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大众偶像与洞穴隐士

来源 :世界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lia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五年前的寒冬,那個精力充沛、从不向死亡屈服的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三度患癌离开了人世。即便病魔缠身,走到了生命的背面,她仍然创作出了《疾病的隐喻》《我、及其他》《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等作品。在学术上,她是与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在朋友圈,有人说她时而化身迷人天使,时而变为恐怖的恶魔。关于她的故事不胜枚举,对于她的生平也有颇多争议。
  在桑塔格生前,传记作家卡尔·罗利森(Carl Rollyson)及其妻子莉萨·帕多克(Lisa Paddock)就曾出版了《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而在其生命的最后五年,也是她生命谢幕前的坚韧、哀婉的绽放,传记作家夫妇为此广泛收集她的日记、档案、书信,做了大量修订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桑塔格。然而,传记即是将传主去神秘化,桑塔格却极其反感袒露自我,任何对她生平的丝毫指点都是对她本人的冒犯,“没有必要给还活在世上的作者写传;不喜欢八卦或把我知道的朋友或认识的人的私事弄得人尽皆知;而且,也不觉得我对同时代人的观点或评价多有趣”,对于一切曝光她个人隐私的言论,她都断然拒绝。
  桑塔格独特的人格魅力,兼具两性之美,拥有天生丽质的容颜和豁达理性的思考,在她的小说《假人》里就暗示了她两个自我的观念——虚构与自我,一面享受着作为大众偶像被人瞩目的荣耀,一面又迷恋于她自封的“洞穴隐士”,搭建起秘而不宣、肆无忌惮的疆域。

膜拜文学VS质疑影像


  童年时的桑塔格如同形单影只置身于荒漠之中:备受哮喘折磨、数不清辗转多地的迁居、双亲为生意远走他乡,父亲早逝……一连串的身心创伤、支离破碎让她自幼便知人生的艰辛与无常,特别是在文字和影像中显露出了超出同龄人的成熟与早慧,从四岁起对字词有了批判分析的意识,在刚入学的几周之内连跳五级;七岁时已养成了看完一个作家主要作品的习惯;九岁读完《悲惨世界》等多部鸿篇巨著,钟情于游记作家理查德·哈里伯顿,醉心于乔治·艾略特、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她有着照相机一般的记忆力,文字在她脑海中幻化成过目不忘的影像。
  10岁时的桑塔格在家的后院挖了一个洞作为私密的容身之所,在这个不为人所知的地方读书思考,与外界隔绝,她将这个地方看作一个微型的世界,一种尝试死亡的初体验。旁人对她这种诡异的举止感到费解,当她读到爱伦·坡笔下性情内敛又渴望冒险的主人公便找到了同路人,爱伦·坡就这样在浩瀚书海中成为她的第一个文学之父,怀着敬畏之心执笔写作,沿着这条未知的路径,成年后的桑塔格竟也成了思想洞穴的献身者。
  也差不多在这个时候,她开始意识到世俗对她的冲击,以至于从此之后,她时时刻刻都在保护着自己免受当代社会集体无意识的种种愚蠢观念和行为的侵蚀,不随波逐流。尚在青少年时期的桑塔格就发现,能与她为伍的人少之又少,学妹兼朋友贾梅克·海沃特曾这样评价她:她俊俏得令人赞叹,眸子里流露出超常的智慧,精致的双唇随时准备张开,娓娓道出一套又一套思想。她神秘,有威慑力,对她单相思的男生只能“暗地观察”望尘莫及,后来诗人爱德华·菲尔德还专门撰写了一部名为《要娶苏珊·桑塔格的人》的回忆录,对她倾心的追求者可见一斑,桑塔格时常享受着这种优越感,与生俱来的特立独行也注定了她不可复制的一生。
苏珊· 桑塔格与美国著名作家、两届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诺曼·梅勒(右二)和剧作家戈尔·维达尔(右一)。

  早年的小说《朝圣》就呈现出她拜访托马斯·曼的场景,然而即便与偶像近距离接触,也无法抵达他的文学世界。桑塔格的一些作品有着偶像的影子:不可言说的沉默美学向爱伦·坡致敬,《反对阐释》受到了胡塞尔的影响,《关于“坎普”的札记》致意王尔德,《土星照命》沿袭了本雅明的观念,阐释的字里行间从不掉书袋,反而站在哲学的高度给出定义的精髓,一语中的,从此形成独特的文艺风尚。穿梭于学术和流行文化之间,桑塔格游刃有余。
  对于影像,她更是有着个性化的懵懂与觉醒,像大多数母女一样,叛逆主宰着她们的对话,历经了无数次的冲突与和解,却无法阻挡对远隔重洋母亲的依恋,她慵懒的剪影、醉意的迷离始终缭绕于苏珊的思绪中并贯穿于她的一生。母女之间的疏远在她和儿子戴维·里夫身上重现,人际关系的距离感正如她对影像的质疑,就像她在《论摄影》中所说的,“相机既是毒药,又是疾病,是侵占现实之途,也是淘汰现实之路。”

学术偶像VS大众明星

其他文献
大唐是国人共同的幻梦,文采风流,武威赫赫。如今,其文采留在纸上供人诵读,而其武功则刻在江山上,等人凭吊。为了距离那个雄浑且沉静的大唐边塞更近一些,让我们出潼关,寻访高昌古城;登石堡,怀古唐蕃古道;穿过中亚,追忆西域杀伐。  虽然英雄无觅,但断垣残壁,碑文石鼓,依旧能让人遥想当年唐军金戈铁马,或气吞万里如虎或倉皇北顾……
美国画家马斯登·哈特利在1918年说,“画一画莫奈那种干草堆的侧面是不能令智慧的眼睛满足的,新墨西哥州的形式感是我个人经历过的最深刻,最原始,最美丽的。”在二十世纪的早期,一群激进的富有冒险精神的艺术家试图创造一种全新的绘画风格。他们拒绝过去的传统,这些自称为“现代主义者”的绘画灵感大多来自新墨西哥州的戏剧性景观。欧姬芙在幽灵农场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现代艺术家寻求一种全新的、独特的美国
上世纪80年代初读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历史小说《十字军骑士》,当时的同情心并不在小说塑造的正义的主人公兹皮希科和波兰国王那一边,反而心底里特别希望大反派条顿骑士团“能打赢”,现在想来,当时看的很多文学和电影作品,我的立场都走到反派那里去了,可能是因为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时期有个心理叛逆期吧。后来对世界史开始感兴趣,了解了更多中世纪圣殿、医院、条顿三大骑士团的史实以后,对这些中世纪僧侣武士的吃苦耐劳、严
大白菜,又名结球白菜、黄芽菜或窝心白菜等,是我国原产和特产蔬菜。因其富含营养,质地柔嫩,滋味鲜美适口,便于贮藏,颇得历代名人及普通百姓的喜爱,被誉为“百菜之王”。  把白菜作为美食佳肴,历代文人多有记载。以美食家著称的宋代诗人苏东坡说:“白菘类羔豚,肯土出熊蹯。”把白菜的味美与羔羊、熊掌相比。清代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大白菜的好处:“甘平养胃,荤素皆宜,味胜珍馐。”民间谚语说得好:“百菜不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报道称,澳正在考虑和中国签署引渡协议,帮助中国追回逃往澳的中国腐败官员。澳大利亚外交部长毕晓普称,中国向澳方及其他国家提出了请求,澳方“正在考虑”。  澳大利亚法律规定,如果一个人被引渡后可能面临死刑,就不能被引渡回国。中国展开的“猎狐行动”要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提供协助,追缉中国贪官。中纪委已经在新西兰展开调查。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布朗认为,腐败也损害澳方在
大凡在媒体上发表文章的人,几乎都曾用过笔名。很多作家还不只一个,如茅盾就用过90个左右的笔名。而鲁迅曾用笔名多达128个。有人说,作家使用笔名有三个理由,第一,一个人女作家伪装成男性作者,第二,因为某种原因作者需要隐姓埋名,第三,知名的作家写不同类型的小说。当然了这三种情况都存在,但是也有其他例外。作家使用笔名的原因无限的复杂。而有一种情况被讨论的最少,那就是笔名与人格分裂。  在20世纪40年代
宙斯派一只鹰每天去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白天肝脏被吃完,夜晚又重新长出来,就这样,痛苦没有尽头。  在科技发达到能够造出机器人之前,古希腊人就在一系列有关机器人和仿生雕像的生动神话中创造了仿生生命的理念。早在荷马和赫西俄德时代(公元前750-650年),希腊人就在想象机器人和动物的仿生复制品、甚至各种人工智能版本。这些神话同时也显示,早在2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在思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道德问
“小帅,起床了,快起来,你不是一直念叨着要跟着彭叔叔办案么,机会来了。”  “什么?!”梁小帅从床上一跃而起,警察局的彭南叔叔可是他的偶像,数一数二的办案专家。帅爸从前经常对小帅讲他们一起办案的一些趣事,让小帅对破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小帅才立志当一名侦探的。小帅一直想和彭叔叔学习一些侦探的技巧,只是他太忙了,全国各地到处跑,总是没有时间,这次可算逮到机会了。  “是什么案件,什么时候出发?” 
《华尔街日报》日前报道称,美国司法部的一个下属机构利用在飞机上设置伪基站收集了来自数千部手机的数据,这其中既包括犯罪嫌疑人的手机,也包括普通平民的手机。  正文:知情人士透露,为了运用高科技手段追踪犯罪嫌疑人,美国司法部利用伪装成手机信号塔的机载设备收集手机数据。据悉,该项目隶属于美国法警署,于2007年左右完成开发。项目通过来自至少五座大城市机场的塞斯纳飞机进行运作,飞机航程覆盖多数美国人口。 
《中國儿童发展报告2019》数据显示中国有60%的儿童参与课外班,平均年花费9211元。当下一直被关注的减轻学生负担的话题也又一次引起我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