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题图往往是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贴近生活,有人物、有情节,色彩鲜艳,主题鲜明,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可借鉴的课程资源,已经成为了数学课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数学教学中,主题图作为数学教学资源的一个主要载体,不仅承载着知识,更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我们在主题图的使用过程中只有用心领会,灵活应用,创造开发,有利于促进儿童生命成长。
【关键词】主题图 现状表现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36-02
所谓主题图是指能反映数学课中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带着浓浓的生活情境的图画。它是小学数学新教材的一大特色,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主题图往往是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贴近生活,有人物、有情节,色彩鲜艳,主题鲜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设计、吸引了孩子的目光,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可借鉴的课程资源,已经成为了数学课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但是在教学中也感受到,主题图仅仅用作新授时的情景创设,似乎很难真正融入课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很难扎根于课堂,有一种浮于课堂表面之感。在使用的过程中,我发现理想和现实总有一段距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对主题图的利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利用形式单一。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发现,情境图只是起到导课的作用,也就是在课的开始呈现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要求发现图中所蕴涵的新知识进入新课的学习,而对于本节课后续的学习似乎作用不大,仅仅在一开始出现几分钟。如果一个主题情境展开后,学生感觉到这一生动有趣的情景即将结束时,同样会感到没劲,甚至还沉醉于其中。时间一长,学生对情景图已不再感到新鲜有趣了,情境图对他们来说就好像是“故事里的事,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第二,呈现方式单一。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确实给我们的老师带来了很多方便。于是上课时我们总习惯于把教科书在实物投影仪上一摆,或做在课件PPT上,然后就开始提问: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实践证明,教材中的主题图多是结论式的呈现,相当一部分主题图缺少动态过程。图意是学生直接阅读文字信息获得的,丢失了必要的观察、理解过程,即便是老师问题设计中有所体现,如:通过观察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似乎教师体现了过程性教学、问题意识等观念。但是从学生的反馈中明显看出,学生只盯在图中的文字部分,学生的观察、发现,变成了寻找“题”中的“已知条件”;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变成了寻找“所求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无形中增加了困难,由过去传统教学的分析文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演变成分板图画中的数量关系,又一次形成了新课程下的程式化。久而久之,学生已经对这种单一的呈现方式变得麻木,对他们而言主题图不过是看图说话,也与作业本上的一道道数学题目没什么区别。原本活泼生动的场景也变得枯燥乏味。
第三,选择途径单一。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正因为如此,多数教师认为主题图形式新颖,适合儿童年龄特点,没必要再处理,还是在教教材,不是在用教材教。其实我们都知道即使是同一学段的不同学生,他们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都会有所不同,而有些主题图所呈现的场景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比如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教材呈现的是游乐园的一角。可对于有些农村的孩子根本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如果教师也不加选择地运用,怎么能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生活价值。
基于以上几点,结合平时的教学工作,对于如何让主题图真正融入课堂,促进儿童生命成长,从而有效利用主题图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进:
一、挖掘主题图的丰富内涵
主题图的内容以鲜艳的画面配合简洁的文字出现,我们要透过这层美丽挖掘它具有的实质内涵,而不仅仅只是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由此导入新课的材料。
1.挖掘主题图中隐含的数学信息
例如“6、7的认识”这一课题的主题图。这是一幅十分生动的画面。首先可供学生数数的资源非常丰富:就数人數而言,就可以各个不同角度去数:可以先数出教室里面有几个人在打扫卫生,门口又走进一个打水的小朋友,从6数到7一共是7人;二是先数出6名学生,再增加一个老师,也是7人。还可以数出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出小朋友搬来的一把椅子,一共是7把椅子。也可以先数出5张学生用的椅子,再数出老师用的讲台。这样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7是在6的基础上加1,7比6大。
2.挖掘主题图中隐含的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结合有关知识的学习、向小学生渗透集合、函数、统计等数学思想。教材大量采用直观形象的集合图、对应图等向学生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在渗透这些思想方法时,不能出现抽象的定义、名称,而只能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观察,感受到这些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
3.挖掘主题图中渗透的德育思想
主题图除了其数学知识教育功能外,编者还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图的形式,渗透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插图教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如“8、9的认识”这一课题中的主题图给学生呈现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了供数数外,还明显地反映了环保的主题。数学课不再是枯燥的数字,而是与人的生命成长息息相关。
二、主题图贯穿整个数学课堂
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学习中,联系得越密切,越是记得牢,学得快。也就是说:数学联系要注重内部联系,也要注重外部联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把主题图和本节课后续的学习贯穿起来,不仅使课堂更加连贯,也能使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给主题图编个故事。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童话故事无疑是他们的最爱,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喜悦、参与的学习心态。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有位老师编了个“小猴过生日”的童话故事:(第1幅组图)今天是小猴的生日,猴妈妈要送给小猴子一件礼物,你们猜这件礼物是什么?(展示盘里有2个桃)出题:盘里有几个桃?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演示小猴吃桃)现在盘里还有几个桃子?又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继续演示小猴吃桃)小猴子可喜欢吃桃子了,一下子就吃完了。现在盘里有几个桃子?还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第2幅图)猴宝宝吃完桃子,蹦蹦跳跳地去树林里找妈妈,结果惊动了树上的一窝小鸟(出示“鸟窝图”,演示小鸟飞起来的过程)。现在鸟窝里还有几只小鸟?可用什么来表示?算式你会列吗?(第3幅图)小猴子又来到了河边,见到了小青蛙(演示青蛙跳上荷叶的过程)。一共有多少只青蛙?你是怎么知道的?我让学生对“0”有理论的认识,这样把课本的3幅“主题图”串成一体,“主题图”就有了血肉,师生的对话也因此富有了生命的活力。
三、主题图呈现方式多样化
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孩子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因此我们应该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使学生对于主题图没有枯燥感和恐惧感,而产生一种愿意甚至喜爱数学的积极感情。
1.变静为动,使主题图“活”起来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之一,教材中的主题图,有很多时候再现的是思维的结果,是静止的结论式的画面,缺少必要的思维过程,呈现静止的主题图直接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提出问题。无形中使学生产生了思维障碍,不能清楚图的含义。因此我们可以变静止的画面,为动态过程性的出示,輔以情境式的说明。
比如“加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我们可以先动态出示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一只千纸鹤,再跑来两个小朋友分别手上也有一只千纸鹤,然后小朋友走到一起把纸鹤也放在一起,这时可以提问:你知道了什么?小朋友会给大家提出个什么问题呢?你愿意帮他们解决吗?……通过这样处理,使原本静态的主题图变成了动态过程式的演示,在紧紧把握学生思维的前提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帮助解决了问题,使数学知识的过程得以彰显。
2.结合主题图让学生“动”起来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主题图呈现的是与学生联系十分密切的生活场景,那么如果我们结合主题图,使学生参与进来,成为主题图中的一员,既可以使学生提高参与数学课堂的积极性,也可以让他们在“动”的过程中领悟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生活价值。如“位置”一课呈现的是一幅教室的情境图,要求学生根据图中两个小朋友的话来确定其他几位小朋友的位置。于是我就把这一场景运用到课堂中,先是让他们描述自己的位置,在描述的过程中我又不断加以引导使学生初步了解位置的编排特点,然后和他们玩“遥控机器人”的游戏:当我报一个位置时就请这个小朋友站起来和我打招呼。在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身体动起来,脑子也动起来了。
富有情趣的主题图是数学教材的一大亮点,应让主题图在数学课堂中生根,让它带动我们的课堂,带动我们的学生,才会让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迸发。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主题图作为数学教学资源的一个主要载体,不仅承载着知识,更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我们在主题图的使用过程中只有用心领会,灵活应用,创造开发,有利于促进儿童生命的成长。
【关键词】主题图 现状表现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36-02
所谓主题图是指能反映数学课中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带着浓浓的生活情境的图画。它是小学数学新教材的一大特色,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主题图往往是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贴近生活,有人物、有情节,色彩鲜艳,主题鲜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设计、吸引了孩子的目光,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可借鉴的课程资源,已经成为了数学课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但是在教学中也感受到,主题图仅仅用作新授时的情景创设,似乎很难真正融入课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很难扎根于课堂,有一种浮于课堂表面之感。在使用的过程中,我发现理想和现实总有一段距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对主题图的利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利用形式单一。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发现,情境图只是起到导课的作用,也就是在课的开始呈现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要求发现图中所蕴涵的新知识进入新课的学习,而对于本节课后续的学习似乎作用不大,仅仅在一开始出现几分钟。如果一个主题情境展开后,学生感觉到这一生动有趣的情景即将结束时,同样会感到没劲,甚至还沉醉于其中。时间一长,学生对情景图已不再感到新鲜有趣了,情境图对他们来说就好像是“故事里的事,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第二,呈现方式单一。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确实给我们的老师带来了很多方便。于是上课时我们总习惯于把教科书在实物投影仪上一摆,或做在课件PPT上,然后就开始提问: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实践证明,教材中的主题图多是结论式的呈现,相当一部分主题图缺少动态过程。图意是学生直接阅读文字信息获得的,丢失了必要的观察、理解过程,即便是老师问题设计中有所体现,如:通过观察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似乎教师体现了过程性教学、问题意识等观念。但是从学生的反馈中明显看出,学生只盯在图中的文字部分,学生的观察、发现,变成了寻找“题”中的“已知条件”;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变成了寻找“所求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无形中增加了困难,由过去传统教学的分析文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演变成分板图画中的数量关系,又一次形成了新课程下的程式化。久而久之,学生已经对这种单一的呈现方式变得麻木,对他们而言主题图不过是看图说话,也与作业本上的一道道数学题目没什么区别。原本活泼生动的场景也变得枯燥乏味。
第三,选择途径单一。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正因为如此,多数教师认为主题图形式新颖,适合儿童年龄特点,没必要再处理,还是在教教材,不是在用教材教。其实我们都知道即使是同一学段的不同学生,他们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都会有所不同,而有些主题图所呈现的场景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比如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教材呈现的是游乐园的一角。可对于有些农村的孩子根本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如果教师也不加选择地运用,怎么能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生活价值。
基于以上几点,结合平时的教学工作,对于如何让主题图真正融入课堂,促进儿童生命成长,从而有效利用主题图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进:
一、挖掘主题图的丰富内涵
主题图的内容以鲜艳的画面配合简洁的文字出现,我们要透过这层美丽挖掘它具有的实质内涵,而不仅仅只是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由此导入新课的材料。
1.挖掘主题图中隐含的数学信息
例如“6、7的认识”这一课题的主题图。这是一幅十分生动的画面。首先可供学生数数的资源非常丰富:就数人數而言,就可以各个不同角度去数:可以先数出教室里面有几个人在打扫卫生,门口又走进一个打水的小朋友,从6数到7一共是7人;二是先数出6名学生,再增加一个老师,也是7人。还可以数出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出小朋友搬来的一把椅子,一共是7把椅子。也可以先数出5张学生用的椅子,再数出老师用的讲台。这样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7是在6的基础上加1,7比6大。
2.挖掘主题图中隐含的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结合有关知识的学习、向小学生渗透集合、函数、统计等数学思想。教材大量采用直观形象的集合图、对应图等向学生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在渗透这些思想方法时,不能出现抽象的定义、名称,而只能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观察,感受到这些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
3.挖掘主题图中渗透的德育思想
主题图除了其数学知识教育功能外,编者还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图的形式,渗透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插图教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如“8、9的认识”这一课题中的主题图给学生呈现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了供数数外,还明显地反映了环保的主题。数学课不再是枯燥的数字,而是与人的生命成长息息相关。
二、主题图贯穿整个数学课堂
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学习中,联系得越密切,越是记得牢,学得快。也就是说:数学联系要注重内部联系,也要注重外部联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把主题图和本节课后续的学习贯穿起来,不仅使课堂更加连贯,也能使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给主题图编个故事。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童话故事无疑是他们的最爱,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喜悦、参与的学习心态。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有位老师编了个“小猴过生日”的童话故事:(第1幅组图)今天是小猴的生日,猴妈妈要送给小猴子一件礼物,你们猜这件礼物是什么?(展示盘里有2个桃)出题:盘里有几个桃?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演示小猴吃桃)现在盘里还有几个桃子?又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继续演示小猴吃桃)小猴子可喜欢吃桃子了,一下子就吃完了。现在盘里有几个桃子?还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第2幅图)猴宝宝吃完桃子,蹦蹦跳跳地去树林里找妈妈,结果惊动了树上的一窝小鸟(出示“鸟窝图”,演示小鸟飞起来的过程)。现在鸟窝里还有几只小鸟?可用什么来表示?算式你会列吗?(第3幅图)小猴子又来到了河边,见到了小青蛙(演示青蛙跳上荷叶的过程)。一共有多少只青蛙?你是怎么知道的?我让学生对“0”有理论的认识,这样把课本的3幅“主题图”串成一体,“主题图”就有了血肉,师生的对话也因此富有了生命的活力。
三、主题图呈现方式多样化
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孩子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因此我们应该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使学生对于主题图没有枯燥感和恐惧感,而产生一种愿意甚至喜爱数学的积极感情。
1.变静为动,使主题图“活”起来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之一,教材中的主题图,有很多时候再现的是思维的结果,是静止的结论式的画面,缺少必要的思维过程,呈现静止的主题图直接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提出问题。无形中使学生产生了思维障碍,不能清楚图的含义。因此我们可以变静止的画面,为动态过程性的出示,輔以情境式的说明。
比如“加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我们可以先动态出示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一只千纸鹤,再跑来两个小朋友分别手上也有一只千纸鹤,然后小朋友走到一起把纸鹤也放在一起,这时可以提问:你知道了什么?小朋友会给大家提出个什么问题呢?你愿意帮他们解决吗?……通过这样处理,使原本静态的主题图变成了动态过程式的演示,在紧紧把握学生思维的前提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帮助解决了问题,使数学知识的过程得以彰显。
2.结合主题图让学生“动”起来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主题图呈现的是与学生联系十分密切的生活场景,那么如果我们结合主题图,使学生参与进来,成为主题图中的一员,既可以使学生提高参与数学课堂的积极性,也可以让他们在“动”的过程中领悟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生活价值。如“位置”一课呈现的是一幅教室的情境图,要求学生根据图中两个小朋友的话来确定其他几位小朋友的位置。于是我就把这一场景运用到课堂中,先是让他们描述自己的位置,在描述的过程中我又不断加以引导使学生初步了解位置的编排特点,然后和他们玩“遥控机器人”的游戏:当我报一个位置时就请这个小朋友站起来和我打招呼。在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身体动起来,脑子也动起来了。
富有情趣的主题图是数学教材的一大亮点,应让主题图在数学课堂中生根,让它带动我们的课堂,带动我们的学生,才会让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迸发。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主题图作为数学教学资源的一个主要载体,不仅承载着知识,更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我们在主题图的使用过程中只有用心领会,灵活应用,创造开发,有利于促进儿童生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