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一直是亘古不变的主题,伴随时代的发展和创新,教育改革朝着可持续发展、科学化的方向前行。其中义务教育是我国一种特色的教育形式,其开展的目标是为了提升人群的整体知识水平,小学时期是义务教育的入门时期,由于这段时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尚未形成完整体系,要保证教育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究。研究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索,对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探索
作为一门语言科目,语文科目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是十分明显的。小学时期是语文学习的初步时期,学生在这段时期显示出其优势,即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感染的过程,这与学生自身的感性思维完全相符,可以有效降低学习难度,从而强化学习效果。笔者就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展开探索与分析。
1.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缺乏针对性,引导不足。
缺乏针对性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极端: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追求教学进度,“以教学而教学”,导致教学引导性不足,最终学生学习的目标难以实现;部分教师十分注重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引用章典,看似内容丰富,实际无法体现教学的目标,导致学生学习陷入盲区,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1.2忽视趣味性,动力缺少。
其实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离不开兴趣的影响,特别是学生的求知和好学能够反馈给教师,增强教师的教学欲望和成就感,是一种良性循环。但是目前很多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忽视了其中的趣味,特别是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学趋于功利化、形式化。久而久之,学生与教师的耐心都被消磨殆尽,导致学习与教学都缺乏动力。
1.3无视科学性,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落后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特别是“死记硬背”的学习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遵从这一套“死办法”,导致教育本身缺乏科学性,方法的落后将导致学生即便强行记住了知识,但是学习效果始终不好,更不用说学以致用[1]。
2.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原则
2.1引导性。
任何科目的学习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也不例外。简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思想的感染,因为这段时期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能够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准确的学习目标,让他们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展开学习。
2.2趣味性。
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效果是最重要的。小学时期的学生虽然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但是活泼好动的天性让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缺乏定性,特别是对于枯燥的“灌输式”教育,学生的兴趣已经完全丧失,自然达不到学习效果。趣味性是语文教学中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2.3高效性。
效率不仅是教师教育与学生学习需要遵循的原则,而且是目前社会任何行业的追寻的最终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需要体现出高效性,即利用课堂与课余时间,采用合适且科学的方法,强化教学效果。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教学进度的需要,另一方面与学生的发展目标相一致[2]。
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2.1巧用多媒体,强化教学引导。
对于目前时代特点而言,信息化技术已经贯穿到各行各业。对于教育来说,以往的“粉笔加黑板”的旧有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要巧用多媒体技术优势,强化教学的引导效果。例如:在《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寓言动画视频,让他们从动画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语言,了解寓言中真实的寓言,然后通过课堂教学,让他们进一步学习,即拓展学习,同时可以让学生对于文中寓言的隐含意思进行表述,提高他们对于寓言学习的理念能力,强化效果。
2.2推行生活化,鼓励观察学习。
生活化是目前最新的教育理念,其本意是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同时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和感悟,提升他们的思想理念和体悟。例如在《北大荒的秋天》一文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说说秋天家中会买哪些水果,一些学生回答:秋天家里会买石榴、柿子、山楂、香蕉,而教师则可以进一步进行生活化提问:秋天有很多水果,还有什么呢?一些学生提出有中秋节;还有一些学生说秋天有月季花和菊花,然后教师可以利用目前教学的时节,如果正好处于秋季,则可以开展户外教学活动,而一些学生则可以通过观察发现,秋天有枫叶,还有南飞的大雁,是丰收的季节,等等。最后再开展课堂教学,由于思维已经拓展开来,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领悟会加深,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兴趣[3]。
2.3因材施教,强化教学效果。
因材施教是目前我国教育所提倡的理念,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也需要贯彻和落实,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因材施教可以通过正常的课堂教学实现。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文章教学中,教师可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他们划分为三个层次阶段,进而开展教学,即(1)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生词,查询字典了解意思;(2)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并以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3)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思考文章的写作方法,同时思考及回忆自身比较熟悉的景物,并以此为题,写一篇类似的文章。另外,因材施教的面向对象并不是固定的,如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若已经完成了本阶段的文章学习,则可以进入下一阶段,即了解文章大意,并以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层层递进,能够有效满足各类学生,甚至是同一学生的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过程,除了要突出引导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以外,教师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保证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万岭.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4,12(12):08.
[2]张春艳.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01):223.
[3]王栋.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学术研究,2015,04(04):157.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探索
作为一门语言科目,语文科目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是十分明显的。小学时期是语文学习的初步时期,学生在这段时期显示出其优势,即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感染的过程,这与学生自身的感性思维完全相符,可以有效降低学习难度,从而强化学习效果。笔者就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展开探索与分析。
1.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缺乏针对性,引导不足。
缺乏针对性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极端: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追求教学进度,“以教学而教学”,导致教学引导性不足,最终学生学习的目标难以实现;部分教师十分注重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引用章典,看似内容丰富,实际无法体现教学的目标,导致学生学习陷入盲区,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1.2忽视趣味性,动力缺少。
其实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离不开兴趣的影响,特别是学生的求知和好学能够反馈给教师,增强教师的教学欲望和成就感,是一种良性循环。但是目前很多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忽视了其中的趣味,特别是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学趋于功利化、形式化。久而久之,学生与教师的耐心都被消磨殆尽,导致学习与教学都缺乏动力。
1.3无视科学性,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落后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特别是“死记硬背”的学习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遵从这一套“死办法”,导致教育本身缺乏科学性,方法的落后将导致学生即便强行记住了知识,但是学习效果始终不好,更不用说学以致用[1]。
2.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原则
2.1引导性。
任何科目的学习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也不例外。简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思想的感染,因为这段时期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能够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准确的学习目标,让他们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展开学习。
2.2趣味性。
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效果是最重要的。小学时期的学生虽然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但是活泼好动的天性让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缺乏定性,特别是对于枯燥的“灌输式”教育,学生的兴趣已经完全丧失,自然达不到学习效果。趣味性是语文教学中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2.3高效性。
效率不仅是教师教育与学生学习需要遵循的原则,而且是目前社会任何行业的追寻的最终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需要体现出高效性,即利用课堂与课余时间,采用合适且科学的方法,强化教学效果。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教学进度的需要,另一方面与学生的发展目标相一致[2]。
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2.1巧用多媒体,强化教学引导。
对于目前时代特点而言,信息化技术已经贯穿到各行各业。对于教育来说,以往的“粉笔加黑板”的旧有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要巧用多媒体技术优势,强化教学的引导效果。例如:在《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寓言动画视频,让他们从动画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语言,了解寓言中真实的寓言,然后通过课堂教学,让他们进一步学习,即拓展学习,同时可以让学生对于文中寓言的隐含意思进行表述,提高他们对于寓言学习的理念能力,强化效果。
2.2推行生活化,鼓励观察学习。
生活化是目前最新的教育理念,其本意是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同时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和感悟,提升他们的思想理念和体悟。例如在《北大荒的秋天》一文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说说秋天家中会买哪些水果,一些学生回答:秋天家里会买石榴、柿子、山楂、香蕉,而教师则可以进一步进行生活化提问:秋天有很多水果,还有什么呢?一些学生提出有中秋节;还有一些学生说秋天有月季花和菊花,然后教师可以利用目前教学的时节,如果正好处于秋季,则可以开展户外教学活动,而一些学生则可以通过观察发现,秋天有枫叶,还有南飞的大雁,是丰收的季节,等等。最后再开展课堂教学,由于思维已经拓展开来,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领悟会加深,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兴趣[3]。
2.3因材施教,强化教学效果。
因材施教是目前我国教育所提倡的理念,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也需要贯彻和落实,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因材施教可以通过正常的课堂教学实现。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文章教学中,教师可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他们划分为三个层次阶段,进而开展教学,即(1)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生词,查询字典了解意思;(2)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并以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3)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思考文章的写作方法,同时思考及回忆自身比较熟悉的景物,并以此为题,写一篇类似的文章。另外,因材施教的面向对象并不是固定的,如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若已经完成了本阶段的文章学习,则可以进入下一阶段,即了解文章大意,并以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层层递进,能够有效满足各类学生,甚至是同一学生的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过程,除了要突出引导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以外,教师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保证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万岭.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4,12(12):08.
[2]张春艳.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01):223.
[3]王栋.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学术研究,2015,04(0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