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沙门菌微生物学检验方法。沙门菌主要通过污染食物和水源经口感染,可引起人类和动物的沙门菌病。沙门菌在人中可导致两种基本类型的感染。多数沙门菌能引起肠胃炎,为一种肠胃和局部淋巴结的局部感染,引起腹泻,持续数日。其他一些沙门菌可引起具有致死性的全身性感染,重者可引起致死性伤寒。
关键词:沙门菌属;微生物学检验【中图分类号】R44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2-0180-01
沙门菌属常见有伤寒沙门菌、副伤寒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等。所有沙门菌均对人和(或)动物致病。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既引起肠热症,亦致食物中毒、菌血症和败血症。
1临床资料
选取100例来源于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的血液、粪便、尿液、骨髓标本,微生物学检验分析。
2微生物学检验
2.1标本采集:根据不同疾病、不同病程取不同标本,最好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如肠热症根据病程不同,第1周取血液,第2~3周取粪便、尿液,全程可取骨髓。血清学诊断应在病程的不同时期分别采集2~3份标本。胃肠炎取粪便、呕吐物和可疑食物。败血症或菌血症取血液。
2.2检验方法
2.2.1标本直接检查:尿标本等可直接涂片进行革兰染色镜检。
2.2.2分离培养:分离沙门菌常用肠道选择培养基(SS、MAC、EMB等)和强选择性培养基(孔雀绿琼脂和亚硫酸铋琼脂等)。分离除伤寒沙门菌、各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沙门菌用孔雀绿琼脂效果较好,而分离伤寒沙门菌则用亚硫酸铋琼脂效果较好。此外,在暴发流行或筛选带菌者时,在菌量较少的情况下,初次分离时用亚硒酸盐或GN肉汤增菌。血液和骨髓液取血液5 mL或骨髓0.5 mL,加入50 mL胆汁葡萄糖肉汤增菌培养,若有生长则移种至血平板和SS平板。粪便或肛门拭子直接同时接种至SS平板和EMB/MAC平板。尿液和体液以3 000 r/min离心30 min后,取沉淀增菌或接种于血平板、EMB/MAC平板等培养基上。可疑食物研磨后加10倍量的无菌生理盐水混匀,接种于增菌肉汤和肠道选择性平板上。沙门菌在SS平板上为不透明或透明、无色或中央为黑色的菌落,在MAC和 EMB平板上呈无色透明或半透明的菌落。
2.2.3鉴定:取上述可疑菌落涂片染色,并进一步做生化试验,若反应结果符合数据,则可初步鉴定为沙门菌属。再依据数据所列的生化反应试验与血清学试验鉴定到种、型。沙门菌血清学鉴定的基本方法是:用沙门菌抗血清对分离的菌株按O抗原、第一相及第二相H抗原的顺序,逐一进行玻片凝集。临床常见沙门菌95%以上属于A~F群,故先用A~F多价O血清进行玻片凝集,确定为A~F群后,用单价O因子血清鉴定到具体的群,再用第一相与第二相H因子血清定型[1]。若细菌生化反应符合沙门菌属.但与A~F多价O血清不产生凝集现象,应考虑是否有表面抗原(Vi)存在,可将细菌悬液水浴加热30 min后再进行凝集试验。如除去Vi抗原后仍不凝集,则可能为A~F以外的菌群。
2.2.4免疫学诊断:肠热症病程长,由于抗生素的使用,临床症状不典型,临床标本分离阳性率低,故常用肥达反应辅助诊断。肥达反应是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H抗原以及甲型、乙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H抗原与受检者血清进行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者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来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其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病程、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O抗原刺激机体产生 IgM抗体,出现较早,在血清中存在的时间较短;H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G,出现较迟,持续时间较长。正常人因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血清中可存在一定量的抗体。通常伤寒沙门菌 O凝集效价达到或超过1:80、H抗体效价达到或超过1:160、各型副伤寒沙门菌H抗体效价达到或超过1:80,病程中逐周检查效价递增或恢复期达到初次效价的4倍或以上者,才有诊断价值。一般来说,O、H凝集效价均升高,则为伤寒、副伤寒可能性较大;O凝集效价不升高而H凝集效价升高,可能为预防接种的回忆反应;O凝集效价升高而H凝集效价不升高则可能为感染早期,或与伤寒沙门菌O抗原有交叉反应的其他沙门菌感染,可于一周后复查,如H升高则可诊断。
3讨论
沙门菌有毒株可借助菌毛吸附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有Vi抗原的沙门菌具有侵袭力,能穿过小肠上皮到达固有层。沙门菌有较强的内毒素,可引起发热、白细胞改变、中毒性休克,并能激活补体系统,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能产生类似大肠埃希菌的肠毒素,与早期的水样腹泻有关。沙门菌主要通过污染食物和水源经口感染,可引起人类和动物的沙门菌病。沙门菌引起的疾病主要有,胃肠炎最常见于沙门菌感染,因食入被大量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污染的食物而引起。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菌血症或败血症以猪霍乱沙门菌感染为多,表现为高热、寒战等。无明显的胃肠炎症状,常伴有局部病灶,如胆囊炎、骨髓炎等。常出现血培养阳性而粪便培养阴性的现象。肠热症包括伤寒与副伤寒,分别由伤寒沙门菌和各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两者的致病机制、临床症状相似,只是副伤寒的病情较轻,病程较短。肠热症常表现为轻度发热和腹泻,最典型的肠热症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细菌随污染的食品或饮水进入体内,在淋巴结内大量繁殖后,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2]。细菌随血液循环到达骨髓、肝、肾、脾、胆囊等器官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第二次菌血症。患者常有持续高热(39℃以上)、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皮肤玫瑰疹、外周血白细胞减少等症状。若无并发症,第3~4周病情开始好转。伤寒沙门菌感染后约3%患者可成为病原菌携带者,在粪便中可持续排菌长达1年或1年以上。病菌主要储留于胆囊,间歇性排菌使粪便成为重要传染源。肠热症后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以细胞免疫为主。消化道黏膜局部SIgA对阻止病原菌的黏附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薄志坚,邹梅,黄敏,等.沙门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2):236.
[2]田克诚,阚飙,胡伟,等. 贵州省伤寒沙门菌分离株16s核糖体基因型的多态性及其流行病学意义[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50.
关键词:沙门菌属;微生物学检验【中图分类号】R44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2-0180-01
沙门菌属常见有伤寒沙门菌、副伤寒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等。所有沙门菌均对人和(或)动物致病。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既引起肠热症,亦致食物中毒、菌血症和败血症。
1临床资料
选取100例来源于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的血液、粪便、尿液、骨髓标本,微生物学检验分析。
2微生物学检验
2.1标本采集:根据不同疾病、不同病程取不同标本,最好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如肠热症根据病程不同,第1周取血液,第2~3周取粪便、尿液,全程可取骨髓。血清学诊断应在病程的不同时期分别采集2~3份标本。胃肠炎取粪便、呕吐物和可疑食物。败血症或菌血症取血液。
2.2检验方法
2.2.1标本直接检查:尿标本等可直接涂片进行革兰染色镜检。
2.2.2分离培养:分离沙门菌常用肠道选择培养基(SS、MAC、EMB等)和强选择性培养基(孔雀绿琼脂和亚硫酸铋琼脂等)。分离除伤寒沙门菌、各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沙门菌用孔雀绿琼脂效果较好,而分离伤寒沙门菌则用亚硫酸铋琼脂效果较好。此外,在暴发流行或筛选带菌者时,在菌量较少的情况下,初次分离时用亚硒酸盐或GN肉汤增菌。血液和骨髓液取血液5 mL或骨髓0.5 mL,加入50 mL胆汁葡萄糖肉汤增菌培养,若有生长则移种至血平板和SS平板。粪便或肛门拭子直接同时接种至SS平板和EMB/MAC平板。尿液和体液以3 000 r/min离心30 min后,取沉淀增菌或接种于血平板、EMB/MAC平板等培养基上。可疑食物研磨后加10倍量的无菌生理盐水混匀,接种于增菌肉汤和肠道选择性平板上。沙门菌在SS平板上为不透明或透明、无色或中央为黑色的菌落,在MAC和 EMB平板上呈无色透明或半透明的菌落。
2.2.3鉴定:取上述可疑菌落涂片染色,并进一步做生化试验,若反应结果符合数据,则可初步鉴定为沙门菌属。再依据数据所列的生化反应试验与血清学试验鉴定到种、型。沙门菌血清学鉴定的基本方法是:用沙门菌抗血清对分离的菌株按O抗原、第一相及第二相H抗原的顺序,逐一进行玻片凝集。临床常见沙门菌95%以上属于A~F群,故先用A~F多价O血清进行玻片凝集,确定为A~F群后,用单价O因子血清鉴定到具体的群,再用第一相与第二相H因子血清定型[1]。若细菌生化反应符合沙门菌属.但与A~F多价O血清不产生凝集现象,应考虑是否有表面抗原(Vi)存在,可将细菌悬液水浴加热30 min后再进行凝集试验。如除去Vi抗原后仍不凝集,则可能为A~F以外的菌群。
2.2.4免疫学诊断:肠热症病程长,由于抗生素的使用,临床症状不典型,临床标本分离阳性率低,故常用肥达反应辅助诊断。肥达反应是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H抗原以及甲型、乙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H抗原与受检者血清进行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者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来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其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病程、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O抗原刺激机体产生 IgM抗体,出现较早,在血清中存在的时间较短;H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G,出现较迟,持续时间较长。正常人因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血清中可存在一定量的抗体。通常伤寒沙门菌 O凝集效价达到或超过1:80、H抗体效价达到或超过1:160、各型副伤寒沙门菌H抗体效价达到或超过1:80,病程中逐周检查效价递增或恢复期达到初次效价的4倍或以上者,才有诊断价值。一般来说,O、H凝集效价均升高,则为伤寒、副伤寒可能性较大;O凝集效价不升高而H凝集效价升高,可能为预防接种的回忆反应;O凝集效价升高而H凝集效价不升高则可能为感染早期,或与伤寒沙门菌O抗原有交叉反应的其他沙门菌感染,可于一周后复查,如H升高则可诊断。
3讨论
沙门菌有毒株可借助菌毛吸附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有Vi抗原的沙门菌具有侵袭力,能穿过小肠上皮到达固有层。沙门菌有较强的内毒素,可引起发热、白细胞改变、中毒性休克,并能激活补体系统,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能产生类似大肠埃希菌的肠毒素,与早期的水样腹泻有关。沙门菌主要通过污染食物和水源经口感染,可引起人类和动物的沙门菌病。沙门菌引起的疾病主要有,胃肠炎最常见于沙门菌感染,因食入被大量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污染的食物而引起。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菌血症或败血症以猪霍乱沙门菌感染为多,表现为高热、寒战等。无明显的胃肠炎症状,常伴有局部病灶,如胆囊炎、骨髓炎等。常出现血培养阳性而粪便培养阴性的现象。肠热症包括伤寒与副伤寒,分别由伤寒沙门菌和各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两者的致病机制、临床症状相似,只是副伤寒的病情较轻,病程较短。肠热症常表现为轻度发热和腹泻,最典型的肠热症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细菌随污染的食品或饮水进入体内,在淋巴结内大量繁殖后,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2]。细菌随血液循环到达骨髓、肝、肾、脾、胆囊等器官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第二次菌血症。患者常有持续高热(39℃以上)、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皮肤玫瑰疹、外周血白细胞减少等症状。若无并发症,第3~4周病情开始好转。伤寒沙门菌感染后约3%患者可成为病原菌携带者,在粪便中可持续排菌长达1年或1年以上。病菌主要储留于胆囊,间歇性排菌使粪便成为重要传染源。肠热症后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以细胞免疫为主。消化道黏膜局部SIgA对阻止病原菌的黏附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薄志坚,邹梅,黄敏,等.沙门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2):236.
[2]田克诚,阚飙,胡伟,等. 贵州省伤寒沙门菌分离株16s核糖体基因型的多态性及其流行病学意义[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