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庄子的哲学思想源于老子,但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创作手法,为中国美学中关于意境理论的诞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试从两个方面论述庄子对意境说的重要贡献:庄子为意境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庄子在创作实践中对意境的创造。
关键词:意境 庄子思想 理论基础
在中国美学史中,“意境”这个概念诞生于唐代,是中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体现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审美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创作手法,为中国美学中关于意境理论的诞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想深入地探究意境的美学内涵和体味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精髓所在,就不能不对意境理论追根溯源,不能不去观照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创作手法。
一、庄子为意境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1.庄子的“游心”思想是意境说的哲学根基。在庄子哲学思想中,他追求“逍遥游” “乘物以游心” “游乎四海之外”。“游”本义为游戏,庄子所认为的游戏是无利害、无功利目的。“游”是“不知所求”“不知所往”,是没有实用目的,没有利害计较,自由开放、不受羁绊。庄子把“游”作为他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注重和强调精神自由,这也成为了后来中国艺术审美范畴发展的重要积淀。而庄子在《逍遥游》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追求自由的精神原型,中国古典艺术中意境氛围的营造、蕴藉含蓄的风格都可以追溯到庄子美学思想。
2.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思想为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奠定了理论基础。道家主张“天人合一”,以人合天,意境也正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达生》云:“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 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 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间,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庄子从“道”的立场来认识万物,只有当人与自然和谐为一体时,才能进入一种自由的境界,才能感悟到美的真谛。《养生主》庄周梦蝶形象的描绘了这种万物齐同、物我统一的境界。文章中庄周梦为蝴蝶,和蝴蝶一样自由自在,人与物之间可以用相互转化毫无界限。庄子认为,回归自然,物我合一,天人合一是至人的认识境界。正是在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环境中,才超越普通意义上的死生,达到了“道”的至高境地。也正是在这一刻,生命才实现了真正的自由。这些理念都为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提供了哲学依据,奠定了理论基础。
3.庄子主张“心斋坐忘”对意境说的发展有重大启发作用。何为“心斋”“坐忘”呢?庄子在《人间世》中对颜回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听之以气。听之以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需。虚者,心斋也。”“心斋”既是使自己心境专一,包容一切,又不打扰其宁静。《大宗师》中讲:“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即穿越时空超越感知,忘记自我的存在,突破小我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生死,回归于自然。总之,“心斋”“坐忘”就是要求心境与虚空一致,精神与自然统一,消除一切欲望,排除外界物及内心活动的影响。在庄子看来,一个人达到了“心斋”“坐忘”的境界,也就达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我境界,达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忘我之境,这种境界是高度自由,至美至乐之境。让想象进入高度自由和活跃的状态,正是意境的一个显著特征,对意境说的发展有重大启发作用。
4.意境的“虚实相生”与庄子的“象罔”之说是互相贯通、一脉相承的。庄子在《天地》篇中讲到:“皇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契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皇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篇中“玄珠”象征着“道”,“知”“离朱”和“■诟”分别象征“理智”“视觉”“言辩”。最后只有象征着有形和无形、虚与实相结合的“象罔”最终求得了“道”。 由此可见,对于“道”而言,形象比言辩更为优越,并且这个形象是有形和无形的结合的形象,即“象罔”。同时凭借着虚实相生,意境的终极目的也得以实现。庄子对于道、象罔、有与无、虚与实的辩证认识,对意境说的创立和发展的影响十分巨大。意境创造的結构特征,即虚实相生,刚好与庄子所讲的“道”“象罔”相对应。“道”“象罔”“意境”是一脉相承的。
二、庄子在创作实践中对意境的创造
1.庄子对宏阔意境、悠渺意境的创造。庄子的哲学思想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主观精神哲学,他的思想感情又是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描绘来寄托和体现的,这便构成了一种浪漫的,抒情的艺术境界。如《秋水》也通过对秋水浩荡的黄河和渺无际涯的大海的描写,创造了诗意盎然的宏阔意境,启人心扉,发人深思。再如《外物》篇中写任公子钓鱼,通过夸大的手笔,创造了神奇壮丽的动人意境。如《齐物论》中的“罔两问影”和“庄周梦蝶”,都是用飘忽虚幻的景象来寄寓意,分别表明了“有待”和“物化”的哲学思辨,其意实在微妙玄肴,难以捉摸。
2.庄子通过诡奇的想象创造了光怪陆离的艺术境界。清代刘熙载的《艺概·文概》评价庄子的作品善于展开葱茏的想象力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从而创造了光怪陆离,波诡云谲的艺术境界。《逍遥游》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鲲化为鹏的宏伟景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据《尔雅·释鱼》,鲲本是“鱼子”,但是庄子把它写成不知其几千里的大鱼,还能化作展翅云天的大鹏。出人意料的想象,展现出了具有庄子风格的艺术意境。庄子的想象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变化万千,奇幻异常,在他的笔下罔两问影;骷髅论道;杯水芥舟,朝菌蟪蛄。梦幻与现实之间万物齐同,想象奇特,魅力无穷,营造出一种别样的艺术境界。
3.庄子以丑为美营造出独具匠心的意境。庄子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主张用多种尺度对同一事物作多侧面、多角度的透视,而不是拘执于一成不变的眼光。他在《人间世》和《德充符》两篇中写了一大批残缺、畸形、外貌丑陋的人物,如支离疏、哀骀它、瓮■大瘿等。这些人,有的是驼背,有的被砍掉了脚,有的脖子上长者盆瓮那样大的瘤子,总之都是一些奇形怪状、极其丑陋的人。可是这些人却受到当时人的喜爱和尊敬。这离奇的想象不仅仅反映了庄子“美”“丑”相对性思想,而且营造出独具匠心的意境。
如前所说,《庄子》通过瑰丽的想象、绝妙的象征,使文章具有神奇的意境,从而达到了诗的最高审美境界。庄子在其创作中处处都注重对意境的追求与创造,为意境说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庄子》中的意境,是用极其凝练、铿锵的诗的语言创造的,他对后世的诗歌创作的意境理论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启发与影响。读《庄子》,不仅是精神的陶冶,更是一个审美的享受。文章中处处都洋溢着意境所营造的艺术美。
关键词:意境 庄子思想 理论基础
在中国美学史中,“意境”这个概念诞生于唐代,是中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体现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审美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创作手法,为中国美学中关于意境理论的诞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想深入地探究意境的美学内涵和体味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精髓所在,就不能不对意境理论追根溯源,不能不去观照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创作手法。
一、庄子为意境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1.庄子的“游心”思想是意境说的哲学根基。在庄子哲学思想中,他追求“逍遥游” “乘物以游心” “游乎四海之外”。“游”本义为游戏,庄子所认为的游戏是无利害、无功利目的。“游”是“不知所求”“不知所往”,是没有实用目的,没有利害计较,自由开放、不受羁绊。庄子把“游”作为他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注重和强调精神自由,这也成为了后来中国艺术审美范畴发展的重要积淀。而庄子在《逍遥游》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追求自由的精神原型,中国古典艺术中意境氛围的营造、蕴藉含蓄的风格都可以追溯到庄子美学思想。
2.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思想为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奠定了理论基础。道家主张“天人合一”,以人合天,意境也正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达生》云:“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 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 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间,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庄子从“道”的立场来认识万物,只有当人与自然和谐为一体时,才能进入一种自由的境界,才能感悟到美的真谛。《养生主》庄周梦蝶形象的描绘了这种万物齐同、物我统一的境界。文章中庄周梦为蝴蝶,和蝴蝶一样自由自在,人与物之间可以用相互转化毫无界限。庄子认为,回归自然,物我合一,天人合一是至人的认识境界。正是在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环境中,才超越普通意义上的死生,达到了“道”的至高境地。也正是在这一刻,生命才实现了真正的自由。这些理念都为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提供了哲学依据,奠定了理论基础。
3.庄子主张“心斋坐忘”对意境说的发展有重大启发作用。何为“心斋”“坐忘”呢?庄子在《人间世》中对颜回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听之以气。听之以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需。虚者,心斋也。”“心斋”既是使自己心境专一,包容一切,又不打扰其宁静。《大宗师》中讲:“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即穿越时空超越感知,忘记自我的存在,突破小我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生死,回归于自然。总之,“心斋”“坐忘”就是要求心境与虚空一致,精神与自然统一,消除一切欲望,排除外界物及内心活动的影响。在庄子看来,一个人达到了“心斋”“坐忘”的境界,也就达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我境界,达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忘我之境,这种境界是高度自由,至美至乐之境。让想象进入高度自由和活跃的状态,正是意境的一个显著特征,对意境说的发展有重大启发作用。
4.意境的“虚实相生”与庄子的“象罔”之说是互相贯通、一脉相承的。庄子在《天地》篇中讲到:“皇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契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皇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篇中“玄珠”象征着“道”,“知”“离朱”和“■诟”分别象征“理智”“视觉”“言辩”。最后只有象征着有形和无形、虚与实相结合的“象罔”最终求得了“道”。 由此可见,对于“道”而言,形象比言辩更为优越,并且这个形象是有形和无形的结合的形象,即“象罔”。同时凭借着虚实相生,意境的终极目的也得以实现。庄子对于道、象罔、有与无、虚与实的辩证认识,对意境说的创立和发展的影响十分巨大。意境创造的結构特征,即虚实相生,刚好与庄子所讲的“道”“象罔”相对应。“道”“象罔”“意境”是一脉相承的。
二、庄子在创作实践中对意境的创造
1.庄子对宏阔意境、悠渺意境的创造。庄子的哲学思想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主观精神哲学,他的思想感情又是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描绘来寄托和体现的,这便构成了一种浪漫的,抒情的艺术境界。如《秋水》也通过对秋水浩荡的黄河和渺无际涯的大海的描写,创造了诗意盎然的宏阔意境,启人心扉,发人深思。再如《外物》篇中写任公子钓鱼,通过夸大的手笔,创造了神奇壮丽的动人意境。如《齐物论》中的“罔两问影”和“庄周梦蝶”,都是用飘忽虚幻的景象来寄寓意,分别表明了“有待”和“物化”的哲学思辨,其意实在微妙玄肴,难以捉摸。
2.庄子通过诡奇的想象创造了光怪陆离的艺术境界。清代刘熙载的《艺概·文概》评价庄子的作品善于展开葱茏的想象力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从而创造了光怪陆离,波诡云谲的艺术境界。《逍遥游》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鲲化为鹏的宏伟景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据《尔雅·释鱼》,鲲本是“鱼子”,但是庄子把它写成不知其几千里的大鱼,还能化作展翅云天的大鹏。出人意料的想象,展现出了具有庄子风格的艺术意境。庄子的想象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变化万千,奇幻异常,在他的笔下罔两问影;骷髅论道;杯水芥舟,朝菌蟪蛄。梦幻与现实之间万物齐同,想象奇特,魅力无穷,营造出一种别样的艺术境界。
3.庄子以丑为美营造出独具匠心的意境。庄子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主张用多种尺度对同一事物作多侧面、多角度的透视,而不是拘执于一成不变的眼光。他在《人间世》和《德充符》两篇中写了一大批残缺、畸形、外貌丑陋的人物,如支离疏、哀骀它、瓮■大瘿等。这些人,有的是驼背,有的被砍掉了脚,有的脖子上长者盆瓮那样大的瘤子,总之都是一些奇形怪状、极其丑陋的人。可是这些人却受到当时人的喜爱和尊敬。这离奇的想象不仅仅反映了庄子“美”“丑”相对性思想,而且营造出独具匠心的意境。
如前所说,《庄子》通过瑰丽的想象、绝妙的象征,使文章具有神奇的意境,从而达到了诗的最高审美境界。庄子在其创作中处处都注重对意境的追求与创造,为意境说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庄子》中的意境,是用极其凝练、铿锵的诗的语言创造的,他对后世的诗歌创作的意境理论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启发与影响。读《庄子》,不仅是精神的陶冶,更是一个审美的享受。文章中处处都洋溢着意境所营造的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