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了解中职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是否存在相关
关键词:中职学生; 孤独感; 手机依赖;学生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4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手机方便快捷的服务以及各式各样的娱乐项目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然而,研究人员调查发现[1],一种心理疾病在不同年龄层的人群中悄然而生——手机依赖,又称手机成瘾、手机焦虑症、手机综合征、手机依赖综合症,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
中职学生是使用手机人口中的新生主流,其人数在逐年增加。对价值观、人生观尚不成熟的中职学生来说,手机的使用就像一把双刃剑,他们在享受新的通讯工具带来的便利和娱乐的同时,也使他们成了手机的奴隶[2]。目前,学术界及临床对中职学生手机过度依赖此种现象的研究不算普遍,所以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与探索,有着重大的意义。
1 中职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现状
国内研究多关注手机依赖症的症状、成因、危害及状况调查等。研究对象方面,国内外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而手机使用涉及的人口范围极广,今后的研究可以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社会群体,如对中职学生这一新生主流加以关注。临床实践也发现: 孤僻的、不合群的人患手机依赖综合征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然而究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却鲜有研究探讨。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研究者开始注意到频繁使用手机会让人产生成瘾行为,并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比如,当手机不在身边时,会出现焦虑、不踏实、思维难以集中等现象。
南开大学的一个课题小组在《“短信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及行为影响的问题研究》中提出[3]:使用手机作为其人际互动的主要手段的群体,存在强烈、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然而,韩登亮认为,手机成瘾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度的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5]。心理学家大卫·谢菲尔德在一项研究中也发现,有7%的青少年手机使用者表示,自己曾经因为手机而影响了人际关系。
2 研究工具
2.1 中职学生手机依赖量表
本研究采用王小辉编制的《中职学生手机依赖量表》,该量表的克伦巴赫系数为0.889,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696—0.816之间,说明该量表的各项信度指标完全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
2.2 UCLA 孤独量表
研究采用Russell 等编制的第三版UCLA量表。该量表的克伦巴赫系数为0.94,说明该量表的各项信度指标完全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
3中职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倾向的特点
中职生虽未完全融入社会网络,但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社交网络,他们通过手机去维系并扩大自己的圈子,所以,手机可促使青少年形成和维护情感关系和社会关系[9]。同时,短信所产生的费用较少,这也更易于青少年们接受。此外,手机具有听歌、游戏、上网等功能,所以在中职学校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手机便成为学生娱乐消遣的最佳工具,消耗着学生们的大部分课余时间。
杜立操研究發现,女大学生在量表的戒断性维度上人数要显著多于男生[7]。王小辉的调查中结果认为,中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独生子女两个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6]。这可能因为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出现查看手机或者使用手机的行为。随着青春期的开始,男孩女孩之间的心理及行为差异会变得越来越大,女生更能敏感的把握到人际关系中的不同脉搏,有更丰富的情绪体验和情绪内省。因此,可以认为当女生体验到孤独、挫折、焦虑等不良情绪时,更容易借助手机来向他人倾诉、寻求他人的帮助,将这些消极情绪尽快释放。与此同时,女生更容易用手机来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7],这些都可以解释女生在突显性上有更多的体验。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其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使他们在面对现实时常常会出现挫折,但为了维护自尊,不轻易向成人求助,而使自己常常处于孤立无助的状态。研究发现,中职学生的孤独感与依赖总分、强迫性有显著相关。从中职学生所处的特殊时期而言,他们正处于从少年向成熟青年期过渡阶段,内心世界随着生理的变化逐渐变得复杂化,开始不大轻易表露自己的内心活动,出现“心理闭锁”的现象。因此,他们更愿意通过短信,以文字的形式与朋友交流。此外,他们还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毫无顾虑的与陌生人交谈,向其诉说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特别对那些因社交能力较差、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与成就的青少年而言,更倾向与通过使用手机来排解孤独,无意中却对手机产生了更强的依赖。
参考文献
[1]宫佳奇,任玮.兰州市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分析[J].新闻世界,2009(10):141-142.
[2]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2):138-139
[3] 梁娜,杨烁.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J].东南传播,2009(3):99-101[9]袁潇,风笑天.青少年手机需求及使用行为研究现状,中国青年研究,2011(04):78-81
[4]华盛,曾云燕.高中生手机使用及依赖状况调查和对策研究.研究实践,2013(5):13-14
[5]韩永佳.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尊、社会支持的的关系及干预研究:硕士论文.漳州:漳州师范学院,2012
[6]王小辉.中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与社会支持、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7]杜立操,熊少青.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J],2007.(7 ):26-28.
[8]Tow nsend AM. Life in the real-time city: mobile telephones and urban metabolismJ[J].Urban Technol,2000,7( 2) : 85 -104.
[9] 刘红,王洪礼.大学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6; 1453-1457.
关键词:中职学生; 孤独感; 手机依赖;学生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4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手机方便快捷的服务以及各式各样的娱乐项目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然而,研究人员调查发现[1],一种心理疾病在不同年龄层的人群中悄然而生——手机依赖,又称手机成瘾、手机焦虑症、手机综合征、手机依赖综合症,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
中职学生是使用手机人口中的新生主流,其人数在逐年增加。对价值观、人生观尚不成熟的中职学生来说,手机的使用就像一把双刃剑,他们在享受新的通讯工具带来的便利和娱乐的同时,也使他们成了手机的奴隶[2]。目前,学术界及临床对中职学生手机过度依赖此种现象的研究不算普遍,所以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与探索,有着重大的意义。
1 中职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现状
国内研究多关注手机依赖症的症状、成因、危害及状况调查等。研究对象方面,国内外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而手机使用涉及的人口范围极广,今后的研究可以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社会群体,如对中职学生这一新生主流加以关注。临床实践也发现: 孤僻的、不合群的人患手机依赖综合征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然而究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却鲜有研究探讨。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研究者开始注意到频繁使用手机会让人产生成瘾行为,并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比如,当手机不在身边时,会出现焦虑、不踏实、思维难以集中等现象。
南开大学的一个课题小组在《“短信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及行为影响的问题研究》中提出[3]:使用手机作为其人际互动的主要手段的群体,存在强烈、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然而,韩登亮认为,手机成瘾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度的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5]。心理学家大卫·谢菲尔德在一项研究中也发现,有7%的青少年手机使用者表示,自己曾经因为手机而影响了人际关系。
2 研究工具
2.1 中职学生手机依赖量表
本研究采用王小辉编制的《中职学生手机依赖量表》,该量表的克伦巴赫系数为0.889,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696—0.816之间,说明该量表的各项信度指标完全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
2.2 UCLA 孤独量表
研究采用Russell 等编制的第三版UCLA量表。该量表的克伦巴赫系数为0.94,说明该量表的各项信度指标完全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
3中职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倾向的特点
中职生虽未完全融入社会网络,但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社交网络,他们通过手机去维系并扩大自己的圈子,所以,手机可促使青少年形成和维护情感关系和社会关系[9]。同时,短信所产生的费用较少,这也更易于青少年们接受。此外,手机具有听歌、游戏、上网等功能,所以在中职学校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手机便成为学生娱乐消遣的最佳工具,消耗着学生们的大部分课余时间。
杜立操研究發现,女大学生在量表的戒断性维度上人数要显著多于男生[7]。王小辉的调查中结果认为,中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独生子女两个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6]。这可能因为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出现查看手机或者使用手机的行为。随着青春期的开始,男孩女孩之间的心理及行为差异会变得越来越大,女生更能敏感的把握到人际关系中的不同脉搏,有更丰富的情绪体验和情绪内省。因此,可以认为当女生体验到孤独、挫折、焦虑等不良情绪时,更容易借助手机来向他人倾诉、寻求他人的帮助,将这些消极情绪尽快释放。与此同时,女生更容易用手机来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7],这些都可以解释女生在突显性上有更多的体验。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其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使他们在面对现实时常常会出现挫折,但为了维护自尊,不轻易向成人求助,而使自己常常处于孤立无助的状态。研究发现,中职学生的孤独感与依赖总分、强迫性有显著相关。从中职学生所处的特殊时期而言,他们正处于从少年向成熟青年期过渡阶段,内心世界随着生理的变化逐渐变得复杂化,开始不大轻易表露自己的内心活动,出现“心理闭锁”的现象。因此,他们更愿意通过短信,以文字的形式与朋友交流。此外,他们还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毫无顾虑的与陌生人交谈,向其诉说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特别对那些因社交能力较差、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与成就的青少年而言,更倾向与通过使用手机来排解孤独,无意中却对手机产生了更强的依赖。
参考文献
[1]宫佳奇,任玮.兰州市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分析[J].新闻世界,2009(10):141-142.
[2]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2):138-139
[3] 梁娜,杨烁.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J].东南传播,2009(3):99-101[9]袁潇,风笑天.青少年手机需求及使用行为研究现状,中国青年研究,2011(04):78-81
[4]华盛,曾云燕.高中生手机使用及依赖状况调查和对策研究.研究实践,2013(5):13-14
[5]韩永佳.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尊、社会支持的的关系及干预研究:硕士论文.漳州:漳州师范学院,2012
[6]王小辉.中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与社会支持、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7]杜立操,熊少青.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J],2007.(7 ):26-28.
[8]Tow nsend AM. Life in the real-time city: mobile telephones and urban metabolismJ[J].Urban Technol,2000,7( 2) : 85 -104.
[9] 刘红,王洪礼.大学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6; 1453-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