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总结手足口病的护理。方法:对68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针对性护理,特别是重症患儿,采取相应护理措施达到预期效果。结果:68例患儿均临床治愈出院。结论:掌握手足口病的护理要点,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并控制疫情的扩散。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护理 患儿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肠道病毒71型A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是世界广泛流行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以发热和手、足、臀部、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多数患儿症状较轻微,少部分患儿可并发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因此,一旦有症状发生,应密切观察,以便给予积极的治疗和护理。
临床资料
2009年收治手足口病患儿68例,男35例,女33例,年龄10个月~5岁。治愈68例,无死亡病例。
临床表现:①发热(一般37.5~38.5℃),高热可达39.5℃以上;②拒食、哭闹、口腔溃疡及疼痛流涎;③胃肠道症状:呕吐、腹泻;④手足臀部及其他体表部位有皮疹或疱疹,多在手掌、手指屈则,脚掌、脚趾屈则,肛周、骶尾部皮肤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斑丘疹,疱疹基底有红晕,泡內有混浊液体;⑤实验室检查仅有少数患儿白细胞总数升高,多数患儿分类淋巴细胞数偏高[1]。
诊断及治疗:①根据流行病学,当地流行情况,病前1周有无接触史;②病史,注意发热,有无疱疹。口腔溃疡、拒食、流涎、腹泻等症状;③少数患儿并发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观察神志、瞳孔、呼吸、心率、心律有无异常改变;④主要以抗病毒、抗感染治疗,积极预防并发症,对拒食患儿给予适当静脉补充营养,辅助服用维生素B1、B2和维生素C。
护 理
消毒隔离:①呼吸道隔离:设立手足口病专用门诊,留观室和专用病房,并悬挂醒目标志。室内应通风,保持新鲜空气,病室内有空气消毒机定时消毒,就诊的走廊区域采用无毒紫外线消毒机循环消毒。②消化道隔离:用有效浓度含氯消毒液拖擦地面,餐具和用物充分清洗后煮沸或消毒液浸泡,患儿的呕吐物、排泄物用3%含氯消毒剂浸泡方可倾倒。③接触隔离:手足口病区域配置专门的医护人员,医生诊疗及护士护理患者前后应在流水下严格洗手,病房无蚊无蝇无蟑螂。隔离措施维持至体温正常,皮疹消退,水疱结疤方可解除。
口腔护理:患儿因口腔疱疹疼痛而拒食、流涎、张口困难、哭闹不眠等。一定要注意口腔卫生,口腔护理每日2次,用5% NaHCO3溶液棉签清洗口腔,饭前饭后用温开水漱口,防止感染。用碘甘油涂擦于口腔糜烂部位,可减轻食物对口腔黏膜的刺激,交替使用利巴韦林喷雾剂,2~3次/日,促进糜烂部位的愈合[2]。
皮疹的护理: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擦阿昔洛韦软膏,擦药前应先清洁皮肤,疱疹破溃时可涂0.5%络合碘或抗生素软膏,防止皮肤感染[3]。患儿被褥要清洁,衣着应宽大、舒适、柔软,经常更换,每天用温水(37~38℃)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注意不要用肥皂、沐浴露等刺激皮肤的化学用品[4]。
发热的护理: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37.5~38.5℃的患儿无需特列处理,可诱导患儿多次饮水,散热、温水浴等物理降温,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如体温高于38.5℃,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退热药物。
饮食护理: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蛋汤、菜粥等。患儿因口腔疱疹或溃疡胃口较差,而拒绝进食,对2岁以上有语言能力的患儿应耐心诱导,每次进食前后嘱咐患儿饮用少量温开水,保持口腔清洁,禁食冰冷、辛辣、过咸等刺激性食物。
在护理患儿的同时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由于少部分患儿可并发肺炎、脑炎、心肌炎等,故需观察病情变化,如体温、脉搏、呼吸、心率、心律、精神状态、意识及神经受累情况。发现患儿有发热、头痛、呕吐、面色苍白、脉搏异常、哭闹烦躁或嗜睡等应及时报告医生,做相应的检查以便及早抢救治疗。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
2 谢似平,李映兰.口腔护理方法的研究进展.现代护理,2008,14(1).
3 黄春香,钱慧霞.手足口病防治探讨.临床医学,2007,4(27):74-75.
4 李志云.小儿“手足口”病的家庭护理.吉林中医药,2006,26(4):50.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护理 患儿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肠道病毒71型A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是世界广泛流行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以发热和手、足、臀部、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多数患儿症状较轻微,少部分患儿可并发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因此,一旦有症状发生,应密切观察,以便给予积极的治疗和护理。
临床资料
2009年收治手足口病患儿68例,男35例,女33例,年龄10个月~5岁。治愈68例,无死亡病例。
临床表现:①发热(一般37.5~38.5℃),高热可达39.5℃以上;②拒食、哭闹、口腔溃疡及疼痛流涎;③胃肠道症状:呕吐、腹泻;④手足臀部及其他体表部位有皮疹或疱疹,多在手掌、手指屈则,脚掌、脚趾屈则,肛周、骶尾部皮肤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斑丘疹,疱疹基底有红晕,泡內有混浊液体;⑤实验室检查仅有少数患儿白细胞总数升高,多数患儿分类淋巴细胞数偏高[1]。
诊断及治疗:①根据流行病学,当地流行情况,病前1周有无接触史;②病史,注意发热,有无疱疹。口腔溃疡、拒食、流涎、腹泻等症状;③少数患儿并发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观察神志、瞳孔、呼吸、心率、心律有无异常改变;④主要以抗病毒、抗感染治疗,积极预防并发症,对拒食患儿给予适当静脉补充营养,辅助服用维生素B1、B2和维生素C。
护 理
消毒隔离:①呼吸道隔离:设立手足口病专用门诊,留观室和专用病房,并悬挂醒目标志。室内应通风,保持新鲜空气,病室内有空气消毒机定时消毒,就诊的走廊区域采用无毒紫外线消毒机循环消毒。②消化道隔离:用有效浓度含氯消毒液拖擦地面,餐具和用物充分清洗后煮沸或消毒液浸泡,患儿的呕吐物、排泄物用3%含氯消毒剂浸泡方可倾倒。③接触隔离:手足口病区域配置专门的医护人员,医生诊疗及护士护理患者前后应在流水下严格洗手,病房无蚊无蝇无蟑螂。隔离措施维持至体温正常,皮疹消退,水疱结疤方可解除。
口腔护理:患儿因口腔疱疹疼痛而拒食、流涎、张口困难、哭闹不眠等。一定要注意口腔卫生,口腔护理每日2次,用5% NaHCO3溶液棉签清洗口腔,饭前饭后用温开水漱口,防止感染。用碘甘油涂擦于口腔糜烂部位,可减轻食物对口腔黏膜的刺激,交替使用利巴韦林喷雾剂,2~3次/日,促进糜烂部位的愈合[2]。
皮疹的护理: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擦阿昔洛韦软膏,擦药前应先清洁皮肤,疱疹破溃时可涂0.5%络合碘或抗生素软膏,防止皮肤感染[3]。患儿被褥要清洁,衣着应宽大、舒适、柔软,经常更换,每天用温水(37~38℃)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注意不要用肥皂、沐浴露等刺激皮肤的化学用品[4]。
发热的护理: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37.5~38.5℃的患儿无需特列处理,可诱导患儿多次饮水,散热、温水浴等物理降温,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如体温高于38.5℃,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退热药物。
饮食护理: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蛋汤、菜粥等。患儿因口腔疱疹或溃疡胃口较差,而拒绝进食,对2岁以上有语言能力的患儿应耐心诱导,每次进食前后嘱咐患儿饮用少量温开水,保持口腔清洁,禁食冰冷、辛辣、过咸等刺激性食物。
在护理患儿的同时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由于少部分患儿可并发肺炎、脑炎、心肌炎等,故需观察病情变化,如体温、脉搏、呼吸、心率、心律、精神状态、意识及神经受累情况。发现患儿有发热、头痛、呕吐、面色苍白、脉搏异常、哭闹烦躁或嗜睡等应及时报告医生,做相应的检查以便及早抢救治疗。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
2 谢似平,李映兰.口腔护理方法的研究进展.现代护理,2008,14(1).
3 黄春香,钱慧霞.手足口病防治探讨.临床医学,2007,4(27):74-75.
4 李志云.小儿“手足口”病的家庭护理.吉林中医药,2006,26(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