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资源管理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渴求水资源》报告发布仪式召开
“有前瞻性的公司和政府机构,必须要评估一下,倘若无法解决水跟能源的问题,我们将会面临多大的风险。为了减少和避免这样的风险,我们要做的是:跟其他的合作伙伴合作,整合资源、节约,并进行长期的业务规划,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保证资源的可持续供应,从而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012年4月27日,在由陶氏化学公司旗下的陶氏水处理及过程解决方案业务部携手《WTO经济导刊》在北京举办的首届“水资源管理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渴求水资源》报告发布仪式上,陶氏高新材料事业部亚太区总监Diego Donoso郑重表达了陶氏对水资源管理这一可持续发展重要议题的重视和畅想,得到了来自水处理产业链中的相关企业、政府机构、研究专家以及众媒体等与会代表的共鸣。
与会者分析认为,尽管中国水资源由于气候、地理条件等原因形成了比较复杂的发展现状,但是整体上由于政府在政策和市场机制上的调整,中国的水资源保护与有效利用的状况整体向好,且水处理产业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发展潜力很大,企业、政府、协会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合作,共同探讨一些推动相关行业、领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共同破解中国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水资源紧张、用水安全、水污染等问题。
《中国渴求水资源》报告:中国水资源问题复杂、各种挑战日益严峻
会议同期发布的《中国渴求水资源》报告显示,中国大约3亿人用水不安全。据世界银行称,中国水污染每年直接导致6.6万人死于癌症和痢疾。
虽然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的6%,但是由于庞大的人口,人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在中国的661个城市中,50%的城市存在水资源匮乏问题。另外,由于中国季风气候和各个地区所处的气候带等自然原因,中国的水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分布不均匀,华北和东北虽然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0%,但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5%左右,华北的淡水资源仅为华南的25%。
到2030年,中国的需水量预计达到8180亿立方米。目前,供水量仅有6180亿立方米。严重的工农业污染和居民污水污染让供需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全国可用的地表水资源中,有21%甚至不能直接用于农业灌溉。
在水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在1990年到2004年间非灌溉渠的农业用水的年利用率仅提高1%左右。中国工业的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仅为25%。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平均达到了85%。
报告还显示,中国的“十一五”规划和经济危机刺激方案促进了中国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而目前看来,“十一五”规划之后仍有167城市没有配套污水处理厂,现有污水处理厂仅有72%投入了运行。对大部分城市来说,水污染一直都是政府的一块心病。
但未来还有更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称,“十二五”规划期间,高速的城市化将给中国的水资源安全带来威胁。
出路:多管齐下共同寻求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对于如何应对未来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挑战,在专家的研讨环节,众人均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观点。
政府:特别要注重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投入
中国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称,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央及地方也陆续出台了许多激励性、约束性两方面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缓解水资源的污染性和紧缺性,以继续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民生、防范风险、推行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对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家项目官员蒋南青带来的环境规划署的建议是,除了对环保产业的扶持以及基础设施的投入之外,还应该将水资源融合入生态系统,加强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投入,如对洪水的控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保证生物多样性,因为只有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得到保障,才能够提供更好的水的质量和水的资源。
企业:将生态工具整合进商业决策链
随着政策的逐步推进,水资源要素将在我国经济布局、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中逐渐成为重要的约束性、控制性、先导性指标。而对更多的企业而言,如何将这种约束性的指标转变为生产流程中的必需品,融入企业的发展决策,才是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对此,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企业合作顾问朱乐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这个NGO组织所做的是通过经济手段促进环境保护,使生态资源价值化。他在发言中介绍了2011年大自然保护协会与陶氏达成的合作案例。
主要原理是将运用科学的模型、地图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分析应用到陶氏的商业决策中。目前正在做的是,首先双方共同识别陶氏厂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及其价值,如它给陶氏工厂的运行带来了什么样的保证,提供了哪些资源,价值是多少。“换言之,陶氏把其工厂的运营扩大化了,也就是说,并不仅限于工厂的红线和围墙之内,而是把周边的环境包括在工厂运行考虑之内。以水资源为例,不再简单地将污水排出去,缴纳污水建设费,而是尽量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给予水的净化功能,这种运行措施已经被陶氏考虑到工厂整体运行当中”。
环保产业:推动整个产业链合作创新把握转型期的机遇
夏光在讲话中提到,包括水处理业务在内的环保产业在接下来的五年产值将会翻一倍多,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环保产业市场。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进一步分析认为,自2000年以来,水处理业务逐步由政府投资运营转为企业投资运营,其运作方式也由企业承接式转为企业主导,这个趋势为水处理业务提供了更多创新技术应用的空间和市场前景;由于监管标准越来越高,需要治理污水的企业的采购也更加合理,这样的态势也推动着水处理行业产业化程度的提升。这种市场服务体系面临的深度、广度和责任体系的变化,将催生行业服务模式的转型。
“我们需要一个整体化的解决方案。”Diego Donoso表示,除了需要政府的有力监管外,作为私有部门、私有公司,包括陶氏化学,也应该创新技术,和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合作,在整个价值链贡献一个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会上,身为分离与净化领域可持续发展技术的领导者和全球技术最先进且规模最大的反渗透膜生产商的陶氏化学、再生水生产商北京京城中水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市政供水服务商港华集团旗下华衍水务,作为水处理产业链上的三个不同角色对各自领域的业务发展模式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海水淡化、节能技术、降低净化成本技术等一系列满足中国用水需求的水处理及过程解决方案。
“有前瞻性的公司和政府机构,必须要评估一下,倘若无法解决水跟能源的问题,我们将会面临多大的风险。为了减少和避免这样的风险,我们要做的是:跟其他的合作伙伴合作,整合资源、节约,并进行长期的业务规划,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保证资源的可持续供应,从而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012年4月27日,在由陶氏化学公司旗下的陶氏水处理及过程解决方案业务部携手《WTO经济导刊》在北京举办的首届“水资源管理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渴求水资源》报告发布仪式上,陶氏高新材料事业部亚太区总监Diego Donoso郑重表达了陶氏对水资源管理这一可持续发展重要议题的重视和畅想,得到了来自水处理产业链中的相关企业、政府机构、研究专家以及众媒体等与会代表的共鸣。
与会者分析认为,尽管中国水资源由于气候、地理条件等原因形成了比较复杂的发展现状,但是整体上由于政府在政策和市场机制上的调整,中国的水资源保护与有效利用的状况整体向好,且水处理产业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发展潜力很大,企业、政府、协会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合作,共同探讨一些推动相关行业、领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共同破解中国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水资源紧张、用水安全、水污染等问题。
《中国渴求水资源》报告:中国水资源问题复杂、各种挑战日益严峻
会议同期发布的《中国渴求水资源》报告显示,中国大约3亿人用水不安全。据世界银行称,中国水污染每年直接导致6.6万人死于癌症和痢疾。
虽然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的6%,但是由于庞大的人口,人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在中国的661个城市中,50%的城市存在水资源匮乏问题。另外,由于中国季风气候和各个地区所处的气候带等自然原因,中国的水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分布不均匀,华北和东北虽然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0%,但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5%左右,华北的淡水资源仅为华南的25%。
到2030年,中国的需水量预计达到8180亿立方米。目前,供水量仅有6180亿立方米。严重的工农业污染和居民污水污染让供需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全国可用的地表水资源中,有21%甚至不能直接用于农业灌溉。
在水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在1990年到2004年间非灌溉渠的农业用水的年利用率仅提高1%左右。中国工业的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仅为25%。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平均达到了85%。
报告还显示,中国的“十一五”规划和经济危机刺激方案促进了中国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而目前看来,“十一五”规划之后仍有167城市没有配套污水处理厂,现有污水处理厂仅有72%投入了运行。对大部分城市来说,水污染一直都是政府的一块心病。
但未来还有更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称,“十二五”规划期间,高速的城市化将给中国的水资源安全带来威胁。
出路:多管齐下共同寻求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对于如何应对未来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挑战,在专家的研讨环节,众人均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观点。
政府:特别要注重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投入
中国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称,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央及地方也陆续出台了许多激励性、约束性两方面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缓解水资源的污染性和紧缺性,以继续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民生、防范风险、推行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对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家项目官员蒋南青带来的环境规划署的建议是,除了对环保产业的扶持以及基础设施的投入之外,还应该将水资源融合入生态系统,加强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投入,如对洪水的控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保证生物多样性,因为只有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得到保障,才能够提供更好的水的质量和水的资源。
企业:将生态工具整合进商业决策链
随着政策的逐步推进,水资源要素将在我国经济布局、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中逐渐成为重要的约束性、控制性、先导性指标。而对更多的企业而言,如何将这种约束性的指标转变为生产流程中的必需品,融入企业的发展决策,才是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对此,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企业合作顾问朱乐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这个NGO组织所做的是通过经济手段促进环境保护,使生态资源价值化。他在发言中介绍了2011年大自然保护协会与陶氏达成的合作案例。
主要原理是将运用科学的模型、地图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分析应用到陶氏的商业决策中。目前正在做的是,首先双方共同识别陶氏厂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及其价值,如它给陶氏工厂的运行带来了什么样的保证,提供了哪些资源,价值是多少。“换言之,陶氏把其工厂的运营扩大化了,也就是说,并不仅限于工厂的红线和围墙之内,而是把周边的环境包括在工厂运行考虑之内。以水资源为例,不再简单地将污水排出去,缴纳污水建设费,而是尽量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给予水的净化功能,这种运行措施已经被陶氏考虑到工厂整体运行当中”。
环保产业:推动整个产业链合作创新把握转型期的机遇
夏光在讲话中提到,包括水处理业务在内的环保产业在接下来的五年产值将会翻一倍多,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环保产业市场。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进一步分析认为,自2000年以来,水处理业务逐步由政府投资运营转为企业投资运营,其运作方式也由企业承接式转为企业主导,这个趋势为水处理业务提供了更多创新技术应用的空间和市场前景;由于监管标准越来越高,需要治理污水的企业的采购也更加合理,这样的态势也推动着水处理行业产业化程度的提升。这种市场服务体系面临的深度、广度和责任体系的变化,将催生行业服务模式的转型。
“我们需要一个整体化的解决方案。”Diego Donoso表示,除了需要政府的有力监管外,作为私有部门、私有公司,包括陶氏化学,也应该创新技术,和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合作,在整个价值链贡献一个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会上,身为分离与净化领域可持续发展技术的领导者和全球技术最先进且规模最大的反渗透膜生产商的陶氏化学、再生水生产商北京京城中水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市政供水服务商港华集团旗下华衍水务,作为水处理产业链上的三个不同角色对各自领域的业务发展模式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海水淡化、节能技术、降低净化成本技术等一系列满足中国用水需求的水处理及过程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