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9-000-02
摘 要 本研究通过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探究大学生网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和归因方式对运动逆境应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网球运动员逆境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差异,男性解决问题应对显著高于女性,而回避应对显著低于女性;高自我效能感运动员较低自我效能感运动员解决问题应对显著偏高,而超越应对显著偏低。2.归因方式能显著影响大学生网球运动员的逆境应对。内部归因运动员解决问题和处理情绪应对显著高于外部归因运动员;运气归因运动员超越应对显著高于努力归因和情境归因。
关键词 网球 运动员 自我效能 归因 逆境应对
在开放式运动项目的竞技中,竞赛过程的发展往往不会按照既定的路线进行,运动员自身也并非机械性地发挥自己的技战术水平。运动员都希望能在赛场上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以最佳的躯体唤醒和认知唤醒进行比赛,然而不断变化的比赛进程与无法稳定控制的技战术水平发挥使运动员不得不随机应变。因此,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应对能力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了其竞赛表现。姒刚彦(2006)提出应对能力可通过“对逆境的准备”、“对逆境的承受力”以及“对逆境的应对力”三个维度进行评价[1]。在已形成的某项能力之前必然存在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本研究从逆境应对能力前出发,挖掘逆境应对形成的影响因素,探索自下而上的途径以促进运动员积极的应对。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网球专业82名大学生运动员作为调查对象,且所有被试皆参加过校级及以上网球赛事。
(二)问卷测量
1.一般自我效能感。采用张建新和Schwarzer等人1995年完成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中译本作为本研究的施测问卷。此次调查问卷的科隆巴赫系数为0.74,具备良好的信效度。
2.归因方式。采用Lefcourt等编制的《多维-多向归因量表(MMCS)》中学业成就归因分量表作为本研究的施测工具。该量表分为能力、努力、情境、运气四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合大学生使用。
(三)数据分析
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采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方法,P<0.05被视为在统计学意义上有显著性差异。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性别、自我效能感水平对大学生网球运动员逆境应对的影响
表1显示:大学生网球运动员的解决问题和回避应对在不同性别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男生使用解决问题应对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使用回避应对显著高于男生;不同水平自我效能感运动员在解决问题和超越应对上呈显著性差异,高水平自我效能感大学生网球运动员使用解决问题显著多于低水平者,超越应对的使用则显著低于低水平者;性别和自我效能感在运动员超越应对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二)归因模式对大学生网球运动员逆境应对的方差分析
如表2所示:归因方式对大学生网球运动员的逆境应对有显著性影响,表现在解决问题、处理情绪和超越应对方面。事后比较发现(表3):在使用解决问题上,能力归因者显著多于情境归因者,而努力归因者显著多于情境归因与运气归因者;在使用处理情绪上,能力归因者显著多于运气归因者,而努力归因者显著多于情境归因于运气归因者;在超越应对的使用上,努力归因和情境归因者都显著低于运气归因者。
三、讨论
性别与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网球运动员逆境应对的影响
逆境应对作为一种认知行为,具有显著的性格倾向性,而不同性别个体的性格往往存在较大差异。男性性格较之女性普遍更加外向,遇事更加果断勇敢;女性则更加内敛,遇事较为畏怯,渴望获取他人帮助。因此在运动竞赛中面临逆境时,男性会更多的去尝试解决问题,而女性则较多的以自己为弱者进行自我超脱。自我效能感对逆境应对影响的结果与之前的一些研究结论相一致:即一般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在面对困难时会信心十足,其注意力一般集中在问题本身,而不会回避问题,更倾向于解决问题、求助的应对方式[3]。
四、结论
(一)大学生网球运动员逆境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差异,男性解决问题应对显著高于女性,而回避应对显著低于女性;高自我效能感运动员较低自我效能感运动员解决问题应对显著偏高,而超越应对显著偏低。
(二)归因方式能显著影响大学生网球运动员的逆境应对。内部归因运动员解决问题和处理情绪应对显著高于外部归因运动员;运气归因运动员超越应对显著高于努力归因和情境归因。
参考文献:
[1] 姒刚彦等.追求“最佳”还是强调“应对”——对理想表现的重新定义及心理训练范式变革[J].体育科学.2006.26(10):43-48.
[2] 田茜,范秀珍.护理大专生应对逆境的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5):502-504.
[3] 赵倩.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归因风格对大专生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 房嘉怡.动机、归因、自我效能与运动学习效果的相关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2):1691-1692.
[5] 刘丽云,徐慧明.蹦床运动员归因与运动成绩关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6):76-78.
摘 要 本研究通过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探究大学生网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和归因方式对运动逆境应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网球运动员逆境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差异,男性解决问题应对显著高于女性,而回避应对显著低于女性;高自我效能感运动员较低自我效能感运动员解决问题应对显著偏高,而超越应对显著偏低。2.归因方式能显著影响大学生网球运动员的逆境应对。内部归因运动员解决问题和处理情绪应对显著高于外部归因运动员;运气归因运动员超越应对显著高于努力归因和情境归因。
关键词 网球 运动员 自我效能 归因 逆境应对
在开放式运动项目的竞技中,竞赛过程的发展往往不会按照既定的路线进行,运动员自身也并非机械性地发挥自己的技战术水平。运动员都希望能在赛场上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以最佳的躯体唤醒和认知唤醒进行比赛,然而不断变化的比赛进程与无法稳定控制的技战术水平发挥使运动员不得不随机应变。因此,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应对能力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了其竞赛表现。姒刚彦(2006)提出应对能力可通过“对逆境的准备”、“对逆境的承受力”以及“对逆境的应对力”三个维度进行评价[1]。在已形成的某项能力之前必然存在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本研究从逆境应对能力前出发,挖掘逆境应对形成的影响因素,探索自下而上的途径以促进运动员积极的应对。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网球专业82名大学生运动员作为调查对象,且所有被试皆参加过校级及以上网球赛事。
(二)问卷测量
1.一般自我效能感。采用张建新和Schwarzer等人1995年完成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中译本作为本研究的施测问卷。此次调查问卷的科隆巴赫系数为0.74,具备良好的信效度。
2.归因方式。采用Lefcourt等编制的《多维-多向归因量表(MMCS)》中学业成就归因分量表作为本研究的施测工具。该量表分为能力、努力、情境、运气四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合大学生使用。
(三)数据分析
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采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方法,P<0.05被视为在统计学意义上有显著性差异。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性别、自我效能感水平对大学生网球运动员逆境应对的影响
表1显示:大学生网球运动员的解决问题和回避应对在不同性别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男生使用解决问题应对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使用回避应对显著高于男生;不同水平自我效能感运动员在解决问题和超越应对上呈显著性差异,高水平自我效能感大学生网球运动员使用解决问题显著多于低水平者,超越应对的使用则显著低于低水平者;性别和自我效能感在运动员超越应对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二)归因模式对大学生网球运动员逆境应对的方差分析
如表2所示:归因方式对大学生网球运动员的逆境应对有显著性影响,表现在解决问题、处理情绪和超越应对方面。事后比较发现(表3):在使用解决问题上,能力归因者显著多于情境归因者,而努力归因者显著多于情境归因与运气归因者;在使用处理情绪上,能力归因者显著多于运气归因者,而努力归因者显著多于情境归因于运气归因者;在超越应对的使用上,努力归因和情境归因者都显著低于运气归因者。
三、讨论
性别与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网球运动员逆境应对的影响
逆境应对作为一种认知行为,具有显著的性格倾向性,而不同性别个体的性格往往存在较大差异。男性性格较之女性普遍更加外向,遇事更加果断勇敢;女性则更加内敛,遇事较为畏怯,渴望获取他人帮助。因此在运动竞赛中面临逆境时,男性会更多的去尝试解决问题,而女性则较多的以自己为弱者进行自我超脱。自我效能感对逆境应对影响的结果与之前的一些研究结论相一致:即一般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在面对困难时会信心十足,其注意力一般集中在问题本身,而不会回避问题,更倾向于解决问题、求助的应对方式[3]。
四、结论
(一)大学生网球运动员逆境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差异,男性解决问题应对显著高于女性,而回避应对显著低于女性;高自我效能感运动员较低自我效能感运动员解决问题应对显著偏高,而超越应对显著偏低。
(二)归因方式能显著影响大学生网球运动员的逆境应对。内部归因运动员解决问题和处理情绪应对显著高于外部归因运动员;运气归因运动员超越应对显著高于努力归因和情境归因。
参考文献:
[1] 姒刚彦等.追求“最佳”还是强调“应对”——对理想表现的重新定义及心理训练范式变革[J].体育科学.2006.26(10):43-48.
[2] 田茜,范秀珍.护理大专生应对逆境的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5):502-504.
[3] 赵倩.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归因风格对大专生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 房嘉怡.动机、归因、自我效能与运动学习效果的相关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2):1691-1692.
[5] 刘丽云,徐慧明.蹦床运动员归因与运动成绩关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6):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