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方法论体系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和深刻的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概论”课教学中,教师把矛盾分析法恰当合理地运用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教学的过程等方面,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和说服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教学主体地位;两点论和重点论;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杨建华(1971-),湖南石门人,湖南文理学院教务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和高教管理。(湖南 常德 415000)
唯物辩证法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毛泽东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1]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辨证法中的实质和核心地位决定的。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为“概论”)教学中,恰当运用矛盾分析法,能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使教学效果上一个台阶。
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和深刻的内容。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统一与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下面结合“概论”课教学谈谈矛盾分析法的具体运用。
一、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要注意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
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组成人员,在传统意义的教学上,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强调自己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一味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学生“填鸭式”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却忽视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反思。课堂上教师普遍口干舌燥,学生大多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从现代教育学观点来看是割裂了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从哲学观点来看是把教学中教的主体“教师”与学的主体“学生”对立起来。其实,教与学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心理感受,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如让他们回答提问,吐露迷惑,提出见解,甚至发泄情绪,增强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对某方面知识的独到见解,会从内心深处重视学生的观点和意见,会自觉不自觉地重新审视教材和学生,钻研相关资料,这时教师的教的主体地位演变为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学内容不断提出质疑和见解,学的过程不但是自己知识提高的过程,更是教学主体教师反馈提高的过程。教学主导作用与教学主体作用融为一体,就能促进教学的“教学相长”。“教学相长”四个字形象地说明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教学中矛盾双方的地位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说明了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注意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哲学方法。
二、在教学的内容上要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哲学上两点论是指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重点论是指看问题时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看待复杂事物的矛盾时既要看到事物的主要矛盾,又要看到事物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概论”课教学中,既要全面学习教材十五章中每一章的概念、原理、方法,更要重点掌握全书体现的重要观点、理论和方法。在看待某一具体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时,既要看到其中包含的主要矛盾,又要看到事物包含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在讲某一知识点时,既要看到问题的这一面,又要看到问题的那一面,但要把握事物包含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如在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中讲“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既要讲到“一化三改”等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的成功经验,又要讲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运动带来的挫折和教训,从而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思想意识。在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时要重点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入手,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目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而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点论”思想。教师在讲述“概论课”时注重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之中全面看问题的意识和抓重点、抓关键的意识。“概论”课内容很多,教学课时有限,教师既要全面地灌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又要重点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精髓,教师在授课时只有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才能讲授好这门课。
三、在教学方法、手段上要注意批判与继承相结合
批判与继承是辩证统一的结合体,二者缺一不可。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潮流。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它能增强“概论课”的教学效果。但是现在高校采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把传统的教学手段如黑板授课统统抛弃了,有些教师上课只是坐在讲台前埋头放课件,充当“电影放映员”,黑板上不写一个字,更谈不上与学生交流,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实传统的教学手段如黑板授课也有清晰、规范、重点和难点易突出,教师与学生更易互动,学生对教学内容印象更深刻等特点。教师在授课时应根据授课的内容合理运用这两种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如讲第一章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时,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运用黑板板书讲授,学生更能清楚理解其内容,在讲后四节时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比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区别和联系,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比较,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识,如果运用黑板讲授,教学效果可能就没有这么明显了。在“概论”课教学中,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很重要,也很必要。在教学的方法上,亦是如此。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时有它独特的优势,如讲解法、讲读法等在“概论”课教学中会普遍采用,但授课时只采用这样的方法,课堂气氛就会很沉闷、呆滞。要想讲好“概论”课,应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授课时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现代教学方法,如:发散思维法、讨论法、比较归纳法、模拟实践法等,能大大增强师生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把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存,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概论”课是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社会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教师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的矛盾,这是很正常的,作为教师,应该在承认矛盾的基础上去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千万不能回避矛盾,掩盖矛盾。例如,笔者在讲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学生毫不客气指出了我国社会目前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就顺着学生提出的一些现象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背景和根源及解决的措施,很自然地理清了学生心中的困惑,又紧扣了上课的内容,思想政治课的效果就出来了。“概论”课中很多内容在中学教材内出现过,学生内心深处不愿意再学。在这里,我们就要把“概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的学习的重点区别开来。中学教材主要强调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涉及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而大学“概论”课侧重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以及这些成果怎样解决了实践发展提出的问题,对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以达到增强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在这样的学习角度和学习目的下,学生学习时不再把“概论”课看成是中学教材内容的重复,学习起来就有了兴趣和动力。
“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课中一门学时最多,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教师授课时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上应注重多运用矛盾分析法,从而不断提高“概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增强它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使它成为对学生有吸引力的课程。[2]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4.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师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8.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教学主体地位;两点论和重点论;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杨建华(1971-),湖南石门人,湖南文理学院教务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和高教管理。(湖南 常德 415000)
唯物辩证法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毛泽东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1]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辨证法中的实质和核心地位决定的。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为“概论”)教学中,恰当运用矛盾分析法,能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使教学效果上一个台阶。
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和深刻的内容。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统一与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下面结合“概论”课教学谈谈矛盾分析法的具体运用。
一、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要注意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
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组成人员,在传统意义的教学上,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强调自己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一味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学生“填鸭式”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却忽视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反思。课堂上教师普遍口干舌燥,学生大多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从现代教育学观点来看是割裂了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从哲学观点来看是把教学中教的主体“教师”与学的主体“学生”对立起来。其实,教与学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心理感受,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如让他们回答提问,吐露迷惑,提出见解,甚至发泄情绪,增强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对某方面知识的独到见解,会从内心深处重视学生的观点和意见,会自觉不自觉地重新审视教材和学生,钻研相关资料,这时教师的教的主体地位演变为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学内容不断提出质疑和见解,学的过程不但是自己知识提高的过程,更是教学主体教师反馈提高的过程。教学主导作用与教学主体作用融为一体,就能促进教学的“教学相长”。“教学相长”四个字形象地说明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教学中矛盾双方的地位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说明了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注意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哲学方法。
二、在教学的内容上要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哲学上两点论是指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重点论是指看问题时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看待复杂事物的矛盾时既要看到事物的主要矛盾,又要看到事物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概论”课教学中,既要全面学习教材十五章中每一章的概念、原理、方法,更要重点掌握全书体现的重要观点、理论和方法。在看待某一具体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时,既要看到其中包含的主要矛盾,又要看到事物包含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在讲某一知识点时,既要看到问题的这一面,又要看到问题的那一面,但要把握事物包含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如在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中讲“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既要讲到“一化三改”等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的成功经验,又要讲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运动带来的挫折和教训,从而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思想意识。在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时要重点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入手,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目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而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点论”思想。教师在讲述“概论课”时注重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之中全面看问题的意识和抓重点、抓关键的意识。“概论”课内容很多,教学课时有限,教师既要全面地灌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又要重点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精髓,教师在授课时只有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才能讲授好这门课。
三、在教学方法、手段上要注意批判与继承相结合
批判与继承是辩证统一的结合体,二者缺一不可。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潮流。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它能增强“概论课”的教学效果。但是现在高校采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把传统的教学手段如黑板授课统统抛弃了,有些教师上课只是坐在讲台前埋头放课件,充当“电影放映员”,黑板上不写一个字,更谈不上与学生交流,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实传统的教学手段如黑板授课也有清晰、规范、重点和难点易突出,教师与学生更易互动,学生对教学内容印象更深刻等特点。教师在授课时应根据授课的内容合理运用这两种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如讲第一章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时,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运用黑板板书讲授,学生更能清楚理解其内容,在讲后四节时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比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区别和联系,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比较,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识,如果运用黑板讲授,教学效果可能就没有这么明显了。在“概论”课教学中,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很重要,也很必要。在教学的方法上,亦是如此。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时有它独特的优势,如讲解法、讲读法等在“概论”课教学中会普遍采用,但授课时只采用这样的方法,课堂气氛就会很沉闷、呆滞。要想讲好“概论”课,应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授课时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现代教学方法,如:发散思维法、讨论法、比较归纳法、模拟实践法等,能大大增强师生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把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存,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概论”课是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社会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教师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的矛盾,这是很正常的,作为教师,应该在承认矛盾的基础上去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千万不能回避矛盾,掩盖矛盾。例如,笔者在讲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学生毫不客气指出了我国社会目前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就顺着学生提出的一些现象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背景和根源及解决的措施,很自然地理清了学生心中的困惑,又紧扣了上课的内容,思想政治课的效果就出来了。“概论”课中很多内容在中学教材内出现过,学生内心深处不愿意再学。在这里,我们就要把“概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的学习的重点区别开来。中学教材主要强调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涉及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而大学“概论”课侧重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以及这些成果怎样解决了实践发展提出的问题,对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以达到增强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在这样的学习角度和学习目的下,学生学习时不再把“概论”课看成是中学教材内容的重复,学习起来就有了兴趣和动力。
“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课中一门学时最多,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教师授课时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上应注重多运用矛盾分析法,从而不断提高“概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增强它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使它成为对学生有吸引力的课程。[2]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4.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师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8.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