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童话的教学定位刍议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童话作为童话的一个分支,与文艺童话相比,科学童话是以科学知识为内容的,侧重于知识性。它把科学的理性概念化为幻想的感性形象,让儿童在童言、童真、童趣中认识自然和人生,获得人文的熏陶,深受儿童的喜爱。如《小壁虎借尾巴》 《小蝌蚪找妈妈》 《我是什么》 《小毛毛虫》等都属于科学童话。
  然而,在日常童话教学中,却存在着科学童话与文艺童话不分、“千课一面”的现象,难以实现科学童话的教学价值。如何紧扣科学童话的特质,使教学既具有科学童话的知识性,又具有一般童话的艺术性呢?笔者以《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为例,刍议科学童话的教学定位,以就正于方家。

一、提取关键信息,凸显童话的知识价值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科学童话,通过写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帮助下,找到妈妈的经历,生动活泼地再现了小蝌蚪发育、习性变化的过程,蕴含着遇事主动提问求教探究的道理。教学这篇科学童话,首先要引导学生排除课文中非核心信息的干扰,从课文中获取与小蝌蚪发育、习性变化息息相关的关键信息,并形成自己的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这一学习目标出发,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条,为学生搭建支架,引导他们深入学习。
  1.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此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小蝌蚪的发育及习性的变化。
  2. 你能边读课文边用横线画出表示时间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表示小蝌蚪身体变化的语句来吗?交流后,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组语句,学生不难发现前一组语句都是写时间变化的,后一组语句都是写小蝌蚪身体变化的。
  3. 想一想小蝌蚪身体的变化与时间有关系吗,它的身体是怎样一步步发生变化的?除了身体变化之外,还有什么变化也和时间有关系呢?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游、跳、捉。此问题旨在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小蝌蚪身体、习性发生的变化是有序的。
  4. 小蝌蚪是怎样一步步变成青蛙的?请你把小蝌蚪不同时期的图片按顺序摆放好。然后,借助图片和你们画出的关键语句,说说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此问题旨在让儿童抓住文中关键信息,对小蝌蚪发育、习性变化形成自己的理解,把握文本中的科学知识。
  对于儿童而言,在学习科学童话的过程中提取关键信息形成自己的理解,是把握文本中所蕴含的自然知识的重点所在。这就需要教师精心预设教学活动,通过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在整体阅读文本过程中,提取最为核心的词句,促使学生的思维由“点”到“面”,由模糊到清晰,迅速地了解小蝌蚪发育、习性变化的过程,掌握阅读科学童话的基本方法。

二、涵泳体察词句,强化童话的艺术价值


  科学童话既具有科学的启迪、又富于童话的艺术美感。因此,我们应契合童话的文体特征,引导儿童感知童话的文体特点,领略童话的艺术价值。
  1. 梳理故事情节,感知童话的情节结构。童话有其固定的叙事模式。具体来讲,童话常常用反复的叙事形式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三次反复居多,由此形成了反复性叙事模式。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儿童通过读一读、说一说,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发现童话的情节结构特点。
  如《小蝌蚪找妈妈》教学中,在学生了解有关小蝌蚪身体、习性变化的知识之后,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同学们,请你们仔细阅读课文,结合文中三幅插图,说说小蝌蚪一共找了几次妈妈?每次找妈妈时,它发生了哪些变化?每次都看到了谁,说了什么?在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发现,小蝌蚪每一次找妈妈,都是以时间开头,再说变化,然后说看到了谁,说了什么,结构类似。在对比中,童话“三次式”反复性叙事结构在儿童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这样反复的故事情节,最能契合儿童的心理需要。由于它既迎合了儿童喜欢重复阅读的心理,又能在重复的变化中满足儿童全新的阅读体验,也便于儿童对童话的理解和记忆,所以深受儿童喜欢。针对儿童而言,反复性叙事模式比其他文学创作更富有魅力,彰显了童话的艺术价值。
  儿童发现童话简单、反复性叙事模式,有助于他们读好、演好童话故事。有这一线索的引导,接下来的分角色朗读、戴头饰分角色表演童话故事也就水到渠成,没有困难了。
  2. 品读表演,感受童话鲜活的人物形象。童话的语言简练、浅近、生动、富于儿童化,易于学生模仿学习,彰显童话的艺术魅力。朗读是理解和感悟的重要途径。在童话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感悟童话的语言魅力,培养语感。同时,要根据儿童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分角色表演中,移情入境,与人物产生共鸣,感受童话鲜活的人物形象。
  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抓住小蝌蚪与鲤鱼妈妈、乌龟、青蛙妈妈的三次对话,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带上动作、表情反复品读。如,读“小蝌蚪游哇游”,就让学生做出游泳的动作,用缓慢的语速读,突出时间长;动一动自己的双腿,表示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读“就迎上去”做出急切的样子、读出迫切的语气;裂开嘴巴表示“宽嘴巴”、声音略高,突出青蛙的特点……在儿童熟悉文本结构、内容的基础上,让儿童戴上头饰,配乐分角色朗读、表演,学生们既开心又觉得有趣。这样做,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还能促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深刻体会小蝌蚪身体、习性的变化,感受小蝌蚪找妈妈时急切的心情,和找到妈妈时兴奋的心情,小蝌蚪的形象在儿童的心目中逐渐变得鲜活起来。
  品读,分角色朗读,表演童话,强化了儿童对童话语言的表达特点及语言对思想内容表现力的认识,起到了领略童话语言魅力,培养童话语感的作用。同时,人物形象也因此变得鲜活,呼之欲出,儿童在真实的语用情境中以自己的言语实践和切身的情感体验丰富了文本的意蕴和自己的言语经验,提升了语用能力。

三、读说结合,掌握科学童话的表达方式


  科学童话的巧妙之处在于将科学知识与童话的构思结合起来,把科学的理性概念通过拟人化的描写,借助想象、幻想和夸张,化为幻想的感性形象,以适合儿童心理的方式反映自然和人生,寓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中,深受儿童的喜爱。因此,融科學知识于童话故事之中是科学童话的核心教学内容。教学中,如何紧扣科学童话这一文体特点,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呢?   童话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要引导儿童发现课文是如何运用拟人化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了解作者基于小蝌蚪在水中生活、发育变化这一现实,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才塑造出小蝌蚪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的。在此基础上,读说结合,让儿童为童话补白,或者为儿童提供类似的科学知识,引导他们运用拟人、想象、幻想和夸张等方式,将科学知识融入童话创编中,在丰富的语用实践中把握科学童话的文体特征,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中“语用”这一最基础的关键能力。
  如在儿童领略了《小蝌蚪找妈妈》一文的知识性、艺术性之后,让学生说说“小蝌蚪看到鲤鱼妈妈之前发生了什么”进行补白创编。学生就会遵循文本的意义逻辑,结合自己的合理想象,创编出了:青蛙卵在水中搖哇摇,过了几天,变成了小蝌蚪,小蝌蚪游哇游,看见了河蚌妈妈……河蚌妈妈说:“……你的妈妈脚上长蹼,穿着花衣裳,挺着白肚皮……”此外,还可以根据低年级儿童年龄小、知识少、但富于幻想的特点,为儿童出示鸭子外形特征的科学知识:小眼睛,扁嘴巴,颈长身长,羽毛紧密,腿短,趾间有蹼。然后出示图片:(1) 小鸭子黄绒毛变白。(2) 长出长羽毛。(3) 换上长羽毛。引导他们遵循科学童话融科学知识于童话故事之中的文体特点,模仿文本“三次式”反复性叙事结构,创编童话《小鸭子找妈妈》。

  有学习就会有迁移,甚至“学习就是迁移” “学习为了迁移”。“应用”则是“迁移”的表征之一,也是检验学习结果的最佳途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写写《小鸡找妈妈》 《小鹅找妈妈》 《小狗找妈妈》……由学生创编童话故事。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把握文体语用规律的目的是为了言语形式的建构,促进迁移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儿童在学习中对科学童话的文体特点有了初步的理解,使得童话创编言说不再是简单的编故事,而是创编出符合文体特征的“正宗”科学童话。让童话与童年相遇,在丰富而又美好的童话中,让儿童去编织童年最真、最美的梦!
其他文献
《升国旗》是一篇描写五星红旗的儿童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同学们对五星红旗深深的热爱。在教这样的现代儿童诗时,笔者的设计理念是立足读文、识字、口语表达,帮助学生想象画面,感受五星红旗的庄严美好,燃起心中对五星红旗的热爱之情。  一、激发情感,从识字开始  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主要任务。因课文思想性极强,故而从识字教学开始,情感的激发就应该蕴含其中。  1. 教学生字“升”。① 读准后鼻音和翘舌音。②
期刊
如何让汉字教学多点“思维力”?下面,以《日月明》一课为例,浅谈怎样注重思维训练,打造指向思维的汉字教学课堂。  在《日月明》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第一次接触会意字。会意字属于“六书”中的一种,是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一个字的含义组合成一个新字。会意字按照构字的数量来说,分为“二合”“三合”。“二合”就是两个字组合,意思加以組合,比如“明、男、林”等字;“三合”意思为三个字合在一起,比如“众、
期刊
在彼此对视的一刹那,有唏嘘感慨的声音在心底悄然掠过。发福了、老成了……岁月可真是一把无形的“刀”,在每个人的脸上都留下了痕迹。谈笑间、恍惚间、时光倒转到二十年前那个属于我们的悸动年代。  班主任费国俊老师当年对我们既亲切又严厉。我们私下喊他“阿俊”。他的语文课总是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到现在都能记得他眯缝着那双似乎永远都没睡醒的小眼睛,双手或交叉在胸前或背于身后,静听同学们齐读课文或回答问题的样子。
期刊
特别欣赏司汤达的一句话:“童年,无休无止的童年。”教育的一切就是为了寻找童年,为了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发展儿童。谁真正发现了儿童,谁就赢得了真正的教育。要实现真正的教育,学校开设的课程应该以儿童发展的需要和特征为基础,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使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发展。  一、坚守儿童立场,建设“百草园”  对自然的向往,是人的天性使然。“让学校成为童年的美好记忆”,一直
期刊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以“语文素养—养成”为核心的小学语文课程深度开发研究(课题批准号:FHB120480)成果文集》一书,由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家珑先生主编,已出版发行。全书围绕“语文素养—养成”这一课程模型,从多个角度进行了阐述。沐浴着春光春色,阅读本书让我既温习又学到了有关语文课程和教学变革的诸多知识,奔赴了一场小学语文教学的读书之旅,重启了一场关于“语文素养—养成”
期刊
与童书结缘,因为孩子。我知道,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童话故事的陪伴。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一群学生的老师,我没有理由拒绝和他们一起阅读童话。  一、给予你更好的,我先做个好读者  亲子阅读、班级共读的起点,应该从父母、老师的个人阅读开始。选书是第一步。我借助百度搜索引擎,查找出适合自己孩子和班级学生阅读的书目,再根据京东、当当等电商平台提供的各年龄段童书畅销榜,阅读内容简介、相关评论后,才确定购买
期刊
《zh ch sh r 》是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针对新教材的特点,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教学该课时力求语文课堂和生活相结合,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努力使枯燥单调的拼音课变得生动有趣。这节课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拼音、认识汉字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年级学生刚踏入校园不久,活泼好动,喜爱游戏,总是好奇地问这问那,热切地关注着周围
期刊
一、两套教材标点、修辞及其他词句段训练比对分析  (一) 共同价值取向分析  标点、修辞及其他词句段训练均属于知识系统范畴。在其编排体例与内容设计上,两套教材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  1. 依标扣本,随文设练。两套教材在标点符号知识编入时,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要求,将目标分解到不同学段中,并提出明确的数量标准。  在标点符号的学习内容编排上,两套教材均在第一学段落实对逗号、句
期刊
“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既直接击中说明文的成文要领,也道出了阅读说明文的简明“入口”。由此,说明文文本解读我们则主要看这篇说明文“说明白了”什么事物,怎么“说明白了”的,作者为了达成“说明白了”的效果,用上了怎样的言语风格来实现的。五上第五单元安排了三篇说明文,题目分别是《太阳》 《松鼠》 《鲸》。说明对象一看便知,我们不妨用上述最为简明的评判标准,从多个角度来感知作者“
期刊
一、談话导入  同学们,一天里,你们最喜欢哪个时刻?(早晨、晚上)我来采访几个喜欢晚上的同学。请你告诉我,你喜欢晚上的理由是什么?(生说理由)我和你们一样,也爱这夜色苍茫,爱这静谧时光,但是,又和你们不一样,我更偏爱有月亮的晚上。(板书:月)微风徐徐,月下漫步,无论是哪种形状的月亮,都能带给我独特的体会和不同的心境。  当然,古往今来,爱月者远非我一人,他们以月为载体,用各自的方式表达着、抒发着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