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操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各单位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毕业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应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进行改革,才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任务驱动
近十几年,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一直在不断地完善,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开展好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整体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计算机理论基础,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整体的认知,并了解基本常识;另一部分是计算机软件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基础课在全国各大中专院校,已成为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国家也增设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以致一些城市出生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学会了计算机基础的知识,进入高職院校以后,即使学得知识更深入,但这部分学生会产生不耐烦的情绪,觉得这些知识已经掌握,没必要再学。因为高职是全省招生,这部分学生来自经济落后一点的地区,还有一部分学生只学习了很少一点计算机基础的知识,对于这类学生必须从基础教起。所以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内容改革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明确了大学生毕业时应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内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内容除了包含白皮书的内容外,还应有高职教育的特色,体现高职教育的内涵。教学内容与专业内容相结合,着重体现计算机在某一行业的应用,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比如,物流管理专业要偏重数据统计方面电子表格应用的举例,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因为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能直接胜任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三、教学模式改革
1.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教学
高职院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城市,入学时计算机的基础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进行分层教学。在刚入学时,用测试的方法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避免教师在同一个班教学中难于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局面;针对不同专业,适当开设相关计算机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
2.计算机实践教学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引导学生对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通过任务的完成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系统的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以实践为主、教学为辅,组织学生上机操作实践是该课程教师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工作。任务驱动教学本质上是通过“任务”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这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系统。任务是学习的桥梁,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是教师也不是任务,而是学习者本身,更进一步说就是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因此,任务并不是静止和孤立的,其指向应是学习者成就动机的形成,即任务是一个由外向内的演化过程,以成就动机的产生为宗旨。任务驱动法教学的重点是设计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任务”,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探索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此,在“任务”设计中,教师应当结合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要求,设计出具有专业“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根据学生的特性,设计能够促进个性发展的任务。
进行“任务”设计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计算机知识、专业特点、兴趣等,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强调学生用适合于自己的方式与速度进行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发展自己控制学习过程的能力,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以满足学习的需要,最终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实践效果的好坏也是体现教学效果的标尺。在任务实施阶段,教师只是指导者,要主动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容易出错的共性问题,及时给予他们指导。在实践教学中,要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通过任务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
四、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方式应该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和期末综合考核两个方面。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所以计算机考试应采用无纸化考试,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能够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有效地杜绝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也会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加强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试行“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水平测试”,引导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如果不重视,则成为制约改革的主要因素。应当制定相应的措施,如设任职门槛、定期培训、制定考核激励机制等,提高师资水平。
我国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各个领域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应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进行改革,达到使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目的。时代的发展要求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课程教学经验,掌握课程以外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并定时到一线企事业单位了解企业要求,从而积累更多的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田枫.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J].商业经济,2009,(11):26-27.
[2]王炎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1):126.
[3]范黎丽.关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24):154.
[4]段需勤,余毅.浅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09,(16):299.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任务驱动
近十几年,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一直在不断地完善,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开展好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整体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计算机理论基础,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整体的认知,并了解基本常识;另一部分是计算机软件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基础课在全国各大中专院校,已成为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国家也增设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以致一些城市出生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学会了计算机基础的知识,进入高職院校以后,即使学得知识更深入,但这部分学生会产生不耐烦的情绪,觉得这些知识已经掌握,没必要再学。因为高职是全省招生,这部分学生来自经济落后一点的地区,还有一部分学生只学习了很少一点计算机基础的知识,对于这类学生必须从基础教起。所以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内容改革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明确了大学生毕业时应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内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内容除了包含白皮书的内容外,还应有高职教育的特色,体现高职教育的内涵。教学内容与专业内容相结合,着重体现计算机在某一行业的应用,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比如,物流管理专业要偏重数据统计方面电子表格应用的举例,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因为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能直接胜任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三、教学模式改革
1.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教学
高职院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城市,入学时计算机的基础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进行分层教学。在刚入学时,用测试的方法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避免教师在同一个班教学中难于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局面;针对不同专业,适当开设相关计算机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
2.计算机实践教学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引导学生对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通过任务的完成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系统的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以实践为主、教学为辅,组织学生上机操作实践是该课程教师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工作。任务驱动教学本质上是通过“任务”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这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系统。任务是学习的桥梁,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是教师也不是任务,而是学习者本身,更进一步说就是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因此,任务并不是静止和孤立的,其指向应是学习者成就动机的形成,即任务是一个由外向内的演化过程,以成就动机的产生为宗旨。任务驱动法教学的重点是设计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任务”,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探索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此,在“任务”设计中,教师应当结合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要求,设计出具有专业“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根据学生的特性,设计能够促进个性发展的任务。
进行“任务”设计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计算机知识、专业特点、兴趣等,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强调学生用适合于自己的方式与速度进行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发展自己控制学习过程的能力,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以满足学习的需要,最终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实践效果的好坏也是体现教学效果的标尺。在任务实施阶段,教师只是指导者,要主动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容易出错的共性问题,及时给予他们指导。在实践教学中,要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通过任务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
四、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方式应该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和期末综合考核两个方面。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所以计算机考试应采用无纸化考试,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能够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有效地杜绝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也会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加强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试行“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水平测试”,引导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如果不重视,则成为制约改革的主要因素。应当制定相应的措施,如设任职门槛、定期培训、制定考核激励机制等,提高师资水平。
我国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各个领域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应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进行改革,达到使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目的。时代的发展要求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课程教学经验,掌握课程以外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并定时到一线企事业单位了解企业要求,从而积累更多的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田枫.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J].商业经济,2009,(11):26-27.
[2]王炎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1):126.
[3]范黎丽.关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24):154.
[4]段需勤,余毅.浅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09,(16):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