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法了义海论》所引佛教经论藏汉译文比较研究之十一

来源 :中国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on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山法了义海论》之"道"篇章中笃补巴·西饶坚赞首先引用《大般若经》等佛教经论中的相关话语,深入论证觉囊派独特教义"他空见"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以及其合理性和经典性。最后以《大涅槃经》等经论相关话语为取向,提出中道佛性论与常乐我净"涅槃四德"是"他空见"的最高境界和最后归趣。由此观之,笃补巴既尊《般若经》为最有理,又推《涅槃经》为最高。两经成为觉囊派的理论源头和思想库藏。
其他文献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献中保存有西夏文《金刚般若经颂科次纂要义解略记》的两个版本。其正文似为属于圭峰宗密体系中的《金刚经》的注释。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文献的序篇。序篇记载证明西夏佛教曾经存在"汉藏佛教圆融"趋势。据其内容所示,西夏佛学界的佛教史概念中不存在"汉藏"对立或分歧。由此,西夏佛学界把印度因明大师陈那,汉文译师鸠摩罗什,藏传佛教中的"黑小足"(帕当巴桑杰)视为同一人。文中有对序篇翻译及其内容的初步讨论。
本文通过藏文文献材料的发掘,揭示出后弘期初期尼泊尔著名的上乐教法传承上师滂汀巴昆仲( )曾在甘青藏夏交界地带活动的历史故实。并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讨论了其本身在早期印藏上乐传承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及其与同时期西夏上乐教法初传的密切关系。同时,本文也以此为基础,考察了后弘期初期滂汀巴昆仲对于沟通印、藏、汉佛教所作出的历史性的重要贡献。
本文根据当事人的回忆文章及相关档案资料,对上世纪30年代爆发青藏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目的,以及结古镇被藏军围困事件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多方探讨,对马步芳在这场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马步芳就是这场战争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对这场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书名是一部书的"品牌标志",也是其主题旨趣的"指示牌",因此,对其之翻译绝非小事。本文在介绍藏文书名的取法、构成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将藏文书名翻译成汉文的问题,提出三种主要翻译方法和三个基本要求,认为翻译藏文书名,在力求保留原文独特风格的基础上,更要关注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及译语读者的审美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在目前的汉藏文化交流中,有效地实现藏文书名汉译的目的。
作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资料,描述了裕固族账房戴头婚的基本形貌,批驳了以古典进化理论为依据,认为账房戴头婚是古老母权制残余的学术观点,此外,本文还从裕固族与藏,蒙古等民族间的文化涵化以及其自身对宗教,生态和社会生活的文化适应这两个较大的方面,阐释了账戴头婚得以形成的原因。
洪水神话历来被视为人类早期存在过血缘婚形态的神话学论据,本文在洪水神话的话语范围内,对围绕血缘婚形态的证实论与证否论进行了探讨,指出它们皆源于话语权力对兄妹婚所作的不同理解,文章揭示了话语权力对人类早期婚姻的形态的建构实质。
本文通过对有关肃慎的历史记载,考古发现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的综合考查,从发展的角度探讨肃慎民族的历史进程,作者认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周边民族关系的影响,肃慎族从辽西地区到吉长地区再到牡丹江,黑江龙流域,在一个不断迁徒的过程中推演着本民族的历史,同时,这一历史进程也深刻影响了整个东北地区的历史面貌,廓清肃慎民族的发展脉络,是研究东北地区历史的关键。
本文主要分析著名学者李安宅教授在1961年5月15日《自传》中对自己学习研究历程的陈述。指出:作为晚清民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李安宅"学贯中西"的学术背景与其家学传承和社会文化变迁紧密相连;李安宅"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学术人生正是民国知识分子"志在救国"的学术抱负和爱国情结的体现。
著名藏学家、民族史学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藏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王尧先生不幸于2015年12月17日下午6时与世长辞,享年88岁。
囊索是藏族传统的一个职务名词,囊索官职,至少可追溯到萨迦时期的朗钦和囊索官职体系。从萨迦到帕竹、甘丹颇章政权,无论政权怎样更迭,囊索在藏区一直存在。囊索的身份和功能在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变化和发展,尤其到甘丹颇章初期,根据各地方政教合一制度的特殊需要,甘丹颇章仿照萨迦政权组织中的朗钦和囊索官职,加强管家囊索及其权力,广泛授予管家囊索之名号,囊索的含义再次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