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粗放”式习作练笔,是指教师立足教材,围绕每一次习作训练的重点,除了完成教学建议中规定的一次习作训练外,另外指导学生开展多次滚动式的练笔活动。这些练笔可直接写在散页的作文纸上,教师收集整理好之后随身携带,利用工作、生活的零散时间,进行粗线条的、灵活多样的批阅完善、反馈指导,或组织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修改活动。“粗放”式习作练笔,要着重处理好整合习作时间、围绕重点多练、明确批阅要求、评价主体多元和创新反馈形式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整合课时,保证练笔时间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训练每学期八次。其实,学生习作能力的真正形成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的练习,绝不是一个学期的这八次练笔就能一蹴而就的。但增加练笔的次数,就意味着必须合理安排练笔时间,既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要有效地保证学期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全国多项课改实验的成果表明:立足实际,因需制宜,对教材例子中的文本进行有机整合,压缩课时,加大读写练习的量,是完全可能的。山东省的“海量阅读”实验、“语文拓展学习”课题组的“主题单元”等实验,都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探索,我們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立足“师”情,结合“学”情,灵活机动,从整体着手,对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进行整合,调整既定的课时安排,合理压缩本学期的总课时数,保证每个教学单元至少省出两个课时,用于本单元习作主题的拓展练习。
二、明确目标,增加练笔次数
每一个单元的习作训练,教师都要组织比较细致的习作前指导,在习作前指导中,学生已经基本明了和掌握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第一次习作练笔,经过教师的批改指导后,学生很清楚自己的习作有哪些方面已经符合基本要求,有哪些亮点,还存在哪些问题,在今后的练习中应如何改进和完善。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本次习作的目标要求,特别是要结合第一次练笔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课时整合后的教学时间,有针对l生地进行第二、第三次滚动式的习作训练,直至学生对本次习作有很好的把握,语言表达能力和整体习作水平在循序渐进中获得提高。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起,每册都安排了一个习作单元。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提示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事物介绍清楚。教材中共有《太阳》和《松鼠》两篇课文,接着是起支架作用的两篇习作例文:《鲸》和《风向袋的制作》。课后是本单元的习作训练要求,习作要求中明确指出了说明文训练的几个注意点: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我们以教学《太阳》一文为例来加以说明。
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习作训练要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课文主要写清楚了太阳“远、大、热”的主要特点,以及太阳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接着,结合具体的语句,如“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等,让学生清楚在介绍太阳时,课文主要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得抽象的科普知识变得具体、通俗、明了,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具体可感。这样,太阳的特点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让学生懂得课文分为七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并介绍了太阳与我们的密切关系,雨、雪和风的形成,以及太阳光具有杀菌作用。课文最后一段高度概括全文:没有太阳,就没有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向,清晰地关注了习作单元训练的三个注意点。
学以为耕,文以为获。教学中,我们要巧妙地把“写”融进课堂、融进课后,要立足语文学科本单元本体性的目标,即习作训练,让学生扎实地经历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教师要根据从课文中习得的写作方法,结合课后的习作要求,对学生进行“介绍一种事物”的习作练习。题目可以是表格中提供的,也可以自行拟定。本着习得方法、实践运用、反复巩固、形成技能的原则,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完成二至三篇习作练笔。
三、圈点画注,粗放批阅修改
美国作家柯德威尔说过:“好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表达的就是“文章不厌百回改”的意思。一篇真正的佳作,需要经过反反复复、苦心孤诣的修改才能完成。常规的习作教学中,一般是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习作实际,给出有针对性的批改建议,然后把习作本发回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教师的批改建议再作自主修改。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在拿到教师的批改建议后,只是快速地扫一眼便置之一旁,他们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给出的分数或是等级。因此,学生的自主修改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这里所说的粗放批阅,主要是针对教师的批改而言。笔者的观点是:一个单元第二次、第三次习作的练笔,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刻板地重复“第一次”的习作流程,即“写好初稿—认真修改—誊抄上本—等候教师精批”,而是要求师生在共同总结、梳理第一次习作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选材确定中心,选定文题,列好提纲,学生直接在散页的作文纸上练笔,用一堂课的时间完成。因为是单页作文纸,集中在一起分量也有限。教师集中收齐学生的作业后,放进手包随身携带,利用零散的时间快速浏览批阅。
教师的批阅宜粗不宜细,体现粗放式、抓重点。要从宏观上对习作的中心、选题、结构、层次、语言等方面进行把握,不必对习作精批细改,不必对习作的细枝末节过分关注,不必纠结于习作的标点、错字等问题。教师的批注重在发现习作的亮点,多总结值得肯定和借鉴之处,比如主题的健康向上、选题的独具匠心、层次的清楚明晰、开头或结尾的不同凡响、语句的生动传神等。
四、多元互批,螺旋稳步上升
叶圣陶曾说:“学生作文要有进步,自然练习越多越好。单管练习,不给批改,学生就如冥行摸索,进步与否还是不可知,那自然要批改。”“粗放式”习作训练是紧扣单元习作训练目标,为加大训练的量而进行多次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习作练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习作可以先由教师粗放批阅,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批互改。 自读自改。教师可要求学生小声或不出声地念自己的习作,念得顺畅,说明语言流畅、妥帖。反之,若是念得不顺畅,就说明语言表达有问题,需要修改。这样,学生边念边针对习作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自主批改,在完善的过程中培养自信,张扬个性,激发动力,习得方法,提升能力。
学生的自主批改,一方面要分析、品味教师在宏观层面的圈注,另一方面主要是自己从微观层面对习作进行改进,即从遣词造句的准确性、语句表达的流畅性和优美的程度、标点符号运用的正确性、书写的美观程度等方面去斟酌、增补或删减。
选人邀改。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习作水平较高的同学,是大家公认的“习作达人”。教师可鼓励学生选出各自心目中的“习作达人”,诚邀他帮助修改。虽然长于写作的同学被邀改后的压力会比较大,但同时他们心中也会有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在被邀帮改的过程中,他们自身的习作动力会得到激发,习作水平也会得到提升。通过邀改,同学之间加深了友谊,增进了情感,更有助于班级形成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
互阅互改。互阅互改一般是指同桌之间的交换阅读、修改,因其便于实施,所以也常常被采用。一般情况下,在教师粗放批阅之后,由同桌之间相互阅读、精心修改,写下评改建议。当然,也可以随机发放作文本,在全班范围内互阅互批。
总之,通过自改、邀改、互改等多种形式的批阅完善,每个学生对自己习作中的优点和不足都会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从而达到巩固认知,肯定长处,激发信心,培养习作兴趣,提升习作能力的目标。
南宋戴复古说过:“草就篇章只等闲,作诗容易改诗难。”修改文章是件呕心沥血的事情,搜肠刮肚,煞费苦心。由于阅历、知识面、习作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局限性,小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采取丰富多样的习作批改方式。在经常、反复的训练中,逐步实现学生习作水平循序渐进、螺旋式的上升。
五、及时展示,注重鼓励引导
习作的反馈、展示是习作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反馈,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总结本次训练的目标和效果,清楚自己的收获,发现不足,进一步思索今后改进的方向、途径和策略。
习作反馈和展示主要指向优秀习作,通过展示,让全班学生共同欣赏、品味习作的成功之处,与自己的习作进行对照,从而产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教学效果。对作者而言,则是一个自我展示、肯定自我、自我反思的契机。常用的习作反馈有以下几种。
朗读展示:选取优秀习作,在全班通过大屏幕展示佳作,指名学生朗读。朗读者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老师或其他同学。
佳作园林: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佳作园林”,将优秀习作的纸质稿集中展示出来,方便全班同学随时品读、揣摩、学习、借鉴。
美文传阅:将优选出的美文作者名单在全班公布,倡导全班同学传阅、品读,甚至倡导学生将美文带回家,给自己的家长阅读。若是建立了家长微信群,可将每期的佳作发送到家长微信群里,请家长共同阅读、品评。
力作汇编:每个学期都将选出的部分优秀习作打印出来,汇编成册,作为班级的学习资料,供学生相互传阅。
《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阶段的习作训练,要紧紧围绕每学期、每单元的习作任务,科学指导学生立足文本,读中悟写,以读导写,在真实的任务驱动下,努力整合教学用时,保证练笔时间,增加练笔次数,创新习作批改形式,在经常性的练笔实践活动中,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稳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整合课时,保证练笔时间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训练每学期八次。其实,学生习作能力的真正形成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的练习,绝不是一个学期的这八次练笔就能一蹴而就的。但增加练笔的次数,就意味着必须合理安排练笔时间,既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要有效地保证学期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全国多项课改实验的成果表明:立足实际,因需制宜,对教材例子中的文本进行有机整合,压缩课时,加大读写练习的量,是完全可能的。山东省的“海量阅读”实验、“语文拓展学习”课题组的“主题单元”等实验,都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探索,我們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立足“师”情,结合“学”情,灵活机动,从整体着手,对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进行整合,调整既定的课时安排,合理压缩本学期的总课时数,保证每个教学单元至少省出两个课时,用于本单元习作主题的拓展练习。
二、明确目标,增加练笔次数
每一个单元的习作训练,教师都要组织比较细致的习作前指导,在习作前指导中,学生已经基本明了和掌握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第一次习作练笔,经过教师的批改指导后,学生很清楚自己的习作有哪些方面已经符合基本要求,有哪些亮点,还存在哪些问题,在今后的练习中应如何改进和完善。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本次习作的目标要求,特别是要结合第一次练笔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课时整合后的教学时间,有针对l生地进行第二、第三次滚动式的习作训练,直至学生对本次习作有很好的把握,语言表达能力和整体习作水平在循序渐进中获得提高。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起,每册都安排了一个习作单元。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提示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事物介绍清楚。教材中共有《太阳》和《松鼠》两篇课文,接着是起支架作用的两篇习作例文:《鲸》和《风向袋的制作》。课后是本单元的习作训练要求,习作要求中明确指出了说明文训练的几个注意点: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我们以教学《太阳》一文为例来加以说明。
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习作训练要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课文主要写清楚了太阳“远、大、热”的主要特点,以及太阳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接着,结合具体的语句,如“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等,让学生清楚在介绍太阳时,课文主要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得抽象的科普知识变得具体、通俗、明了,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具体可感。这样,太阳的特点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让学生懂得课文分为七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并介绍了太阳与我们的密切关系,雨、雪和风的形成,以及太阳光具有杀菌作用。课文最后一段高度概括全文:没有太阳,就没有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向,清晰地关注了习作单元训练的三个注意点。
学以为耕,文以为获。教学中,我们要巧妙地把“写”融进课堂、融进课后,要立足语文学科本单元本体性的目标,即习作训练,让学生扎实地经历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教师要根据从课文中习得的写作方法,结合课后的习作要求,对学生进行“介绍一种事物”的习作练习。题目可以是表格中提供的,也可以自行拟定。本着习得方法、实践运用、反复巩固、形成技能的原则,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完成二至三篇习作练笔。
三、圈点画注,粗放批阅修改
美国作家柯德威尔说过:“好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表达的就是“文章不厌百回改”的意思。一篇真正的佳作,需要经过反反复复、苦心孤诣的修改才能完成。常规的习作教学中,一般是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习作实际,给出有针对性的批改建议,然后把习作本发回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教师的批改建议再作自主修改。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在拿到教师的批改建议后,只是快速地扫一眼便置之一旁,他们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给出的分数或是等级。因此,学生的自主修改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这里所说的粗放批阅,主要是针对教师的批改而言。笔者的观点是:一个单元第二次、第三次习作的练笔,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刻板地重复“第一次”的习作流程,即“写好初稿—认真修改—誊抄上本—等候教师精批”,而是要求师生在共同总结、梳理第一次习作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选材确定中心,选定文题,列好提纲,学生直接在散页的作文纸上练笔,用一堂课的时间完成。因为是单页作文纸,集中在一起分量也有限。教师集中收齐学生的作业后,放进手包随身携带,利用零散的时间快速浏览批阅。
教师的批阅宜粗不宜细,体现粗放式、抓重点。要从宏观上对习作的中心、选题、结构、层次、语言等方面进行把握,不必对习作精批细改,不必对习作的细枝末节过分关注,不必纠结于习作的标点、错字等问题。教师的批注重在发现习作的亮点,多总结值得肯定和借鉴之处,比如主题的健康向上、选题的独具匠心、层次的清楚明晰、开头或结尾的不同凡响、语句的生动传神等。
四、多元互批,螺旋稳步上升
叶圣陶曾说:“学生作文要有进步,自然练习越多越好。单管练习,不给批改,学生就如冥行摸索,进步与否还是不可知,那自然要批改。”“粗放式”习作训练是紧扣单元习作训练目标,为加大训练的量而进行多次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习作练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习作可以先由教师粗放批阅,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批互改。 自读自改。教师可要求学生小声或不出声地念自己的习作,念得顺畅,说明语言流畅、妥帖。反之,若是念得不顺畅,就说明语言表达有问题,需要修改。这样,学生边念边针对习作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自主批改,在完善的过程中培养自信,张扬个性,激发动力,习得方法,提升能力。
学生的自主批改,一方面要分析、品味教师在宏观层面的圈注,另一方面主要是自己从微观层面对习作进行改进,即从遣词造句的准确性、语句表达的流畅性和优美的程度、标点符号运用的正确性、书写的美观程度等方面去斟酌、增补或删减。
选人邀改。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习作水平较高的同学,是大家公认的“习作达人”。教师可鼓励学生选出各自心目中的“习作达人”,诚邀他帮助修改。虽然长于写作的同学被邀改后的压力会比较大,但同时他们心中也会有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在被邀帮改的过程中,他们自身的习作动力会得到激发,习作水平也会得到提升。通过邀改,同学之间加深了友谊,增进了情感,更有助于班级形成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
互阅互改。互阅互改一般是指同桌之间的交换阅读、修改,因其便于实施,所以也常常被采用。一般情况下,在教师粗放批阅之后,由同桌之间相互阅读、精心修改,写下评改建议。当然,也可以随机发放作文本,在全班范围内互阅互批。
总之,通过自改、邀改、互改等多种形式的批阅完善,每个学生对自己习作中的优点和不足都会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从而达到巩固认知,肯定长处,激发信心,培养习作兴趣,提升习作能力的目标。
南宋戴复古说过:“草就篇章只等闲,作诗容易改诗难。”修改文章是件呕心沥血的事情,搜肠刮肚,煞费苦心。由于阅历、知识面、习作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局限性,小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采取丰富多样的习作批改方式。在经常、反复的训练中,逐步实现学生习作水平循序渐进、螺旋式的上升。
五、及时展示,注重鼓励引导
习作的反馈、展示是习作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反馈,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总结本次训练的目标和效果,清楚自己的收获,发现不足,进一步思索今后改进的方向、途径和策略。
习作反馈和展示主要指向优秀习作,通过展示,让全班学生共同欣赏、品味习作的成功之处,与自己的习作进行对照,从而产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教学效果。对作者而言,则是一个自我展示、肯定自我、自我反思的契机。常用的习作反馈有以下几种。
朗读展示:选取优秀习作,在全班通过大屏幕展示佳作,指名学生朗读。朗读者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老师或其他同学。
佳作园林: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佳作园林”,将优秀习作的纸质稿集中展示出来,方便全班同学随时品读、揣摩、学习、借鉴。
美文传阅:将优选出的美文作者名单在全班公布,倡导全班同学传阅、品读,甚至倡导学生将美文带回家,给自己的家长阅读。若是建立了家长微信群,可将每期的佳作发送到家长微信群里,请家长共同阅读、品评。
力作汇编:每个学期都将选出的部分优秀习作打印出来,汇编成册,作为班级的学习资料,供学生相互传阅。
《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阶段的习作训练,要紧紧围绕每学期、每单元的习作任务,科学指导学生立足文本,读中悟写,以读导写,在真实的任务驱动下,努力整合教学用时,保证练笔时间,增加练笔次数,创新习作批改形式,在经常性的练笔实践活动中,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稳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