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关注营养与健康问题,记者发现北京营养师协会秘书长刘兰常常出现在各大媒体,传播一些营养健康知识,比如谈健康减脂,谈如何提高记忆力,好营养助力好状态等等。
记者与刘兰取得联系后,在冬日的一个午后来到了她的办公室,与她有了面对面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她“与营养的那些事儿”。
没有挑食的孩子
改革开放初期,刘兰出生在河南中部一个农民家庭。在以土地为生的人群中,她的父親算是有文化有智慧的,也最早成为了村里的万元户。
“家里经济的宽裕并没有换来生活上的丰富多彩,单调而乏味的一日三餐让我成为一个‘挑食’的孩子。” 刘兰说,幼年时的她,不想吃饭,“看见妈妈进厨房就不想吃饭了,因为我知道她会做什么,也就知道吃什么,简单的重复,日复一日,所以在现在的幼儿营养教育中,我特别在意主食或辅食是否有重复、孩子是否有胃口。没有挑食的孩子,只有不会做饭的父母,这可能是幼年经历给我上的第一堂营养课。”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单调的饮食绝非个例。那时,受农业技术、交通、物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物质匮乏,人们可获得食物的途径十分有限。然而,美食的诱惑又是那样的撩人。刘兰说:“当时,我读书是住校,每个月回家一次。只要回家,我妈妈都会杀一只鸡给我补充营养,那香味至今回想起来还会咽口水。”
说到这里,刘兰“呵呵”地笑了起来。她笑着说:“回学校时,妈妈还会给我准备一些吃的带着,比如煮咸花生、麦乳精、煮鸡蛋,这些给我繁重的学习提供了足够的能量。”
“麦乳精是很多70后、80后童年关于营养品的最初认识,是很多人看望病人或者走亲戚很有面子的伴手礼。到我上大学时,老师讲到营养误区的时候总是拿麦乳精说事,用鸡蛋换麦乳精俨然成了营养学的反面教材,不过这也反映了人们对营养健康的渴望。”刘兰说到这儿,顿了顿,接着说:“老师的话让我思索了很久。营养究竟是什么?它有怎样的力量?是不是营养好就可以让人不得病?”
老师无心的一句话像扔在平静水面上的石子,激荡起了刘兰内心中对营养好奇的涟漪,这涟漪给了她无穷无尽的力量和想象的空间,也开启了她的“营养人生”。
走近营养学大家
2002年,刘兰本科毕业后,选择了继续深造,读研。
“本科时,我学的是预防医学,不继续读研是不行的,就业有局限性。”刘兰说,因此,在大四时,她就开始做考研准备。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刘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现更名为营养与健康所),师从杨月欣教授。
“大学时,营养专业课只有一个学期,只是看到了冰山的一角。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后,给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看到了也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刘兰说,研二的时候,她参与了《中国营养工作回顾》一书的撰写工作,让她有机会走进中国营养学的历史,走近老一辈营养专家,领略他们的风采,找到了学习的榜样。
“聆听陈学存教授讲营养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营养的重要性,像阴囊皮炎、癞皮病、软脚病、克山病等疾病,都是可以通过营养干预进行预防和治疗的。这些疾病现在我们很少见到了,那是因为以陈学存教授为代表的老一代营养工作者辛勤的付出,使这些病得到了很好的干预。”刘兰说,陈学存教授已经年过百岁了,依然关心营养行业的发展,依然关心小一辈营养人才的成长,依然精神矍铄。还有很多像陈学存教授一样的老一辈营养大家,他们让她更深刻地理解了营养学,更加热爱营养学。
提到老一辈营养专家,刘兰的语调明显升高,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是她作为一个营养人应有的那份喜爱和自豪。
刘兰说:“还有我的导师杨月欣老师,她的勤奋、认真、严谨都深深影响了我。读书的那几年,我经常看到她办公室的灯下班了还依然亮着,很多时候都是直到深夜。做她的学生是我的幸运。老师的信任和言传身教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刘兰正是在老师们的影响下,一步步迈上新的台阶,取得优秀的成绩。
2005年,刘兰研究生毕业后,到了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卫生部生育健康重点实验室工作。她先后参与了“中美预防神经管畸形和残疾项目”(主要负责营养干预项目)、“孕期增补叶酸、铁和复合营养素预防孕期、产时、产后和婴儿期不良结局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 糖尿病营养干预、乳糖耐受能力、水果营养素密度等多项研究。
2008年年底,刘兰从原单位辞职,去了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保健食品分会工作,任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策划、组织专业学术会议,编写《营养与功能食品导刊》。
2012年,北京营养师协会成立,刘兰任秘书长。
工作之余,刘兰为《健康时报》《时尚育儿》《北京考试报》等多家媒体撰写营养专栏文章。同时,也在多家电视媒体讲解有关营养方面的知识,旨在传播营养健康的科学理念。
为学生健康服务
“营养对很多人来说是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熟悉的是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营养,一日三餐,谁也少不了;陌生的是我国很多人营养素养较低,不会吃、不懂怎么吃才是健康的。”刘兰说,经济的快速发展、饮食结构的巨大转变,并没有使居民营养知识储备得到相应的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等与营养有关的慢性病发病率反而有所提高。
“我国人均营养师比例与发达国家比较起来还差很多,公民获得营养指导和营养干预的机会很少。”刘兰说,提高公民营养素养、减少慢性病对实现全民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今,在北京营养师协会领导的支持下,刘兰带领其团队投入到了营养科普、宣教工作中去。
据了解,近两年来,在北京市教委的支持下,北京营养师协会培养了1400多名校园营养师,覆盖了近90%的校园。校园营养师参与学生营养食谱设计、营养课程讲授、肥胖学生干预等工作,为在校的学生健康服务。
刘兰带领其宣教团队到校园开展“小小营养师”课程,开发了科学饮水、果蔬营养等50多门课程,并积极编撰学生营养读本,还积极参与举办社区营养科普讲座,每年有近百场次,足迹遍布北京各个区域。
“我们人不多,忙碌而充实。科普工作虽不能让我在专业领域有更多建树,但可以惠及更多的人,哪怕有一个观念能应用到生活中去,都是有意义的,比如控盐、均衡膳食、合理使用食用油等。”刘兰幸福地说。
毕业至今,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刘兰一直坚守在自己的营养领域。记者问她,对于这个领域的工作是否有感到枯燥的时候?她坚定地回答说:“没有!因为我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从读大学起,我就确定了未来的职业方向。我觉得营养学很神秘,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与营养有关。如果缺乏营养,身体健康就会受到威胁,而人体健康又不是由单一的某一项营养决定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不下百种,其中一些可由自身合成、制造,但无法自身合成、制造必须由外界摄取的约有40余种,精细分析后,可概括为七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水、膳食纤维,这正是它的神秘所在。”
冬日的暖阳透过窗子照射进来,洒在了刘兰的脸上和身上。听着她娓娓道来的“与营养的那些事儿”,也让记者感受到了营养学的魅力。虽然离开了她的办公室,但她的话仍在记者耳边响起:“人体健康的继续是营养,营养的继续是生命。我还年轻,营养的路还很长,期望我能为中国营养学贡献更多,一生与营养学相伴,像陈学存教授、像杨月欣教授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