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孙犁的《荷花淀》时,我们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只用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眼光来解读《荷花淀》的局限,提出应在文化视野的观照下,去关注和解读小说,去体会其中的中国文化的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我内心之间的和谐之美,理解小说的情感和主题,从而提升学生阅读《荷花淀》及其他文化色彩和民族色彩浓郁的小说的能力。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当今中学生,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时代的隔膜,读不大懂饱含中国文化的小说,甚至不喜欢读孙犁的《荷花淀》。而《荷花淀》中所饱含的中和精神和中和之美正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所以我们要用一种新的眼光和新的方法来读《荷花淀》,来读其它的文化色彩、民族色彩浓郁的作品,体会其中的和谐之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孙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文学界影响非常大,他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饱含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品位很高,写得异常雅致。其灵秀而不失素朴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坛享有盛誉,很多文学青年都很喜欢他的作品。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没有很复杂的情节,人物也不是很多,也没有很多悬念,但是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非常著名的一个作品,它是2000年《亚洲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一。我们以前常用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眼光来读孙犁的《荷花淀》,很难感知其中的中和精神和中和之美。如果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即在文化视野的关照之下,来读孙犁的《荷花淀》,我们将不难发现其中的中国文化的中和精神和中和之美。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和谐”在中国古典哲学里面叫“天人合一”,“天”就是自然,“合一”就是融合、渗透关系。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融合、渗透关系,一种是对抗关系。像高尔基的《海燕》中海燕与乌云之间就是对抗关系,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体现得最明显。这种对抗,在孙犁的小说中是找不到的。在传统的中国文学当中,典型的中国意境当中,大都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渗透关系。孙犁的《荷花淀》,民族色彩、文化色彩浓郁,很好地做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渗透,充分體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荷花淀》首先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来突出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小说对抗战军民热爱的大自然给予了细致的描写和赞美,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小说开头描写自然风光的部分是非常有名的,它没有华丽的词藻,纯粹的白描手法,像铅笔画的素描,但内在的诗情和韵味却很丰富。如: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一片银白的世界,一层透明的薄雾,阵阵荷叶荷花的清香;月亮,女人,身下的苇席,远处银白的荷花淀……清新淡雅的描绘中把整个水乡的自然美和人性美融为一体。“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简洁的几笔勾勒,就把一个温馨、和谐、兴旺的农家小院和盘托出了。静谧的夜晚,皎洁的月光,凉爽的小院,银白的荷花淀,圣洁的女人。在这里没有一点点战争的味道,没有一点点尘世的纷扰。这几段情景相生的自然风光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水生嫂们热爱自己的家园,珍惜和平劳动的生活,渴望幸福美好的爱情的愿望,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这种和谐之美,怎能容许日本侵略者破坏,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理所当然地要保卫家乡的这种和谐之美,这也应该是所有抗日战士战斗的动力之所在。
《荷花淀》还通过对芦苇等意象的刻画来突出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芦苇在古代叫蒹葭,《诗经》中有一首爱情诗叫《蒹葭》,芦苇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很典型的意象,它象征着爱情。小说中,孙犁通过飘落、跳动在女人怀中的洁白的苇眉子,飘落在发际之间的芦花,构建了一幅和谐合融的温馨甜蜜的爱情画面,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华民族的劳动妇女对丈夫的思念、依恋之情,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战火中的爱情之歌,并且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
《荷花淀》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有夫妻之间的和谐,有战友之间的和谐,有姐妹之间的和谐,有父子之间的和谐,有军民之间的和谐。而这每一种和谐构成了和谐的大环境,组成了一首和谐的交响曲,是荷花淀人民美好生活的象征,充满了人性美和人情美。正是这种和谐,使抗日军民能互相帮助,互相支援,互相体贴,情深意长,为了党的事业,他们对敌人恨,对自己和,形成无穷的战斗力,而在战斗中又焕发出抗日军民的极致的人性人情的和谐之美。
《荷花淀》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突出夫妻之间的和谐之美。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他笑得不平常,‘怎么了,你?’”亲切、温柔中带有急切的关心。
“女人鼻子有些酸,但是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没有哭”,这是忍,这是坚强。这里的水生嫂虽然舍不得丈夫离开自己,但她对丈夫的行为是支持的。水生表明自己知道她的“难处”(实际是她对丈夫的依恋),她“鼻子里有些酸”,对丈夫体贴自己的心意感到宽慰。强忍哀伤,哀而不伤。《诗经》中有句话,“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乐而不过度,哀伤的时候也不过度。在这个地方也是一样的,主要是表现觉悟了的中华民族的女性的精神状态。
“水生说:‘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流着眼泪答应了他”,女人忍了大半夜的眼泪终于在这一刻再也忍不住了,夫妻内心有一种默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共同反抗强暴,支持抗战,保卫祖国的尊严。这一对恩爱夫妻在经历了感情的狂风暴雨之后,为了民族的尊严,他们选择了与敌人“拼命”。“拼命”,就是要忠贞,忠贞正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传统美德。 这些对话描写,表现了水生嫂夫妻之间深沉质朴的感情,尽显夫妻之间的和谐无间。在她身上我们看不到小女人的缠绵悱恻,也看不到怨女旷夫的儿女情长。她把对丈夫的亲情融进了抗击敌人保卫家园的民族大义之中,她把个人的命运和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
其次是战友之间的和谐。战友之间配合默契,当女人们把敌人引入荷花淀里,战友们一起从荷叶荷花下面冒出来,冲向敌人,一阵厮杀之后,没有家属的战士自觉离开,队长也让女人的丈夫们和女人话别,拿女人们带来的衣服,给刚离别的夫妻一点话别的时间。
这些描写中体现出的浓浓的亲情、爱情、民族情、家国情,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
三、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之美
内心和谐,是指一个人内心的名、利、权、势、色等各种欲望的平和,對待困难、挫折、荣誉不卑不亢的正确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与他人、社会、自然等的融洽关系。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不怨天,不尤人”的观点,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就是内心和谐的表现。在称赞学生颜回时,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思想高尚,内心和谐,所以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有痛苦,有孤独,有彷徨,有空虚,有寂寞。中国人在对待自己内心的痛苦的时候,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去消解。
《荷花淀》中写妻子送丈夫上前线一段,这一去,不知是死是活,回来的时候,不知是缺只胳臂,还是断条腿,这本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我们看不出他们内心的痛苦,我们看到的是虽有不舍,但很乐观。这种乐观正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人与自我之间和谐之美。
从小说写女人们去找她们的丈夫时的对话来看,大多比较含蓄忸怩。这种含蓄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适中、和谐,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大智慧,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它强调要注意调节,心理平和,不要大喜大悲,体现出的是人与自我内心的和谐之美。
和谐之美,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它的基本思想是教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和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使之处于协调状态,即教人学会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这种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和谐之美。
丁建春,重庆万州国本中学校教师。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当今中学生,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时代的隔膜,读不大懂饱含中国文化的小说,甚至不喜欢读孙犁的《荷花淀》。而《荷花淀》中所饱含的中和精神和中和之美正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所以我们要用一种新的眼光和新的方法来读《荷花淀》,来读其它的文化色彩、民族色彩浓郁的作品,体会其中的和谐之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孙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文学界影响非常大,他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饱含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品位很高,写得异常雅致。其灵秀而不失素朴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坛享有盛誉,很多文学青年都很喜欢他的作品。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没有很复杂的情节,人物也不是很多,也没有很多悬念,但是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非常著名的一个作品,它是2000年《亚洲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一。我们以前常用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眼光来读孙犁的《荷花淀》,很难感知其中的中和精神和中和之美。如果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即在文化视野的关照之下,来读孙犁的《荷花淀》,我们将不难发现其中的中国文化的中和精神和中和之美。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和谐”在中国古典哲学里面叫“天人合一”,“天”就是自然,“合一”就是融合、渗透关系。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融合、渗透关系,一种是对抗关系。像高尔基的《海燕》中海燕与乌云之间就是对抗关系,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体现得最明显。这种对抗,在孙犁的小说中是找不到的。在传统的中国文学当中,典型的中国意境当中,大都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渗透关系。孙犁的《荷花淀》,民族色彩、文化色彩浓郁,很好地做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渗透,充分體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荷花淀》首先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来突出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小说对抗战军民热爱的大自然给予了细致的描写和赞美,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小说开头描写自然风光的部分是非常有名的,它没有华丽的词藻,纯粹的白描手法,像铅笔画的素描,但内在的诗情和韵味却很丰富。如: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一片银白的世界,一层透明的薄雾,阵阵荷叶荷花的清香;月亮,女人,身下的苇席,远处银白的荷花淀……清新淡雅的描绘中把整个水乡的自然美和人性美融为一体。“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简洁的几笔勾勒,就把一个温馨、和谐、兴旺的农家小院和盘托出了。静谧的夜晚,皎洁的月光,凉爽的小院,银白的荷花淀,圣洁的女人。在这里没有一点点战争的味道,没有一点点尘世的纷扰。这几段情景相生的自然风光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水生嫂们热爱自己的家园,珍惜和平劳动的生活,渴望幸福美好的爱情的愿望,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这种和谐之美,怎能容许日本侵略者破坏,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理所当然地要保卫家乡的这种和谐之美,这也应该是所有抗日战士战斗的动力之所在。
《荷花淀》还通过对芦苇等意象的刻画来突出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芦苇在古代叫蒹葭,《诗经》中有一首爱情诗叫《蒹葭》,芦苇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很典型的意象,它象征着爱情。小说中,孙犁通过飘落、跳动在女人怀中的洁白的苇眉子,飘落在发际之间的芦花,构建了一幅和谐合融的温馨甜蜜的爱情画面,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华民族的劳动妇女对丈夫的思念、依恋之情,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战火中的爱情之歌,并且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
《荷花淀》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有夫妻之间的和谐,有战友之间的和谐,有姐妹之间的和谐,有父子之间的和谐,有军民之间的和谐。而这每一种和谐构成了和谐的大环境,组成了一首和谐的交响曲,是荷花淀人民美好生活的象征,充满了人性美和人情美。正是这种和谐,使抗日军民能互相帮助,互相支援,互相体贴,情深意长,为了党的事业,他们对敌人恨,对自己和,形成无穷的战斗力,而在战斗中又焕发出抗日军民的极致的人性人情的和谐之美。
《荷花淀》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突出夫妻之间的和谐之美。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他笑得不平常,‘怎么了,你?’”亲切、温柔中带有急切的关心。
“女人鼻子有些酸,但是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没有哭”,这是忍,这是坚强。这里的水生嫂虽然舍不得丈夫离开自己,但她对丈夫的行为是支持的。水生表明自己知道她的“难处”(实际是她对丈夫的依恋),她“鼻子里有些酸”,对丈夫体贴自己的心意感到宽慰。强忍哀伤,哀而不伤。《诗经》中有句话,“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乐而不过度,哀伤的时候也不过度。在这个地方也是一样的,主要是表现觉悟了的中华民族的女性的精神状态。
“水生说:‘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流着眼泪答应了他”,女人忍了大半夜的眼泪终于在这一刻再也忍不住了,夫妻内心有一种默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共同反抗强暴,支持抗战,保卫祖国的尊严。这一对恩爱夫妻在经历了感情的狂风暴雨之后,为了民族的尊严,他们选择了与敌人“拼命”。“拼命”,就是要忠贞,忠贞正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传统美德。 这些对话描写,表现了水生嫂夫妻之间深沉质朴的感情,尽显夫妻之间的和谐无间。在她身上我们看不到小女人的缠绵悱恻,也看不到怨女旷夫的儿女情长。她把对丈夫的亲情融进了抗击敌人保卫家园的民族大义之中,她把个人的命运和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
其次是战友之间的和谐。战友之间配合默契,当女人们把敌人引入荷花淀里,战友们一起从荷叶荷花下面冒出来,冲向敌人,一阵厮杀之后,没有家属的战士自觉离开,队长也让女人的丈夫们和女人话别,拿女人们带来的衣服,给刚离别的夫妻一点话别的时间。
这些描写中体现出的浓浓的亲情、爱情、民族情、家国情,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
三、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之美
内心和谐,是指一个人内心的名、利、权、势、色等各种欲望的平和,對待困难、挫折、荣誉不卑不亢的正确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与他人、社会、自然等的融洽关系。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不怨天,不尤人”的观点,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就是内心和谐的表现。在称赞学生颜回时,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思想高尚,内心和谐,所以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有痛苦,有孤独,有彷徨,有空虚,有寂寞。中国人在对待自己内心的痛苦的时候,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去消解。
《荷花淀》中写妻子送丈夫上前线一段,这一去,不知是死是活,回来的时候,不知是缺只胳臂,还是断条腿,这本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我们看不出他们内心的痛苦,我们看到的是虽有不舍,但很乐观。这种乐观正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人与自我之间和谐之美。
从小说写女人们去找她们的丈夫时的对话来看,大多比较含蓄忸怩。这种含蓄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适中、和谐,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大智慧,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它强调要注意调节,心理平和,不要大喜大悲,体现出的是人与自我内心的和谐之美。
和谐之美,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它的基本思想是教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和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使之处于协调状态,即教人学会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这种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和谐之美。
丁建春,重庆万州国本中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