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定安素有“海口后花园”的美称,正如其名,定安不仅是一方安居的沃土,更是一块人杰地灵、风景秀美的人间福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孕育了定安独有且深厚的历史文化。这里是“琼剧之乡”,名伶辈出,有着“无定安不成戏班”的说法;这里是“美食之乡”,定安黑猪、定安肉粽早已美名远扬,食飨八方来客;这里还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定安娘子舞跳出了定安女子的勤劳与亲善以及对现在新生活的美好赞颂,而回溯历史,在整个琼州大地尚属荒莽之期时,定安已是才子辈出,不但明清两代有进士12人、举人93人,对海南教育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明代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和海南唯一的探花郎张岳崧也生长于斯。
红色定安:琼崖革命的“井冈山”
位于定安南部的母瑞山区,林木葱茏,山崇水秀,安静得像一个羞赧的孩子,叫人难以想象这里曾发生过那般枪林弹雨的革命斗争。演绎过23年红旗不倒红色经典的琼崖革命摇篮——母瑞山,已将过往的硝烟雾气深深埋在一草一木、一土一石中,哪怕壮士已去,这片山水依旧流传着他们的故事,转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革命乡村公园。
山不藏人人藏人
母瑞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琼崖党组织创立并坚持武装斗争的革命老区,正如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一般,母瑞山可谓是琼崖革命的摇篮。中共琼崖特委、琼崖苏维埃政府和琼崖革命两次转入低潮时,是母瑞山革命根据地两度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为琼崖革命武装斗争23年红旗不倒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母瑞山革命根据地在抗击日军、歼灭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斗争中也做出了重大贡献。著名的“红色娘子军”就是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的一支特殊队伍。
在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中央,琼崖苏维埃政府主席王文明和冯白驹将军的铜像巍然矗立。在母瑞山纪念馆里,一件件带着岁月印记的革命遗物仿佛在诉说着那个年代风起云涌的斗争故事。
1927年“四二二”事变后,广东国民党蔡廷锴师和谭启秀独立团对琼崖苏区和红军进行第一次反革命“围剿”,琼崖革命走向低潮。1928年冬,王文明率领130多名红军和部分赤卫队员、琼苏直属机关人员,以及军械厂、印刷厂、交通处和医院等附属单位人员共600余人,向母瑞山转移,开辟山区革命根据地,第一次保存了革命火种。
1932年,广东国民党陈汉光警卫旅对琼崖苏区和红军进行第二次反革命“围剿”,由于敌强我弱,红军被打散,损失惨重,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带领100多人在母瑞山坚持了8个多月艰苦卓绝的顽强斗争,最后剩下25人于1933年4月突围下山,母瑞山第二次保存了琼崖革命的火种。
母瑞山腹地的红军潭,原名青龙潭。1932年7月,广东军阀对琼崖苏区和红军进行反革命围剿。那年秋天,在一次围剿激战中,10多名红军伤病员弹尽粮绝,被敌军逼到潭边,宁死不当俘虏。他们像狼牙山五壮士一样,怀抱钢枪从悬崖峭壁跳入潭中,壮烈牺牲。从此,青龙潭被唤作红军潭,以纪念这些宁死不屈的英魂。
2001年,母瑞山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母瑞山红色旅游景区被中央确定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崇高理想、坚定信念;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就是母瑞山精神。“山不藏人人藏人”,冯白驹将军一句经典名言诠释了母瑞山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精髓,正是因为母瑞山绵延不绝的山脉和定安人民宽厚仁义的情怀、琼崖将士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两度保存革命火种与力量、为全国革命的胜利河海南的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红军农场、红军师部旧址、红军潭、红军军政学校、马鞍岭狙击战战场等革命遗址等待着人们去细细体验那段艰苦而传奇的红色岁月。
王园长的故事
在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有一位特殊的老人,他既是这座占地20亩的纪念园园长,也是12年如一日为游客讲述母瑞山革命故事的讲解员,他就是王学广。
已75岁高龄的王园长虽然身材矮小、脸上皱纹深壑,但目光清亮,面对参观纪念园的访客笑容和煦,精神矍铄。一身虽有几分老旧却整洁的红军服,镶着红五星的帽子戴得端端正正,老爷子标志性的红军装扮已让我们有几分穿越之感。
红色定安:琼崖革命的“井冈山”
位于定安南部的母瑞山区,林木葱茏,山崇水秀,安静得像一个羞赧的孩子,叫人难以想象这里曾发生过那般枪林弹雨的革命斗争。演绎过23年红旗不倒红色经典的琼崖革命摇篮——母瑞山,已将过往的硝烟雾气深深埋在一草一木、一土一石中,哪怕壮士已去,这片山水依旧流传着他们的故事,转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革命乡村公园。
山不藏人人藏人
母瑞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琼崖党组织创立并坚持武装斗争的革命老区,正如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一般,母瑞山可谓是琼崖革命的摇篮。中共琼崖特委、琼崖苏维埃政府和琼崖革命两次转入低潮时,是母瑞山革命根据地两度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为琼崖革命武装斗争23年红旗不倒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母瑞山革命根据地在抗击日军、歼灭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斗争中也做出了重大贡献。著名的“红色娘子军”就是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的一支特殊队伍。
在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中央,琼崖苏维埃政府主席王文明和冯白驹将军的铜像巍然矗立。在母瑞山纪念馆里,一件件带着岁月印记的革命遗物仿佛在诉说着那个年代风起云涌的斗争故事。
1927年“四二二”事变后,广东国民党蔡廷锴师和谭启秀独立团对琼崖苏区和红军进行第一次反革命“围剿”,琼崖革命走向低潮。1928年冬,王文明率领130多名红军和部分赤卫队员、琼苏直属机关人员,以及军械厂、印刷厂、交通处和医院等附属单位人员共600余人,向母瑞山转移,开辟山区革命根据地,第一次保存了革命火种。
1932年,广东国民党陈汉光警卫旅对琼崖苏区和红军进行第二次反革命“围剿”,由于敌强我弱,红军被打散,损失惨重,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带领100多人在母瑞山坚持了8个多月艰苦卓绝的顽强斗争,最后剩下25人于1933年4月突围下山,母瑞山第二次保存了琼崖革命的火种。
母瑞山腹地的红军潭,原名青龙潭。1932年7月,广东军阀对琼崖苏区和红军进行反革命围剿。那年秋天,在一次围剿激战中,10多名红军伤病员弹尽粮绝,被敌军逼到潭边,宁死不当俘虏。他们像狼牙山五壮士一样,怀抱钢枪从悬崖峭壁跳入潭中,壮烈牺牲。从此,青龙潭被唤作红军潭,以纪念这些宁死不屈的英魂。
2001年,母瑞山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母瑞山红色旅游景区被中央确定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崇高理想、坚定信念;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就是母瑞山精神。“山不藏人人藏人”,冯白驹将军一句经典名言诠释了母瑞山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精髓,正是因为母瑞山绵延不绝的山脉和定安人民宽厚仁义的情怀、琼崖将士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两度保存革命火种与力量、为全国革命的胜利河海南的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红军农场、红军师部旧址、红军潭、红军军政学校、马鞍岭狙击战战场等革命遗址等待着人们去细细体验那段艰苦而传奇的红色岁月。
王园长的故事
在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有一位特殊的老人,他既是这座占地20亩的纪念园园长,也是12年如一日为游客讲述母瑞山革命故事的讲解员,他就是王学广。
已75岁高龄的王园长虽然身材矮小、脸上皱纹深壑,但目光清亮,面对参观纪念园的访客笑容和煦,精神矍铄。一身虽有几分老旧却整洁的红军服,镶着红五星的帽子戴得端端正正,老爷子标志性的红军装扮已让我们有几分穿越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