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档案
陈鲁民,中国当代著名的杂文家,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郑州市杂文学会副会长。写作生涯已达二十多年,先是写诗,后写小说,报告文学,从1987年开始改写杂文,于是杂文中就有了些诗的深邃和凝练,就有了些小说的细腻和幽默。陈鲁民写杂文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高。杂文评论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他的杂文以文采见长,以构思奇妙取胜,以富于理性思考称奇,在敢于和善于鞭鞑社会浊流中道出高尚和正义。他的文章除了西藏地区外,都有涉足,即使边远的新疆、内蒙,也有他开设的杂文专栏,与他常年保持联系的报刊有近百家之多,共发表杂文一千四百多篇,曾获全国新闻一等奖、全国副刊金奖等一百多次,作品被收入四十余部文集和中小学教材。著有杂文随笔集《冷眼热风》、《大愚若智》、《生正逢时》、《思路花语》。杂文代表作:《球霸、文霸与粪霸》、《一个茶壶30个杯》、《鲁迅与张国荣齐飞》、《文人与做官》、《我不当“世界文化名人”》、《黛玉爱上了焦大》等。职业医生、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说过:“医学是我合法的妻子,文学才是我倾心的情人。”陈鲁民在谈起他处理教学和杂文创作的关系时,半戏谑半认真地说:“对我而言,专业是我合法的妻子,杂文正是我日牵夜挂的情人。不过我可是既爱妻子又爱情人的哟。”
链接中考
《人总得藐视点什么》,入选2008年湖南省娄底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题。
睿智小品·点透人生
留点东西别看透
陈鲁民
世上有些东西,最好别看透,留几分神秘,留一点儿蒙眬,留一丝悬念,可能会更有意思些。
魔术,如果让观众看透了手法,知道了诀窍,这门艺术也就寿终正寝了;变脸,正因为迄今为止大伙都没有看透其技术真相,才能屡演屡新,大受欢迎,成为国粹。
交朋友,或为友谊,志同道合;或为利益,互相利用;或为酒肉,吃喝为乐,都能好得跟兄弟一般。但如果以鹰隼般犀利的眼神,看透每一个朋友的交友动机,你可能就成了孤家寡人,因为“人至察则无徒”。毕竟,管鲍之交,少如凤毛麟角;琴台知音,更是旷古罕见。怪不得胡适有言:“做学问要在无疑处有疑,交朋友要在有疑处不疑。”当然,也不能糊涂到朋友把你卖了,你还替他数钱。
谈情说爱,“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种人真有,但不多,也就梁祝、宝黛、焦仲卿与刘兰芝三几人。现实生活中,两人能走到一起,肯定各有所图。你图的是我青春貌美,我图的是你才高八斗;你图的是我娇艳可人,我图的是你家财万贯;你图的是我温柔贤惠,我图的是你收入稳定,还有其他种种。这些情恋的内在元素,因合理而存在,既不要看透,更不能说透,否则就很没有意思,还是蒙眬一些为好。而且,谁说爱钱不能与爱人化为一体,谁能把爱才与爱人撕扯得清清楚楚,纯而又纯的爱情上哪里找去?
建功立业于战场,如若彻底看透了,不过是杀来杀去,你抢我夺,成王败寇,一将功成万骨枯,“是非成败转头空”。果如此看法,那就没有了我们对“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飞将军的万世景仰,没有了我们对“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的千秋缅怀,更没有“至今思项羽”的思古之幽情,剩下的大概就只有“可怜白发生”的喟叹。这历史也就变得太乏味,太枯燥,太无趣了。
推而广之,如果看透了,演艺事业不过是一帮狂癫男女在装疯卖傻,神经兮兮,弱智得很,还自以为得意;编辑事业,说到底是为人作嫁衣裳,白搭工夫瞎操心,就这一句话,不知会让多少热血编辑心凉半截;作家,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够让人羡慕了吧,看透了,不过是在编瞎话、码汉字罢了。俺村西头的冯瞎子也极会编瞎话,无师自通,一套一套的,他要是入了作协,不当主席也是副主席。
父母子女亲情,是人最珍贵的感情。倘若看透了,不过是人类繁衍所必需的一种高级条件反射。孔融说子女是父母寻欢做爱的结果,不孝也无罪。连这样大逆不道的话都能说出口,曹操杀他也不亏。当然,阿瞒惦记他那颗脑袋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以这个理由砍头最合适。
人生在世,当有慧眼。看透敌人的本质,不当东郭先生;看透小人的嘴脸,不与其为伍;看透骗子的谎言,不上当受骗;看透别有用心者的挑拨离间,不被人当枪使;看透行贿者的糖衣炮弹,不信他的花言巧语。但也不必把所有的人和事都看透,譬如亲情、爱情、事业、友谊,等等。一个什么都看不透的人,是糊涂虫,颟顸透顶,无药可医;而那些精明到了骨子里的人,那些什么都看透的人,活得既累,又没情趣,是不可交之人。
(选自《当代文萃》2009年第4期)
品后余香
“留点东西别看透”,这样的标题显得凝练、诗意,同时彰显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为什么“别看透”呢?作者既从理论上作了深刻、准确的探讨,也从事实上作了丰富、翔实的引证,可谓观点与材料高度统一。作者凭着深厚的生活积累及典型而独到的写作材料,广泛地拓展文章的境界,成就了这样一篇眼光敏锐、观点独特的美文。材料的运用做到了有的放矢,详略得宜。为了佐证自己观点的正确,作者大量引用了名人名言、诗词名句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之效。不过,作者在阐明观点的同时,仍然以一分为二的态度来透析相关的社会现象,表现出客观、冷峻的写作风格。
且读且思
1.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2.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西”让人别看透?
3.理解下列加点成语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1}魔术,如果让观众看透了手法,知道了诀窍,这门艺术也就寿终正寝了。
{2}毕竟,管鲍之交,少如凤毛麟角。
4.作者在写看透作家是在“编瞎话”之后,为什么还要写“村西头的冯瞎子也极会编瞎话”?
5.这篇文章在句式上很有特点,就此谈谈你的体会,至少说出两个方面。
小品文萃·得失新说
可以不再计较的东西
陈鲁民
人生在世,如果计较的东西太多,名利地位、金钱美色,样样都不肯放手,那就会如牛负重,活得很累;反之,什么都不计较,什么都马马虎虎,什么都可以凑合,那也未免太对不起自己,活得没啥意思。聪明的人,有生活智慧的人,会有所不为,只计较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并且知道什么年龄该计较什么,不该计较什么,有取有舍,收放自如。
十岁时,应该不再计较家里给的零花钱多少,不和别人家孩子比穿名牌服装。少不更事,和人家比吃比穿,还情有可原,年纪到了一个“整数”,就该懂事了。如果家计艰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个年龄的孩子已应该知道父母挣钱不易,纵不能“提篮小卖拾煤渣”,也不可再给爹娘添堵心事了。
二十岁时,该不再计较自己的家庭出身,不再计较父母的职业。十几岁时,会和别的孩子比家庭出身,比爹娘官大官小,恨不得都投生帝王之家,将相之门,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到了“弱冠”之年,还弱不禁风,尚无自立之志,出身贫贱的还为家庭而自卑,老觉得抬不起头来;出身豪富的还处处依靠父母,在家庭荫护下养尊处优,那就离纨绔子弟不远了,会一辈子都没出息。
三十岁时,已成家立业,为父为母,有了几年家庭生活的经验,丈夫该不再计较妻子的容貌,深知贤惠比美貌更重要,会过日子的媳妇比会打扮的媳妇更让人待见;老婆该不再计较老公的身高,明白能力比身高更有作用,没有谋生能力的老公,纵然长成丈二金刚,还不如卖烧饼的武大郎。
四十岁时,该不再计较别人的议论,谁爱说啥就说啥,自己想咋过就咋过。人言可畏之类,吓吓上世纪三十年代明星阮玲玉还成,如今的演员明星,一星期听不到他的绯闻、轶事,没有人对他议论纷纷,他就着急得火烧火燎的。咱们虽然没有明星那高深道行,但不会再轻易被别人的议论所左右,这点儿本事还是应有的,否则也对不起“不惑”这两字啊!
五十岁时,该不再计较无处不在的不公平之事,不再计较别人的成功对自己的压力,不再觊觎他人的财富,不再当仇富的“陵青”。半百之年,曾经沧海,阅人无数,见惯秋月春风,不再大惊小怪,历尽是非成败,不再愤愤不平。看新贵飞扬跋扈,可不动声色,闻大款挥金如土,亦神定气闲,耐住性子。万物皆有定数,这一把胡子也不能白长了。
六十岁时,如果从政,该不再计较官大官小,退了休,官大官小一个样,都成了退休老干部;如果经商,该不再计较利大利小,钱是挣不完的,再能花也是有限的,心态平和对自己身体有好处;如果舞文弄墨,当不再计较文名大小,文坛座次,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只要心情愉悦,有感而发,我手写我心也就行了,“古来圣贤皆寂寞”,管他文学史说三道四。
七十岁时,人到古稀,该不再计较的东西更多,看淡的事情更广。年轻时争得你死我活的东西,现在只会淡然一笑,中年时费尽心机格外计较的东西,如今看来已无关紧要,一生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但是不是什么都可不计较了,那也不是,这个岁数的老人,我以为要有三样特别计较:健康的身体,和谐的家庭,良好的名声。至于别的东西,也就算了吧,谁爱计较谁计较去。
(选自《当代文萃》2009年第6期)
哲思心语
本着对人生的不断探索,作者想到了“计较”这个话题。不能太过计较,也不能什么都不计较,而应该“只计较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并且知道什么年龄该计较什么,不该计较什么”,这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也是全文的核心内容。于是下文循着时间这条线索,依次展现了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计较和不应该计较的方面。依托“计较”这个话题,作者站在客观、理性的高度,以平和的心态,表达了对人生精辟而深刻的见解。作者就如同一位智者,所探讨之“计较”非常在理、非常中肯,让人深受触动,很能启人心智。
且读且思
1.作者在本文中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原句作答。
2.本文的侧重点是什么?文末在写七十岁的老人的“不再计较”之外,为什么还要写他们的“特别计较”?
3.文章主体部分是依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你知道古时候人们对“不满周岁、十岁、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一百岁”等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吗?请依次写在下面。
5.作者提倡的诸多“不再计较”,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目前应该计较什么,不应该计较什么。
世说新语·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另说
陈鲁民
人贵有自知之明。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自知之明,就是对自己非常了解,了然于心。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对待他人,从而立足于社会。所以古人提倡:人贵有自知之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要首先全面了解自己,清醒认识自己,然后才能战胜自己,发挥自己,进而有所成就。
但实际上我们在日常运用这句名言时,往往强调的是人要认识自己的短处、缺点、局限。一般来说,如果是夫子自道,那这句话就是表示自己知道自己有多少斤两,能干多大的事情,不要自不量力;如果是议论别人,那这句话就是在批评他过于张狂,骄傲自满,妄自尊大。因而,一说到自知之明,我们就会很容易想起纸上谈兵的赵括,志大才疏的马谡,色厉内荏的袁绍,好大喜功的符坚。
其实,要全面地理解这句话,真正做到人贵有自知之明,更重要的是问题的另一方面——人还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长项、优点,特别是自己的潜质。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了一段韩信与刘邦的对话。刘邦问曰:“如我能带多少兵?”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带十万。”刘邦曰:“你能带多少?”韩信不客气地回答:“臣多多而益善耳。”后来就留下一句成语: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不过人家韩信也不吹牛,东征西讨,屡战屡胜,最后连刘邦也不得不评价说:率兵百万,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韩信就是有自知之明的典型,他对自己的能力了如指掌并充满自信。
李白在《将进酒》里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也是对自己能力和长项有自知之明的表现,干别的咱未必行,要论写诗,舍我其谁?事实也正是如此,李白的诗歌成就,使他成了浪漫主义诗歌的高峰,怎么评判都不夸张,所以后人称他为“诗仙”,盛唐气象的代表。诚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评价:“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游泳名将菲尔普斯,参加北京奥运会前就放出豪言,要拿下八块金牌。与其说他是狂妄自大,不如说他是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实力和水平前提下的一种科学预期。果然,正如他事先预料的那样,他在泳池里所向披靡,一鼓作气,八夺金牌,七破纪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战绩,也创下了奥运会历史的奇迹。他的自知之明,就是对自己的水平和潜质的充分认识和坚定自信。
神七宇航员翟志刚,也是个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他的自知之明,就是对自己的技术水平高度自信,对自己的心理稳定能力充分肯定,对自己的身体素质了如指掌,对自己面对特殊情况的应变能力心中有数。而“知人者智”的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也评价说:翟志刚操作能力突出,心理素质好,尤其是情绪稳定性和危机处理能力很强。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翟志刚的“自知之明”。所以,他虽然在神五、神六两次落选,仍对自己充满信心,多次主动请缨出征,并最终圆满完成了神七的飞行任务,成为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
从韩信到翟志刚,他们的自知之明,都非常有效地帮助自己勇于挑战,超越自我,发挥特长,挖掘潜能,自知之明成了他们走向成功、一飞冲天的助推器。无疑,谦虚谨慎是美德,但走过了头就成了缺乏自信;能认识自己的局限和缺陷是清醒,不了解自己的长项和潜能则是悲剧。所以,如果确实知道“我行,我能行”,就千万别压抑自己,不妨学学阿基米德的豪气干云:“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
总之一句话,“人贵有自知之明”,不是用来泄气的,而是用来鼓劲的。
(选自《中华魂》2009年第7期)
激情飞扬
人们常把“人贵有自知之明”挂在嘴边,但正如作者所言,通常是指人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然后量力而行。其实,这是一种消极作为的心态。正因为如此,作者一反常态,从积极方面对这一名言作了全新的解说,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确如此,我们在生活中自知自身的优势,进而将其全力发挥,不就可以开创崭新的人生局面了吗?这种积极作为的心态,值得我们深思。这也说明了作者善于进行逆向思维,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得到令人可喜的收获。全篇洋溢着充沛的激情,大有扬鞭催马之势,催人振作,促人奋进。特别是四个典型、确凿的论据,充分地证明了作者的新说,令读者心悦诚服。结构完整严谨,见解精辟深刻,语言生动优美。
且读且思
1.作者针对“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名言阐发的新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归纳。
2.人们对“人贵有自知之明”的理解角度与作者的理解角度有什么不同?赵括、马谡、袁绍、符坚的事例与韩信、李白、菲尔普斯、翟志刚的事例有什么区别?
3.列举韩信、李白、菲尔普斯、翟志刚的事例时有什么共同的写作特色?这几个事例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4.“无疑,谦虚谨慎是美德,但走过了头就成了缺乏自信;能认识自己的局限和缺陷是清醒,不了解自己的长项和潜能则是悲剧。”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5.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应怎样才能做到作者所极力主张的“自知之明”?
陈鲁民,中国当代著名的杂文家,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郑州市杂文学会副会长。写作生涯已达二十多年,先是写诗,后写小说,报告文学,从1987年开始改写杂文,于是杂文中就有了些诗的深邃和凝练,就有了些小说的细腻和幽默。陈鲁民写杂文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高。杂文评论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他的杂文以文采见长,以构思奇妙取胜,以富于理性思考称奇,在敢于和善于鞭鞑社会浊流中道出高尚和正义。他的文章除了西藏地区外,都有涉足,即使边远的新疆、内蒙,也有他开设的杂文专栏,与他常年保持联系的报刊有近百家之多,共发表杂文一千四百多篇,曾获全国新闻一等奖、全国副刊金奖等一百多次,作品被收入四十余部文集和中小学教材。著有杂文随笔集《冷眼热风》、《大愚若智》、《生正逢时》、《思路花语》。杂文代表作:《球霸、文霸与粪霸》、《一个茶壶30个杯》、《鲁迅与张国荣齐飞》、《文人与做官》、《我不当“世界文化名人”》、《黛玉爱上了焦大》等。职业医生、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说过:“医学是我合法的妻子,文学才是我倾心的情人。”陈鲁民在谈起他处理教学和杂文创作的关系时,半戏谑半认真地说:“对我而言,专业是我合法的妻子,杂文正是我日牵夜挂的情人。不过我可是既爱妻子又爱情人的哟。”
链接中考
《人总得藐视点什么》,入选2008年湖南省娄底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题。
睿智小品·点透人生
留点东西别看透
陈鲁民
世上有些东西,最好别看透,留几分神秘,留一点儿蒙眬,留一丝悬念,可能会更有意思些。
魔术,如果让观众看透了手法,知道了诀窍,这门艺术也就寿终正寝了;变脸,正因为迄今为止大伙都没有看透其技术真相,才能屡演屡新,大受欢迎,成为国粹。
交朋友,或为友谊,志同道合;或为利益,互相利用;或为酒肉,吃喝为乐,都能好得跟兄弟一般。但如果以鹰隼般犀利的眼神,看透每一个朋友的交友动机,你可能就成了孤家寡人,因为“人至察则无徒”。毕竟,管鲍之交,少如凤毛麟角;琴台知音,更是旷古罕见。怪不得胡适有言:“做学问要在无疑处有疑,交朋友要在有疑处不疑。”当然,也不能糊涂到朋友把你卖了,你还替他数钱。
谈情说爱,“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种人真有,但不多,也就梁祝、宝黛、焦仲卿与刘兰芝三几人。现实生活中,两人能走到一起,肯定各有所图。你图的是我青春貌美,我图的是你才高八斗;你图的是我娇艳可人,我图的是你家财万贯;你图的是我温柔贤惠,我图的是你收入稳定,还有其他种种。这些情恋的内在元素,因合理而存在,既不要看透,更不能说透,否则就很没有意思,还是蒙眬一些为好。而且,谁说爱钱不能与爱人化为一体,谁能把爱才与爱人撕扯得清清楚楚,纯而又纯的爱情上哪里找去?
建功立业于战场,如若彻底看透了,不过是杀来杀去,你抢我夺,成王败寇,一将功成万骨枯,“是非成败转头空”。果如此看法,那就没有了我们对“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飞将军的万世景仰,没有了我们对“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的千秋缅怀,更没有“至今思项羽”的思古之幽情,剩下的大概就只有“可怜白发生”的喟叹。这历史也就变得太乏味,太枯燥,太无趣了。
推而广之,如果看透了,演艺事业不过是一帮狂癫男女在装疯卖傻,神经兮兮,弱智得很,还自以为得意;编辑事业,说到底是为人作嫁衣裳,白搭工夫瞎操心,就这一句话,不知会让多少热血编辑心凉半截;作家,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够让人羡慕了吧,看透了,不过是在编瞎话、码汉字罢了。俺村西头的冯瞎子也极会编瞎话,无师自通,一套一套的,他要是入了作协,不当主席也是副主席。
父母子女亲情,是人最珍贵的感情。倘若看透了,不过是人类繁衍所必需的一种高级条件反射。孔融说子女是父母寻欢做爱的结果,不孝也无罪。连这样大逆不道的话都能说出口,曹操杀他也不亏。当然,阿瞒惦记他那颗脑袋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以这个理由砍头最合适。
人生在世,当有慧眼。看透敌人的本质,不当东郭先生;看透小人的嘴脸,不与其为伍;看透骗子的谎言,不上当受骗;看透别有用心者的挑拨离间,不被人当枪使;看透行贿者的糖衣炮弹,不信他的花言巧语。但也不必把所有的人和事都看透,譬如亲情、爱情、事业、友谊,等等。一个什么都看不透的人,是糊涂虫,颟顸透顶,无药可医;而那些精明到了骨子里的人,那些什么都看透的人,活得既累,又没情趣,是不可交之人。
(选自《当代文萃》2009年第4期)
品后余香
“留点东西别看透”,这样的标题显得凝练、诗意,同时彰显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为什么“别看透”呢?作者既从理论上作了深刻、准确的探讨,也从事实上作了丰富、翔实的引证,可谓观点与材料高度统一。作者凭着深厚的生活积累及典型而独到的写作材料,广泛地拓展文章的境界,成就了这样一篇眼光敏锐、观点独特的美文。材料的运用做到了有的放矢,详略得宜。为了佐证自己观点的正确,作者大量引用了名人名言、诗词名句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之效。不过,作者在阐明观点的同时,仍然以一分为二的态度来透析相关的社会现象,表现出客观、冷峻的写作风格。
且读且思
1.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2.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西”让人别看透?
3.理解下列加点成语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1}魔术,如果让观众看透了手法,知道了诀窍,这门艺术也就寿终正寝了。
{2}毕竟,管鲍之交,少如凤毛麟角。
4.作者在写看透作家是在“编瞎话”之后,为什么还要写“村西头的冯瞎子也极会编瞎话”?
5.这篇文章在句式上很有特点,就此谈谈你的体会,至少说出两个方面。
小品文萃·得失新说
可以不再计较的东西
陈鲁民
人生在世,如果计较的东西太多,名利地位、金钱美色,样样都不肯放手,那就会如牛负重,活得很累;反之,什么都不计较,什么都马马虎虎,什么都可以凑合,那也未免太对不起自己,活得没啥意思。聪明的人,有生活智慧的人,会有所不为,只计较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并且知道什么年龄该计较什么,不该计较什么,有取有舍,收放自如。
十岁时,应该不再计较家里给的零花钱多少,不和别人家孩子比穿名牌服装。少不更事,和人家比吃比穿,还情有可原,年纪到了一个“整数”,就该懂事了。如果家计艰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个年龄的孩子已应该知道父母挣钱不易,纵不能“提篮小卖拾煤渣”,也不可再给爹娘添堵心事了。
二十岁时,该不再计较自己的家庭出身,不再计较父母的职业。十几岁时,会和别的孩子比家庭出身,比爹娘官大官小,恨不得都投生帝王之家,将相之门,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到了“弱冠”之年,还弱不禁风,尚无自立之志,出身贫贱的还为家庭而自卑,老觉得抬不起头来;出身豪富的还处处依靠父母,在家庭荫护下养尊处优,那就离纨绔子弟不远了,会一辈子都没出息。
三十岁时,已成家立业,为父为母,有了几年家庭生活的经验,丈夫该不再计较妻子的容貌,深知贤惠比美貌更重要,会过日子的媳妇比会打扮的媳妇更让人待见;老婆该不再计较老公的身高,明白能力比身高更有作用,没有谋生能力的老公,纵然长成丈二金刚,还不如卖烧饼的武大郎。
四十岁时,该不再计较别人的议论,谁爱说啥就说啥,自己想咋过就咋过。人言可畏之类,吓吓上世纪三十年代明星阮玲玉还成,如今的演员明星,一星期听不到他的绯闻、轶事,没有人对他议论纷纷,他就着急得火烧火燎的。咱们虽然没有明星那高深道行,但不会再轻易被别人的议论所左右,这点儿本事还是应有的,否则也对不起“不惑”这两字啊!
五十岁时,该不再计较无处不在的不公平之事,不再计较别人的成功对自己的压力,不再觊觎他人的财富,不再当仇富的“陵青”。半百之年,曾经沧海,阅人无数,见惯秋月春风,不再大惊小怪,历尽是非成败,不再愤愤不平。看新贵飞扬跋扈,可不动声色,闻大款挥金如土,亦神定气闲,耐住性子。万物皆有定数,这一把胡子也不能白长了。
六十岁时,如果从政,该不再计较官大官小,退了休,官大官小一个样,都成了退休老干部;如果经商,该不再计较利大利小,钱是挣不完的,再能花也是有限的,心态平和对自己身体有好处;如果舞文弄墨,当不再计较文名大小,文坛座次,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只要心情愉悦,有感而发,我手写我心也就行了,“古来圣贤皆寂寞”,管他文学史说三道四。
七十岁时,人到古稀,该不再计较的东西更多,看淡的事情更广。年轻时争得你死我活的东西,现在只会淡然一笑,中年时费尽心机格外计较的东西,如今看来已无关紧要,一生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但是不是什么都可不计较了,那也不是,这个岁数的老人,我以为要有三样特别计较:健康的身体,和谐的家庭,良好的名声。至于别的东西,也就算了吧,谁爱计较谁计较去。
(选自《当代文萃》2009年第6期)
哲思心语
本着对人生的不断探索,作者想到了“计较”这个话题。不能太过计较,也不能什么都不计较,而应该“只计较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并且知道什么年龄该计较什么,不该计较什么”,这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也是全文的核心内容。于是下文循着时间这条线索,依次展现了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计较和不应该计较的方面。依托“计较”这个话题,作者站在客观、理性的高度,以平和的心态,表达了对人生精辟而深刻的见解。作者就如同一位智者,所探讨之“计较”非常在理、非常中肯,让人深受触动,很能启人心智。
且读且思
1.作者在本文中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原句作答。
2.本文的侧重点是什么?文末在写七十岁的老人的“不再计较”之外,为什么还要写他们的“特别计较”?
3.文章主体部分是依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你知道古时候人们对“不满周岁、十岁、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一百岁”等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吗?请依次写在下面。
5.作者提倡的诸多“不再计较”,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目前应该计较什么,不应该计较什么。
世说新语·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另说
陈鲁民
人贵有自知之明。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自知之明,就是对自己非常了解,了然于心。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对待他人,从而立足于社会。所以古人提倡:人贵有自知之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要首先全面了解自己,清醒认识自己,然后才能战胜自己,发挥自己,进而有所成就。
但实际上我们在日常运用这句名言时,往往强调的是人要认识自己的短处、缺点、局限。一般来说,如果是夫子自道,那这句话就是表示自己知道自己有多少斤两,能干多大的事情,不要自不量力;如果是议论别人,那这句话就是在批评他过于张狂,骄傲自满,妄自尊大。因而,一说到自知之明,我们就会很容易想起纸上谈兵的赵括,志大才疏的马谡,色厉内荏的袁绍,好大喜功的符坚。
其实,要全面地理解这句话,真正做到人贵有自知之明,更重要的是问题的另一方面——人还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长项、优点,特别是自己的潜质。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了一段韩信与刘邦的对话。刘邦问曰:“如我能带多少兵?”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带十万。”刘邦曰:“你能带多少?”韩信不客气地回答:“臣多多而益善耳。”后来就留下一句成语: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不过人家韩信也不吹牛,东征西讨,屡战屡胜,最后连刘邦也不得不评价说:率兵百万,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韩信就是有自知之明的典型,他对自己的能力了如指掌并充满自信。
李白在《将进酒》里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也是对自己能力和长项有自知之明的表现,干别的咱未必行,要论写诗,舍我其谁?事实也正是如此,李白的诗歌成就,使他成了浪漫主义诗歌的高峰,怎么评判都不夸张,所以后人称他为“诗仙”,盛唐气象的代表。诚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评价:“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游泳名将菲尔普斯,参加北京奥运会前就放出豪言,要拿下八块金牌。与其说他是狂妄自大,不如说他是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实力和水平前提下的一种科学预期。果然,正如他事先预料的那样,他在泳池里所向披靡,一鼓作气,八夺金牌,七破纪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战绩,也创下了奥运会历史的奇迹。他的自知之明,就是对自己的水平和潜质的充分认识和坚定自信。
神七宇航员翟志刚,也是个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他的自知之明,就是对自己的技术水平高度自信,对自己的心理稳定能力充分肯定,对自己的身体素质了如指掌,对自己面对特殊情况的应变能力心中有数。而“知人者智”的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也评价说:翟志刚操作能力突出,心理素质好,尤其是情绪稳定性和危机处理能力很强。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翟志刚的“自知之明”。所以,他虽然在神五、神六两次落选,仍对自己充满信心,多次主动请缨出征,并最终圆满完成了神七的飞行任务,成为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
从韩信到翟志刚,他们的自知之明,都非常有效地帮助自己勇于挑战,超越自我,发挥特长,挖掘潜能,自知之明成了他们走向成功、一飞冲天的助推器。无疑,谦虚谨慎是美德,但走过了头就成了缺乏自信;能认识自己的局限和缺陷是清醒,不了解自己的长项和潜能则是悲剧。所以,如果确实知道“我行,我能行”,就千万别压抑自己,不妨学学阿基米德的豪气干云:“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
总之一句话,“人贵有自知之明”,不是用来泄气的,而是用来鼓劲的。
(选自《中华魂》2009年第7期)
激情飞扬
人们常把“人贵有自知之明”挂在嘴边,但正如作者所言,通常是指人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然后量力而行。其实,这是一种消极作为的心态。正因为如此,作者一反常态,从积极方面对这一名言作了全新的解说,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确如此,我们在生活中自知自身的优势,进而将其全力发挥,不就可以开创崭新的人生局面了吗?这种积极作为的心态,值得我们深思。这也说明了作者善于进行逆向思维,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得到令人可喜的收获。全篇洋溢着充沛的激情,大有扬鞭催马之势,催人振作,促人奋进。特别是四个典型、确凿的论据,充分地证明了作者的新说,令读者心悦诚服。结构完整严谨,见解精辟深刻,语言生动优美。
且读且思
1.作者针对“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名言阐发的新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归纳。
2.人们对“人贵有自知之明”的理解角度与作者的理解角度有什么不同?赵括、马谡、袁绍、符坚的事例与韩信、李白、菲尔普斯、翟志刚的事例有什么区别?
3.列举韩信、李白、菲尔普斯、翟志刚的事例时有什么共同的写作特色?这几个事例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4.“无疑,谦虚谨慎是美德,但走过了头就成了缺乏自信;能认识自己的局限和缺陷是清醒,不了解自己的长项和潜能则是悲剧。”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5.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应怎样才能做到作者所极力主张的“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