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对差异教学的概念、原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差异教学策略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个体差异 差异教学 策略
学生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努力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各年龄阶段中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个体差异与差异教学的概念
1.个体差异的含义。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近年来,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仍然是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学习风格、内部动机、认知方式等个体差异变量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2.差异教学的含义。差异教学,指的是施教过程中承认学生的兴趣、爱好、意志、特长等在不同成长环境中形成的不同差异,并从这种差异出发,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促使每个学生在他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在天赋范围内充分发展。
在教育学、教学论中,对个体差异进行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学活动应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活动。在以班级授课为组织形式的教学中,同一班级中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个体差异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差异教学策略的实施
1.合理定位。分组是受到教师们认可的学生互助学习的好方法,但由于本校高一年级学生初始水平都很低,学期初始,学生的差异并不能很快反映出来,这时划定小组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如何固定位置呢?我们就把任务交给了班长,请班长根据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定位——男生和女生间隔坐,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相帮助。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使得同学间可以最大限度地互助,提高学习效果。
2.聘用“学生辅导员”。由于学生人数太多,且又普遍基础差,如果教师进行单独辅导,工作量太大,无法顾及大部分同学,我们就鼓励开课之前曾经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学上课时作为教师的辅导员,在练习时对同学们进行辅导。这样,既可减轻教师的负担,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有的学生担心帮助别人会影响自己的上机操作,我们就以各种方法来做他们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与教师交流平时遇到的技术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其实,即使他们愿意,在实际操作中他们还是有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帮助解决,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把辅导员叫上,让他们看教师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既让他们学到操作要领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又让他们感受到帮助别人也可能会为自己带来操作水平的提高。
3.关注个别学生。并不是有了“学生辅导员”教师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对于在教学中遇到问题较多的学生,教师要给以特别关注,因为这些学生由于性格、学习方法等问题造成了学习能力差,而这些学生往往又自卑心理重。如果仅仅是采取伙伴帮助的方法,他们会觉得有伤自尊心,而不愿向同学求助。对这样的同学教师要多关心,多帮助,使他们减少自卑心理,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4.运用有效教学方法
(1)运用讲练结合法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基础知识部分,由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欠缺,这时主要以讲授法、演示法来向学生介绍关于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安全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所起的作用及重要性,引起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充分运用教材,强调课堂记录。信息技术教材中,对于操作步骤的讲解很详细,对于教师讲过不容易记住的地方,如果学生全部通过再次询问老师的方法来解决,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再强调让学生看书,并在合适的位置将教师讲解的重点进行记录,虽然信息技术是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但课堂记录同样重要,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操作要点,以理论指导实践,提高操作的能力。
(3)精讲多练。信息技术课上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较少,往往是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下次上课就忘了。所以,教师一定要少讲、精讲,把大部分时间放给学生自主实践,信息技术学科中表现出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主要原因还是实践少,只要给以足够的时间,学生的操作应该是没问题的。
三、结论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采取差异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变学生的信息意识及态度、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个体差异 差异教学 策略
学生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努力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各年龄阶段中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个体差异与差异教学的概念
1.个体差异的含义。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近年来,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仍然是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学习风格、内部动机、认知方式等个体差异变量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2.差异教学的含义。差异教学,指的是施教过程中承认学生的兴趣、爱好、意志、特长等在不同成长环境中形成的不同差异,并从这种差异出发,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促使每个学生在他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在天赋范围内充分发展。
在教育学、教学论中,对个体差异进行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学活动应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活动。在以班级授课为组织形式的教学中,同一班级中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个体差异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差异教学策略的实施
1.合理定位。分组是受到教师们认可的学生互助学习的好方法,但由于本校高一年级学生初始水平都很低,学期初始,学生的差异并不能很快反映出来,这时划定小组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如何固定位置呢?我们就把任务交给了班长,请班长根据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定位——男生和女生间隔坐,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相帮助。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使得同学间可以最大限度地互助,提高学习效果。
2.聘用“学生辅导员”。由于学生人数太多,且又普遍基础差,如果教师进行单独辅导,工作量太大,无法顾及大部分同学,我们就鼓励开课之前曾经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学上课时作为教师的辅导员,在练习时对同学们进行辅导。这样,既可减轻教师的负担,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有的学生担心帮助别人会影响自己的上机操作,我们就以各种方法来做他们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与教师交流平时遇到的技术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其实,即使他们愿意,在实际操作中他们还是有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帮助解决,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把辅导员叫上,让他们看教师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既让他们学到操作要领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又让他们感受到帮助别人也可能会为自己带来操作水平的提高。
3.关注个别学生。并不是有了“学生辅导员”教师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对于在教学中遇到问题较多的学生,教师要给以特别关注,因为这些学生由于性格、学习方法等问题造成了学习能力差,而这些学生往往又自卑心理重。如果仅仅是采取伙伴帮助的方法,他们会觉得有伤自尊心,而不愿向同学求助。对这样的同学教师要多关心,多帮助,使他们减少自卑心理,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4.运用有效教学方法
(1)运用讲练结合法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基础知识部分,由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欠缺,这时主要以讲授法、演示法来向学生介绍关于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安全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所起的作用及重要性,引起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充分运用教材,强调课堂记录。信息技术教材中,对于操作步骤的讲解很详细,对于教师讲过不容易记住的地方,如果学生全部通过再次询问老师的方法来解决,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再强调让学生看书,并在合适的位置将教师讲解的重点进行记录,虽然信息技术是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但课堂记录同样重要,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操作要点,以理论指导实践,提高操作的能力。
(3)精讲多练。信息技术课上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较少,往往是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下次上课就忘了。所以,教师一定要少讲、精讲,把大部分时间放给学生自主实践,信息技术学科中表现出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主要原因还是实践少,只要给以足够的时间,学生的操作应该是没问题的。
三、结论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采取差异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变学生的信息意识及态度、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