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天宝元年,李白经友人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以为实现自己“济沧海”“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到了,于是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到了长安,却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一个没有实权的文学侍臣,除应制作诗、陪侍出游之外,李白别无他事,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由于他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加上桀骜不驯的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不断的攻击和谗毁。天宝三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赶出长安,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在“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这样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之中离开京城,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洲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此诗是诗人于天宝四年离开东鲁南游吴越时所作,一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关键词:《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探微
一、梦境解析
关于梦境,亚里斯多德有个很简短的定义:“梦是一种持续到睡眠状态中的理想。”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也说“梦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在梦中,诗人穿上东晋诗人谢灵运特制的登山木屐,沿着云梯一直攀上去,听得见空中天鸡鸣叫,看得见海面升起的红日。山路千回路转,刹那间暮色降临,耳畔但阉熊咆龙吟,惊魂甫定,忽然霹雳一声,山岳崩颠,天门大开,一个神仙世界呈现眼前。“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体现的是梦境中的森严恐怖;“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仙府之门打开时,令我们大开眼界,融视觉、听觉于一体;“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对天空的描写,活脱脱的一个神化皇宫。若不是在梦中,恐诗人无论如何驰骋想象,也难以捕捉和描绘如此壮丽、如此飘渺的场景。那种大胆的想象、奇妙的构思,本身就具有梦的特色,可以看出梦作为一种特别的精神现象与感情产物,在参与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便成了文学,便成了展示心灵世界的“天窗”。
对“湖月、渌水、清猿、云梯、花石、海日、天鸡、叠岩、岩泉、天雷、天门、天境、天仙”一系列景物的描写,变幻非常迅速,一步一景,步步变幻,奇幻不定。写出了做梦的人对梦中经历的事物的恍忽,虽然诗人描写梦境的笔法是真实的,但更显出梦境的迷离恍忽、虚幻。作者写出了做梦的人对梦中景物飘忽不定的真实感觉,而显示和突出的却是梦境的虚幻。虚幻的东西肯定是会破灭的,“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破灭了。“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通过梦境在精神上摆脱了尘俗的桎梏,完成了自我回归、自我精神家园的回归。
二、象征解析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诗人在诗篇的一开始就试图告诉我们,海上瀛洲烟波浩渺、遥不可及,是无可捉摸的,是难以寻求的。古代传说中东海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这三座山,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幻想可以找到长生不老药的神妙所在,因此,也常常代表着中国人向往的、但常人又难以追求到的或实现的梦想。然而,“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在诗人眼里,天姥山虽然在想象中“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但和仙山瀛洲相比,却是可攀登、可欣赏、可观照的对象,也是可追求的理想,可实现的抱负。瀛洲好比是人的幻想或空想,神秘而无从接近,天姥山却象征着人们现实的理想和愿望。幻想或空想是指违背客观规律不可能实现的荒谬的想法或希望,而理想则是合理的会实现的想象,是人们希望达到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向往的奋斗前景。因此,梦游天姥山实际上就是诗人在现实中报国无门、备受打击的心理的一个相反的投射,在梦中攀登理想的高峰,在梦境中体验追求理想的惊惧和快乐。
因此,诗人梦游天姥山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人们攀登理想高峰的隐喻。在攀登理想的“天姥山”的过程中,诗人先是在月夜下飞度镜湖,明月照耀着湖水,湖水荡漾着诗人的影子 ,送他到美丽的剡溪。这种充满期待和向往的心境和人们在追求理想的最初的那种兴致勃勃、轻松愉快、意气风发、充满激情的心境是一致的。诗人在梦中摆脱了现实的沉重,向理想进发了。然而人们在追求理想之初,往往背负着命运的艰难和处境的窘迫,体味着人生底层的悲欢和愁苦,因此在诗人眼里,渌水荡漾,清寒凛冽;在诗人耳里,清猿啼切,清苦悲伤。追求理想的过程终究是美丽的、使人陶醉的。在向理想奔去的时候,一切在眼里都是新鲜的,富有生机的,有一种微醺的甜蜜。正如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所说,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目标去向时,整个世界就会为他让路。因此,怀抱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浪漫理想的诗人登上了人生理想的台阶。
三、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歌充分运用想象,借用神话故事,进行虚构,用极度的夸张以虚写实,塑造了想象中的天姥山压倒五岳、睥视赤城、屈服天台的高大形象和梦幻中的神仙世界。又与某些具体景物交融在一起,作夸张的描写,塑造幻想中的形象,产生出巨大的艺术魅力。诗中写熊咆龙吟,雷电霹雳,空中楼阁,霓衣风马……把幻想场面写得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正是靠着成功的夸张才使这首诗形象鲜活,顿生光辉。杜甫评价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决非溢美之词,而是十分恰当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不是为写幻想而写幻想,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主旨服务;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是为了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醉心于神仙世界的遨游,正是为了反映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贵同流合污。“不事权贵”的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亮。对想象中瑰丽奇幻的仙境的铺张描写,只因在这盏聚光灯照射下,才愈益显得光彩动人。
由于诗人想象丰富、夸张合理,所以梦境写得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亦真亦幻,读者从中既可见到现实社会的冷酷可憎,又可感到神仙世界的美妙、可爱,还可体察诗人追求生活理想与政治理想的主观情感不露痕迹地蕴藏其中,令人惊异叹服。整首诗形式自由纵逸,句法参差错落,语言流丽自然,风格雄浑豪放,充分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诗风。李白为人豪放不羁,有仙风侠骨,作诗也喜爱天马行空,豪迈情逸,不受格律束缚,不事雕琢。诗句的长短多少、节拍的舒疾缓急,全是依据诗人自由奔放的感情起落变化而定,做到了兴到笔随,言随声出,声情并茂。气韵天然。所以前人说:“太白宗风骚,薄声律”,“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亲,以俊逸高畅为贵”,“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亦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神思飞扬,挥洒自如,乃我国诗歌之珍品。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诗风代表作之一,历来各种唐诗选本或李白诗作选本都将此诗收录其中,这首诗想象丰富、意象奇特,意境雄浑,变幻莫测,历代诗文名家多有评述。题中虽有“留别”二字,但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抒写了自己对自由的神仙世界的追求。人们在分析这首诗,都认为神奇瑰丽的梦中仙境是李白所向往的理想世界,是诗人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反讽。
参考文献:
[1]王峰.语文(第2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0.
[2]张红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象征解读[J].镇江高专学报,2012,25(2):14-15.
[3]李秀月.神思飞扬 挥洒自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3):44-46.
关键词:《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探微
一、梦境解析
关于梦境,亚里斯多德有个很简短的定义:“梦是一种持续到睡眠状态中的理想。”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也说“梦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在梦中,诗人穿上东晋诗人谢灵运特制的登山木屐,沿着云梯一直攀上去,听得见空中天鸡鸣叫,看得见海面升起的红日。山路千回路转,刹那间暮色降临,耳畔但阉熊咆龙吟,惊魂甫定,忽然霹雳一声,山岳崩颠,天门大开,一个神仙世界呈现眼前。“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体现的是梦境中的森严恐怖;“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仙府之门打开时,令我们大开眼界,融视觉、听觉于一体;“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对天空的描写,活脱脱的一个神化皇宫。若不是在梦中,恐诗人无论如何驰骋想象,也难以捕捉和描绘如此壮丽、如此飘渺的场景。那种大胆的想象、奇妙的构思,本身就具有梦的特色,可以看出梦作为一种特别的精神现象与感情产物,在参与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便成了文学,便成了展示心灵世界的“天窗”。
对“湖月、渌水、清猿、云梯、花石、海日、天鸡、叠岩、岩泉、天雷、天门、天境、天仙”一系列景物的描写,变幻非常迅速,一步一景,步步变幻,奇幻不定。写出了做梦的人对梦中经历的事物的恍忽,虽然诗人描写梦境的笔法是真实的,但更显出梦境的迷离恍忽、虚幻。作者写出了做梦的人对梦中景物飘忽不定的真实感觉,而显示和突出的却是梦境的虚幻。虚幻的东西肯定是会破灭的,“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破灭了。“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通过梦境在精神上摆脱了尘俗的桎梏,完成了自我回归、自我精神家园的回归。
二、象征解析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诗人在诗篇的一开始就试图告诉我们,海上瀛洲烟波浩渺、遥不可及,是无可捉摸的,是难以寻求的。古代传说中东海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这三座山,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幻想可以找到长生不老药的神妙所在,因此,也常常代表着中国人向往的、但常人又难以追求到的或实现的梦想。然而,“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在诗人眼里,天姥山虽然在想象中“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但和仙山瀛洲相比,却是可攀登、可欣赏、可观照的对象,也是可追求的理想,可实现的抱负。瀛洲好比是人的幻想或空想,神秘而无从接近,天姥山却象征着人们现实的理想和愿望。幻想或空想是指违背客观规律不可能实现的荒谬的想法或希望,而理想则是合理的会实现的想象,是人们希望达到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向往的奋斗前景。因此,梦游天姥山实际上就是诗人在现实中报国无门、备受打击的心理的一个相反的投射,在梦中攀登理想的高峰,在梦境中体验追求理想的惊惧和快乐。
因此,诗人梦游天姥山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人们攀登理想高峰的隐喻。在攀登理想的“天姥山”的过程中,诗人先是在月夜下飞度镜湖,明月照耀着湖水,湖水荡漾着诗人的影子 ,送他到美丽的剡溪。这种充满期待和向往的心境和人们在追求理想的最初的那种兴致勃勃、轻松愉快、意气风发、充满激情的心境是一致的。诗人在梦中摆脱了现实的沉重,向理想进发了。然而人们在追求理想之初,往往背负着命运的艰难和处境的窘迫,体味着人生底层的悲欢和愁苦,因此在诗人眼里,渌水荡漾,清寒凛冽;在诗人耳里,清猿啼切,清苦悲伤。追求理想的过程终究是美丽的、使人陶醉的。在向理想奔去的时候,一切在眼里都是新鲜的,富有生机的,有一种微醺的甜蜜。正如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所说,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目标去向时,整个世界就会为他让路。因此,怀抱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浪漫理想的诗人登上了人生理想的台阶。
三、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歌充分运用想象,借用神话故事,进行虚构,用极度的夸张以虚写实,塑造了想象中的天姥山压倒五岳、睥视赤城、屈服天台的高大形象和梦幻中的神仙世界。又与某些具体景物交融在一起,作夸张的描写,塑造幻想中的形象,产生出巨大的艺术魅力。诗中写熊咆龙吟,雷电霹雳,空中楼阁,霓衣风马……把幻想场面写得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正是靠着成功的夸张才使这首诗形象鲜活,顿生光辉。杜甫评价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决非溢美之词,而是十分恰当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不是为写幻想而写幻想,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主旨服务;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是为了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醉心于神仙世界的遨游,正是为了反映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贵同流合污。“不事权贵”的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亮。对想象中瑰丽奇幻的仙境的铺张描写,只因在这盏聚光灯照射下,才愈益显得光彩动人。
由于诗人想象丰富、夸张合理,所以梦境写得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亦真亦幻,读者从中既可见到现实社会的冷酷可憎,又可感到神仙世界的美妙、可爱,还可体察诗人追求生活理想与政治理想的主观情感不露痕迹地蕴藏其中,令人惊异叹服。整首诗形式自由纵逸,句法参差错落,语言流丽自然,风格雄浑豪放,充分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诗风。李白为人豪放不羁,有仙风侠骨,作诗也喜爱天马行空,豪迈情逸,不受格律束缚,不事雕琢。诗句的长短多少、节拍的舒疾缓急,全是依据诗人自由奔放的感情起落变化而定,做到了兴到笔随,言随声出,声情并茂。气韵天然。所以前人说:“太白宗风骚,薄声律”,“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亲,以俊逸高畅为贵”,“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亦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神思飞扬,挥洒自如,乃我国诗歌之珍品。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诗风代表作之一,历来各种唐诗选本或李白诗作选本都将此诗收录其中,这首诗想象丰富、意象奇特,意境雄浑,变幻莫测,历代诗文名家多有评述。题中虽有“留别”二字,但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抒写了自己对自由的神仙世界的追求。人们在分析这首诗,都认为神奇瑰丽的梦中仙境是李白所向往的理想世界,是诗人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反讽。
参考文献:
[1]王峰.语文(第2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0.
[2]张红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象征解读[J].镇江高专学报,2012,25(2):14-15.
[3]李秀月.神思飞扬 挥洒自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3):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