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下面结合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谈点体会.
一、利用生活中的现象理解课堂
知识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因而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我在生物课堂的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来感悟新知识,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且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例如,在讲“伴性遗传”时,我这样导课:师:有报道说某一个家庭,婆婆因为儿媳生了3个女儿(已经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而没有生儿子,所以就千方百计叫儿子离婚.请同学们评判,婆婆的这个要求从我们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对吗?生:不对.因为,生男生女的几率各为1/2.师:生男生女的几率各为1/2有什么理论根据吗?请从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情况来思考一下(板书上写出男女的染色体组成:男性44条 XY,女性44条 XX).生:精卵的染色体组成:精子为 22条 X或22条 Y, 卵细胞为22条 X.师: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男女婚配后子代性别的遗传图解.学生踊跃参与,完成遗传图解.师:子代的性别取决于男性的配子类型,女性只提供一种类型的配子,所以上例中婆婆的要求是不合理的.我们知道,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那么人类的XY染色体上有基因吗?生:XY染色体上也有基因.师:位于XY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有何特点呢?(自然引出伴性遗传的概念及规律的教学)这样,学生运用所学生物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即为学习,学习也是一种生活需要.
二、利用教材的插图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对教材插图的学习,帮助学生读懂图中所隐含的信息,让学生惊叹图中原来包含了如此之多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以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讲“基因的本质”时,在章首彩图的学习中,我这样引导学生读图:
①“X”状的结构代表的什么呢?(染色体)
②为什么把染色体画成“X”状呢?染色体都是“X”状的吗?(不是,我们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时一般都选用细胞分裂处于中期时的细胞,每条染色体都复制了,因而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连接在同一个着丝粒上,故一般呈“X”状,但由于着丝粒的位置不同,所以复制后的不一定是都是“X”状.同时,指导学生再看一次第2章首页上关于染色体形态的彩图.)
③从染色体中抽出的丝状物质又代表什么呢?这能说明什么?(丝状物质代表染色质,说明染色体是由染色质高度螺旋化而形成的,这样加深学生对“二者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不同”的理解.)
④从图中可以看出染色质是由蛋白质和什么构成的呢?(DNA,指导学生观察DNA的形状模式,为学习第2节DNA分子结构设下引子.因为学生不易从图中看出蛋白质,所以直接告之学生被DNA缠绕的代表蛋白质.)
⑤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在染色体上,而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那么什么是遗传物质呢?基因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自然引出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研究、学习教材插图,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更能有效地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手段.
三、利用模型构建激发学生参与
教学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型构建,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教学的热情.
例如,在讲“细胞增殖”时,课前我找来红、黄两种颜色的卡纸若干张,让学生按照要求剪出形态大小不同的条带,每种条形都剪成4条形状一样的,但红黄各2条,最后每个条带上粘上小磁铁(方便吸附在黑板上),完成之后染色体的模型就构建好了.这个模型我是这样使用的:①模拟染色体复制;②模拟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用学生自己制作的染色体模型来介绍有丝分裂,使分裂的过程更形象、直观,学生也很容易理解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关系.这个模型同样可以用于“减数分裂过程”的教学中,具体应用有:①模拟染色体复制;②模拟同源染色体;③模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④模拟四分体;⑤模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⑥模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⑦模拟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⑧模拟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的原因也就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教学后发现利用这样的模型构建后学生很容易建立细胞分裂的动态意识,而且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也很高.
一、利用生活中的现象理解课堂
知识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因而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我在生物课堂的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来感悟新知识,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且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例如,在讲“伴性遗传”时,我这样导课:师:有报道说某一个家庭,婆婆因为儿媳生了3个女儿(已经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而没有生儿子,所以就千方百计叫儿子离婚.请同学们评判,婆婆的这个要求从我们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对吗?生:不对.因为,生男生女的几率各为1/2.师:生男生女的几率各为1/2有什么理论根据吗?请从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情况来思考一下(板书上写出男女的染色体组成:男性44条 XY,女性44条 XX).生:精卵的染色体组成:精子为 22条 X或22条 Y, 卵细胞为22条 X.师: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男女婚配后子代性别的遗传图解.学生踊跃参与,完成遗传图解.师:子代的性别取决于男性的配子类型,女性只提供一种类型的配子,所以上例中婆婆的要求是不合理的.我们知道,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那么人类的XY染色体上有基因吗?生:XY染色体上也有基因.师:位于XY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有何特点呢?(自然引出伴性遗传的概念及规律的教学)这样,学生运用所学生物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即为学习,学习也是一种生活需要.
二、利用教材的插图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对教材插图的学习,帮助学生读懂图中所隐含的信息,让学生惊叹图中原来包含了如此之多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以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讲“基因的本质”时,在章首彩图的学习中,我这样引导学生读图:
①“X”状的结构代表的什么呢?(染色体)
②为什么把染色体画成“X”状呢?染色体都是“X”状的吗?(不是,我们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时一般都选用细胞分裂处于中期时的细胞,每条染色体都复制了,因而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连接在同一个着丝粒上,故一般呈“X”状,但由于着丝粒的位置不同,所以复制后的不一定是都是“X”状.同时,指导学生再看一次第2章首页上关于染色体形态的彩图.)
③从染色体中抽出的丝状物质又代表什么呢?这能说明什么?(丝状物质代表染色质,说明染色体是由染色质高度螺旋化而形成的,这样加深学生对“二者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不同”的理解.)
④从图中可以看出染色质是由蛋白质和什么构成的呢?(DNA,指导学生观察DNA的形状模式,为学习第2节DNA分子结构设下引子.因为学生不易从图中看出蛋白质,所以直接告之学生被DNA缠绕的代表蛋白质.)
⑤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在染色体上,而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那么什么是遗传物质呢?基因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自然引出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研究、学习教材插图,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更能有效地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手段.
三、利用模型构建激发学生参与
教学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型构建,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教学的热情.
例如,在讲“细胞增殖”时,课前我找来红、黄两种颜色的卡纸若干张,让学生按照要求剪出形态大小不同的条带,每种条形都剪成4条形状一样的,但红黄各2条,最后每个条带上粘上小磁铁(方便吸附在黑板上),完成之后染色体的模型就构建好了.这个模型我是这样使用的:①模拟染色体复制;②模拟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用学生自己制作的染色体模型来介绍有丝分裂,使分裂的过程更形象、直观,学生也很容易理解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关系.这个模型同样可以用于“减数分裂过程”的教学中,具体应用有:①模拟染色体复制;②模拟同源染色体;③模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④模拟四分体;⑤模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⑥模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⑦模拟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⑧模拟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的原因也就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教学后发现利用这样的模型构建后学生很容易建立细胞分裂的动态意识,而且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