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 因材施教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h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晓纯,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北方工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茨城大学等高校任访问学者、高级访问学者3年。从事机械工程、工程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力学学会监事长,《工程力学学报》编委。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式发展,要求高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日前,北方工业大学的“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该校校长王晓纯。
  记者:您既是校长,又是专家学者,如同您做科学研究,先有问题的提出,然后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案。那么请问学校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开始尝试分层教学、分流培养的?
  王晓纯:学校“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背景因素,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快速来临。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加个性化,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层次也呈现多样化。按照精英培养方向建立起来的高等教育模式和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多元的学生发展需求和多样的人才需求定位。高等教育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新问题、新特点,要求高校必须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育品质,革新一刀切的粗放型教育,直面学生的基础差异、个性差异与需求差异,既保证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又能够使不同需求层次的学生通过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学有所成,成长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受现行高考招生制度的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于一般高校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985工程”“211工程”重点院校的影响。一个直接的体现就是一般高校的学生生源分布差异增大,尤其是对于位于首都、省(市、区)会城市等有一定区位优势的一般高校来说,这种差异更加明显。以学校为例,2008年,理工科专业高考录取分数极端差距(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为287分,前20%的学生平均分为577分,中间40%的学生平均分为526分,后40%的学生平均分为489分。三条水平线落差明显,前20%和后40%的学生平均分差高达90分。分数上的差距直接反映在学生入学后对于学习的需求以及未来期望值的不尽相同。面对这种学习基础与需求的个体差异,有必要对原有单一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进行变革,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为此,学校开始探索“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人才培养模式。
  记者: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上的差异,学校是如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对于不同的培养目标,是否建立了相应的培养体系?
  王晓纯:学校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上的差异,设置了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理工科学生为例,我们设定了3种不同的目标定位:一是研究型人才培养定位,其目标是使约20%的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继续深造;二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其目标是使约40%的学生成为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三是专长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其目标是使约40%的学生成为掌握一技之长的工业现场应用工程师。为了实现不同的培养目标,我们建立了与之配套的四种培养体系。
  一是建立分层教学的基础课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不同起点和发展需要,我们对“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和“力学”“电学”等专业基础课实施分层教学,并根据阶段性考试成绩实施动态调整机制,以保证分层教学中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二是建立分流教学的专业课课程体系。分流教学是指通过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针对专业兴趣和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设置专业成组选修课,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技能培养方向,学习相关专业课程。针对工科专业,我们分别设置了专业基础提高类课程、实践能力类课程和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系列课程三大类课程的分流培养体系,分别用于有针对性地培养未来的研究人员、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业现场应用工程师。这些课程之间的学分可以自由转换。
  三是建立分模块教学的跨专业课程体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为不同专业开设的同一课程,由于专业方向的差距,在课程内容的深度和课程重点的选择上需要有所取舍,以公共基础课“大学计算机基础”为例,总共48学时,以往全校采用相同的教材与教学方法,这对各个专业而言显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其差异化的需求。为此,我们将其中16学时作为公共基础模块,面向所有专业开设;另外32学时,则根据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多种需求和与后续课程的衔接要求,设置为数据结构、C 程序设计等6个模块,分别面向不同的专业进行授课。这样既满足了工科学生的进阶需求,也适应了文科类、艺术类学生的技能需求。类似的课程改革还有“大学物理”“复变函数”等公共课程。
  四是建立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不断修改教学大纲,改进实践教学体系,将课堂教学与实践课程合理搭配,将综合实践课程、实践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相结合,按层次、分阶段实施实践教学改革。目前,在工科专业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已占到1/3。
  记者:学校在课程体系安排和实践教学设置上都为“分层分流”教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那么,在教学管理方面又进行了哪些改进?
  王晓纯:建立“分层分流”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核心,教学管理的改革是路径。只有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途径和方法,才能将“分层分流”教学的各个模块串连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为此,我们对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一是建立完善学分制教务管理体系。学校自1999年就开始对新生试行学分制管理。学校自主研发了配套的教务管理系统,并持续进行了三期建设。2002年,学校全面启用基于学分制的教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完全的学生选课自由以及部分理论课程和实践能力培养类课程的学分互认。2008年开始的二期建设,着重对教学状态数据系统、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系统、实践教学管理系统、考试管理系统进行改进和升级。改进后,教务系统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状态数据管理功能,使学校相关部门能够及时获取教学信息,随时监控教学状态。从2011年起,学校又启动了教务管理系统三期建设,主要进行学分制收费教务系统、过程控制系统、联合培养学生管理系统、教学运行子系统等方面的重新整合与开发,并在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努力使教务管理系统更全面地适应完全学分制管理模式。   二是打造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完善的科技活动条件,健全组织管理机制,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建立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学科竞赛支撑平台。另一方面建立了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多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还积极引入社会资源,联合日本三菱电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技术培训中心。为了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校与石景山区科委合作,开展了“科园杯”大学生科技活动,每年资助一批学生优秀科研项目。该活动已经开展了12年,帮助学生完成了400余项科技成果。
  三是放宽学生转专业的政策。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学生的志向和爱好,学校放宽了本科生转专业的政策。近年来,学校转专业人数逐年增加,转专业学生在新专业学习状态良好。为了进一步因材施教,探索优秀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自2012年开始创办了“理工科实验班”,择优选拔数理基础好的学生,按2年基础教育、2年专业教育的模式,进行单独编班,集中培养,着力打造宽口径、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记者:“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多方面都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完善,综合起来看,这一模式突出的创新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晓纯:总的来说,这项改革主要是实现了观念创新、模式创新、评价体系创新和管理手段创新。
  一是体现在观念创新上。这一人才培养项目改变了单一目标的培养理念,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个性培养的新思路,注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确立了“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新观念。该模式做到了两个转变:将“以学校管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将“以教为主”转变为“因材施教”。这一模式顺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需求,符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是体现在模式创新上。这一培养项目改变了培养模式趋同的状况,确立了分层、分流、分模块的新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突出,既是对现有课程教学资源的重新整合,又是对实践教学的功能拓展。分层教学的基础课程体系、分流教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分模块教学的跨专业课程体系,集中了学校现有的优势资源,形成了科学高效的综合体系。该人才培养模式以个性化、人性化为基点,尊重每一类乃至每一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与生源质量、学生的发展方向及社会的人才需求相适应,增强了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
  三是体现在评价体系创新上。为了与分层、分流教学模式相匹配,我们改变了单一指标的评价体系,提出了保证质量、分解目标、因材施教的评价思路,确立了分层规范、分流考核、分类评价的新评价体系。
  四是体现在管理手段创新上。分层分流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增加了教学管理的复杂程度,需要学校在管理上引入科技化、信息化的手段。为此,学校改变了单一手段的管理方式,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分层、分流、分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制度,开发和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软件系统,该系统已经为一些兄弟院校所借鉴和使用。
  记者:这一项目从个别院系的试点到整个学校的推行,至今已经实施了10年,取得了哪些切实的效果?
  王晓纯:该项目从2002年开始在学校机电学院进行试点,到2007年在全校工科专业推行,再到目前理科、文科类专业的吸纳和借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在近几年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学校各专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12届学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7%以上。在保持学生较高就业率的同时,就业质量获得了大幅提高,每年有近百名学生进入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就业,众多学生进入百度、搜狐、华录文化等国内一流企业。
  二是考研率大幅度提升。学校2012届理工科专业学生平均考研率为23%,较上年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其中,微电子学专业考研率达到40%,其他多个专业在20%左右。目前,该培养项目的第一个预期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三是各类学科竞赛成绩突出。2008年以来,在北京市同类院校中,学校在各类学生竞赛的参赛人数、一等奖获奖数量和获奖总数方面一直名列前茅。例如,2011年举行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31所参赛的北京高校中,学校一等奖获奖数量和获奖总数均名列第二。又如,2012年,学校学生参与的62项各类校外学生竞赛中,获得全国和省部级奖项的学生有719人,占到全校在校生比例的7.1%。
  四是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稳居同类院校前列。从2008年~2012年,大学英语四级首次通过率连续五年超过北京市首次平均通过率。从2008年~2011年,连续四年位列市属高校前三名;学校A层学生近三年的首次平均通过率高达91.24%。
  五是教育教学成果丰硕。在进行分层分流的教学实践中,学校编写了系列文字教材90多部、音像教材80集,解决了传统教材典型应用实例缺乏、与工程实践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其中,包括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部,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5部,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项目2个。2009年,学校获得国家级和北京市级分层分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资格。2009年、2010年分别建立了两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0年,北京市批准学校为北京市级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和市属高校中仅有的一所学分制试点高校。
  记者:作为整个项目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您对该项目的实施有着怎样的体会?
  王晓纯:首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改革内容和体系,而且要转变观念和理念。我们进行改革的核心目的在于:给教师一个良好的教学平台,给学生一个舒适的成长空间,其中心思想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它体现了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价值。只有真正树立“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才能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这也是我们将这一项目坚持了10年的根本动力。教育工作特别是教学工作短时期内不易见成效,10年间我们不断修正、不断完善、不断深化,才看到实际的效果,才取得今天的成绩。其次,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全国1,000多所本科高校中,大多数属于一般高校。据统计,与我们情况相似的高校,在校学生总数约为600万人。学校面临的学生个体差异化和需求多样化的问题,也很可能是这些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责任编辑:李艺英]
其他文献
黄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竞争法中心主任、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副组长,民建中央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民建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  参政议政回报社会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黄勇教授一直以来信奉的信条。黄勇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经济法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反垄断法领域取得了重要影响。身为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
大学生就业是否理想,就业的质量、水平如何,既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家庭幸福,也关系到大学生对母校的认同与归属感,更关系到社会对高校的评价以及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北京外国语大学认清形势,上下齐心协力,以开展示范性就业中心建设工作为契机,结合“外、特、精”的办学特点,坚持“服务每个毕业生成长”的工作宗旨,努力确保毕业生就业率
李毓佩,1938年7月出生,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1998年9月退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李毓佩教授退休后主要从事数学科普创作和研究。出版各类科普作品130余部,约1,500多万字。  走下讲台,拿起了笔  李毓佩教授1998年退休,他把科普创作看作是他教学工作的延拓,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的摸索,李毓佩教授发现小读者最喜欢四类故事:童话故事、侦探
关键词:师资体系 人事聘用与考核 用人理念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水平教育实施的基本保障。历史证明:教师在人类文明进步和科学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担负着传承与弘扬的重任,是继承者、传播者,更是实践者和推动者。笔者参加北京高校领导干部赴美教育管理培训,通过实地考察,对比我国高校现状,深感我们在师资队伍的体制建设、用人机制和管理模式等方面有必要进行探索与改革,以保障师资队伍的高
王新清,河南新野人,法学博士、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现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常务副校长(法人代表)、党委副书记。兼任教育部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是刑事诉讼法学、律师学,撰写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70余篇。曾获“宝钢教育奖”“北京市青年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欢迎大家出席第十一届中美政党对话暨企业家圆桌会。很高兴结识来自中美两国的政党政要、智库学者和企业家朋友,同大家齐聚一堂,共商中美关系发展大计。  今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40年来,中美关系历经风雨,既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40年后的今天,当中美关系再次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抉择时,我们可以从中美关系发展历
吴冠芸,女,离休干部,共产党员。1924年7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生物化学家、医学教育家。自1961年以来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40余年,发表论文110余篇。曾赴美国、意大利、希腊、瑞士等国出席国际会议,做学术报告及参加访问近20次。  86岁高龄的吴冠芸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第一位开创产前基因诊断的老科学家。她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40余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遗传病基因分析和产
就在2013年春天悄悄来临之时,吴冬梅迎来了她的第30年教书生涯。桃李春秋三十载,甘洒热血育学子。吴冬梅说,我觉得好的老师要有深远的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  初出校门 为人师表  1979年,吴冬梅是恢复高考后江西财经大学的第三届学生,1983年6月她以班级第二名的成绩毕业,那时正值国家改革开放、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经济学专业的吴冬梅本有很多机会凭借自己的才干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但由于
2017年3月2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万寿论坛”系列活动之“当今世界安全局势及其特征”主题对话会在北京万寿宾馆举行。来自欧洲五国和周边六国的和平安全组织领导人、智库学者代表,围绕当前国际安全局势及其特点、国际安全局势复杂动荡的成因等问题,与中央党校、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及青年师生深入互动交流。  不确定性增加是当今世界安全面
杨紫本着他常常说的“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一辈子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原则,退休以后,他却“退而不休”,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了大量工作。在工作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对工作认真负责,力求做好每一件工作。  认真做好教学工作  退休后,因为杨紫指导的部分博士生、硕士生尚未毕业,因此,他仍不辞辛苦地投入到教学和育人工作中。在杨教授的指导下,他的13名博士生和2名硕士生先后在2001年~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