,帮助其联系、咨询有关部门,争取其合法利益最大化,做群众的代理人。四是着力构建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针对社会稳定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部署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全面推行网格化排查模式,实行矛盾纠纷零报告和直报制度,做到有事报情况、无事报平安。五是建立社会矛盾纠纷专业调解机制。在医疗、劳动关系、征地拆迁、环境保护、交通事故、消费维权、物业管理等矛盾纠纷多发领域,通过在调处中心设立专门调解小组、在行政主管部门设立调解室、组建专业性调解组织等方式,建立专业调解机制和专业调解队伍,提升调解工作专业化水平。去年以来,全省调解成功各类矛盾纠纷76万多起,其中58.6%通过专业调解机制化解。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着力构建公共安全体系,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公共安全既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又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保障。只有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才能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只有提高公众安全感,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增进社会的和谐度。为此,我省时刻不放松地抓好平安江苏创建工作,抓好公众安全感建设。在2003年8月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平安建设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又于去年7月召开全省深化平安江苏建设大会,总结经验,部署任务,并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化平安江苏建设的意见》,提出在巩固前阶段平安江苏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围绕建成全同和谐稳定示范区的要求,建设一个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江苏。全省各地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方针,以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为重点,健全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全省刑事案件稳中有降,八类主要刑事案件连续9年下降,今年以来同比又下降3.7%。重点推进科技防范建设,制定技防建设规划,打造“技防江苏”品牌,技防乡镇(街道)、技防小区、技防村、技防入户率分别达到99.19%、91.10%、64.93%和66.16%。各地先后投入经费30多亿元,对6000多个“城中村”、老小区进行改造整治,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目前老城区社区、“城中村”社区改造率达96.8%。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将监控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的方法与动态管理、持续改进、系统评价等三种机制进行集成运用,提高了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实现了事故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在全省推行“食品分类、企业分级、监管分等”的“三分监管”食品生产监管方式,有效提高了食品生产安全监管效率。
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在政策上求突破,方法上求创新
社会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事、物和组织等。在新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形势下,只有在政策上求突破,在方法上求创新,才能把各类对象管理好、服务好。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我省在苏州、无锡等外来人口集中的省辖市开展流动人口居住证试点的基础上,在全省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实现在苏流动人口统一服务管理,让持证人逐步享受与居住地居民在社会保障、就业创业、医疗卫生、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方面同等的权利待遇。目前已完成发放居住证500多万张,今年底将基本完成集中换发证工作,实现全省范围内流动人口“一证通”。在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方面,出台刑释解教、社区矫正人员享受低保、就业扶持等一系列政策,并以县(市)为单位,建立具有食宿、教育、培训、救助、就业等功能的特殊人群管护帮教基地,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开展分类帮教。目前我省已建立各类管护帮教基地1100多个,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率、安置率分别达99%和97%以上,接收社区服刑人员数量在全国位居第一,重新犯罪率在全国处于最低水平。对精神病人和艾滋病人,明确公安、司法行政、卫生、民政等部门的管理责任,建立定期排查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对需要救治的及时予以收治。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方面,按照“融入生产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生产”的思路,推动党组织对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全覆盖,目前有26万户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了党组织,占非公有制企业总数的85.9%,实现“党组织发展与企业发展同步,党员活动与企业生产同步,提高党员素质与创造企业效益同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完善企业工资协商解决、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全省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以上;推动建立企业劳动关系监测预警机制,动态监测企业经营状态、内部管理等信息,及早防范劳资矛盾纠纷的发生;在地方和企业普遍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及时调处劳资纠纷;明确非公有制企业服务和管理员工的社会责任,增进企业对员工的关爱度,增进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在信息网络服务管理方面,在全省积极推动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部门统筹协调,公安、网管等部门齐抓共管的网络安全管理工作领导体制和应急协调机制,建立实时更新的虚拟人口、虚拟社区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互联网“护城河工程”项目,探索建立集监测、研判、预警、处突、引导于一体的网络管理新模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互联网综合服务管理平台”,集成网上矛盾纠纷调处、网络有害信息“一键搜”自动预警等服务管理功能,有效提高了网络服务管理工作实效。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建立基层服务管理平台和组织体系,夯实基层基础
社会管理的新理念、新思路,必须通过具体的组织形式和具体的人员予以落实。只有建立基层服务管理平台和组织体系,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才有落脚点。我省坚持重心下移、保障下倾,充分整合基层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探索建立三级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和组织架构,确保社会管理各项措施真正落实到基层。在县(市、区)层面,推广南通市崇川区的做法,按照不低于3000平方米的建设标准,建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整合资源,建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矛盾调处、新市民服务等10大服务平台,实行统一管理、集中办公,窗口化办事、一站式服务,实现社会管理服务职能聚合、服务集约、关口前移、有机衔接、联动有力。在乡镇(街道)层面,着力推动党委政府把工作重心转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上来,加强乡镇(街道)政法综治工作中心规范化建设,实行任务统一安排、人员统一调度、装备统一使用。目前,全省乡镇(街道)政法综治工作中心力量已整合到位,每个中心工作人员达11人以上,实现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在村(社区)层面,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城乡社区建设的意见》,在全省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的组织架构,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居民委员会推进居民自治,以管理服务站承接公共服务,以综治办维护社会稳定。目前,全省有2.1万个社区(村)建立了综治办,平均配备2名以上专职联防人员、2名专兼职调解员和1名以上专职综治社工。同时,在全省农村推行以“有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功能齐全的阵地、有先进的信息网络、有群众拥护的带头人、强化党组织领导责任”为内容的村级组织建设,着力解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有便捷手段办事的问题,增强服务管理能力。
责任编辑:刘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