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月4日 卓尼县刀告乡唐尕村
天色微亮,我们一行8人从学校出发,直奔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刀告乡。下午两点多,我们到达了龙多村。娜木嘎书记、尕藏才让乡长和索南村主任一家已经准备好哈达迎接我们。走进村主任家小超市旁的屋子,我们围着烤箱坐下,暖暖的温度让人觉得很舒服。桌子上摆满了牛肉、藏包,我们刚坐下,索南洗完手后就在小碗里拌青稞炒面,现场做酥油糌粑给我们吃,他熟练的操作使得糌粑在短时间内就成形了,我们接过村主任手里的糌粑——这种藏区特有的食物,慢慢品尝起来。我坐的位置斜对着屋里的小窗户,可以看到旁边小店铺里的柜台,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商品,索南村主任告诉我们,他主要经营周边村子的货物批发,之前的规模较大,但是近几年由于村里的公务繁忙,自己就顾不上那么多了,只是简单地经营着自家的小店。这里人们吃的食物全部来自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他们参与着生产生活的全过程,我想这是大自然赋予这里的人们最好的礼物。
丰盛的午饭结束后,娜木嘎书记带我们去村口拜访一位老人。这位老人生病了,寺院里的活佛告诉他应该建一个放生池,现在他的放生池里至少有一万条鱼。放生池边的树上,几十只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老人手拿粉末状的馍馍,念着六字真言,麻雀们纷纷飞下枝头,只是因为那天我们围观的人太多,麻雀还是有些害怕,不敢来吃老人手中的食物。老人说野鸭会将放生池里的鱼吃掉,所以他一直守在这里,从2010年至今,即使是寒冷的冬天,老人也一直都在。娜木嘎书记告诉我们,老人的放生池之前遭遇洪水的冲击,被毁坏了两次,但每次都会很快重新修建起来,每年有将近一万元的支出都是老人自费的。老人的小屋门前还有一块很大的玛尼石,上面的经文都是老人自己设计和雕刻的,里面还镶着精美的小佛像,有南海观音像、文殊菩萨像、普贤菩萨像等,每个佛像都朝着不同的方向,代表着不同的寓意。现在老人的身体已经康复,他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积德行善是他坚持做这件事的理由,也是他对自己最大的安慰,而这背后更多的是信仰的力量在支撑着老人,老人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更是让我们心生敬佩,有时候时间真的会改变一些东西。之后,娜木嘎书记又带着我们一行人去了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经师母亲家,那里供奉着各种佛像,这位经师曾经出生在这里,后来去贡巴寺学经,他的真身现供奉于拉萨布达拉宫,家里的主人告诉我们,他很想去布达拉宫朝拜,老师还开玩笑地告诉他,从夏河机场坐飞机,两个多小时就可以去了。当我们一行人走进这家的里屋时,两个孩子正在炕上玩耍,他们是这家主人的重孙,较小的孩子腰里系着一個带子,而带子被拴在窗户上,这是家里人怕他爬下炕会在其他地方磕碰到,所以就将他固定在炕上。两个孩子脸蛋通红,尕藏才让乡长说这是正宗的高原红,惹得我们所有人哄堂大笑。拜访完这家后,我们就分组进行入户,开始调查问卷工作。
尕藏才让乡长带领我和一位同学走进唐尕村的一户牧民家中,67岁的阿姨是村里的一名老党员,她的腰不太好,所以我们进去的时候她拄着两根拐杖,却十分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到屋里。她家的房子很大,不过看上去房子已经住了几十年,屋檐下的椽子和柱子已经完全是木头原来的颜色了。我们进去的时候,她的老伴已经从炕上起身,准备给我们倒茶,我们连忙挥手示意他不用了。他们的女儿在合作市打工,平时家里就阿姨和她的老伴两人在家,她平时几乎不用手机,只是简单地和女儿通个电话,更谈不上用手机看新闻、网上购物。
天色渐渐暗下来,乡长带着我们走进一家合作社,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卓尼县香曲隆养殖专业合作社”。这里的负责人带着我们走进他的办公室,里面的陈设很整齐,他的办公桌上放着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和打印机,完全是现代化办公场所的气息。这家合作社的负责人叫班么次力,他告诉我们他经常会在手机上浏览与合作社相关的新闻信息,通过微信朋友圈转发相关的新闻链接,发表自己的一些动态,他已经熟练掌握了微信的各项功能,告诉我们他很喜欢通过微信跟其他朋友交流,觉得很方便。和班么次力大叔聊天的过程中,他拿出去年参加培训的结业证书给我们看,证书上写着“班么次力于2019年8月19日至2019年8月22日,参加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承办的厦门大学——2019年卓尼县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参加定西新博职业培训学校举办的2018年卓尼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班)。他告诉我们他很有信心通过不断的学习,将合作社经营得更好。
从合作社回来的途中,我们又走进了一家村里的小卖部,店铺面积很小,店铺后面就是22岁店主自家的小院子,货架上的商品附着一层薄薄的尘土,显然,光临这家小卖部的人很少。店主告诉我们他小学毕业后就没有再上过学,偶尔会在手机上看快手视频或玩游戏,但从不看新闻,网上购物他还是可以操作的,只是不经常买,他说快递需要十多天才到,而且需要到扎古录镇上去取。不过,他告诉我们,今年龙多村也设置了快递点。的确,我们一行人到达龙多村时,我确实看到了写着“卓尼县刀告乡龙多村电子商务服务店”的牌子。店主十分腼腆,他不愿意主动跟我们说太多的话。在返程的路上,广场上还有孩子们在打篮球,旁边的一个大院子里两位妇女正转着玛尼经筒,村里巷道一旁的架子上挂了许多圆根菜,连同叶子一起在寒风中坚守。
晚饭时间,老师告诉我们娜木嘎书记其实算是我们的学长了,他在工作上认真负责,带领着各村的干部出色地完成了今年的部分精准扶贫工作,他负责的乡镇在甘南州的扶贫工作成绩单上排到了前几名。娜木嘎书记告诉我们,前段时间他和村里的干部们夜里十一二点还忙于入户工作,他熟悉这里的每一个村落、每一个牧民的家庭状况。他还跟我们回忆了当年在学校的趣事,他感慨在学校的那段时光是他人生最自在、最充实、最快乐的时光,告诉我们一定要珍惜当下,好好努力。他还和我们分享了他的诗歌和他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娜木嘎的诗旅人生,内容都是他自己原创的诗歌,伴着愉快的晚饭时间,我们一天的工作也结束了。
2020年1月5日 卓尼县刀告乡刀告村 早上十点多,尕藏才让乡长带着我们到了刀告村文书家,59的老人从2014年至今一直是村里的文书,他家共有六口人,牧场上有100多头牛,还养了马,他前几年还参加了村里的赛马大会,说到这里,他指着墙上的奖状给我们看,上面写着“2016年7月18日草地村马场滩赛马大会1000米五等奖”,只是近几年由于身体的原因不再赛马了。
大叔的汉语很流利,他告诉我们自己每天都会用手机看新闻,也会使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偶尔也会看看快手视频。更让我惊讶的是,他会在拼多多或者淘宝上购买衣服、鞋子和日常用品等,平时也会使用微信支付,他声称自己要与时代共同进步。他平时在电视上看新闻较多,主要是中央电视台、安多藏语卫视、青海卫视。他还告诉我们,他有很多其他民族的朋友,如回族,因为他之前常去临夏那边购买牧场所需的帐篷,他表示很愿意和回族人做朋友。他家电视机的上方放着WIFI路由器,他说每月会花费50元的话费,其中包含每月的宽带,话费和宽带费用是绑定在一起的。
在我们谈话的过程中,大叔的老伴一直忙碌着,将一盆洗干净的圆根菜擦成丝。我过去跟阿姨示意要尝尝圆根菜丝,阿姨微笑着朝我点点头,我拿起一根放进嘴里,感觉味道和萝卜极其相似。大叔告诉我们,由于他和阿姨的年纪大了,所以夏天就很少去牧场了,阿姨的日常生活主要就是在家做家务,闲暇之余就去寺里转玛尼,说到这里,阿姨拿出家里的小转经筒让我们试着转了一下。在我们聊天的过程中,大叔27岁的三儿子走进了家门,他告诉我们他在村里开了小卖部,结婚以后就单独成家了。大叔夸赞他的三个儿子都很乖巧,让他很省心。
在大叔家,尕藏才让乡长叫来了村里的一名47岁的贫困户。他家有五个孩子,其中老大去年刚刚从甘肃中医药大学毕业,老二今年刚上大一,老三正在读高三,老四读高一,最小的孩子在读小学。他主要靠在外做临时工维持家里的生计,一天可以获得一百多元的酬劳,因为家中孩子较多,无法离家太远。乡长告诉我们,他家没有牧场,是村里负担较重的人。2018年,村委会决定给他其中一个生病的孩子办理二级残疾证,每月可以拿到120元的残疾补助,另外还申请了低保,每月可以获得318元补助。在聊天的过程中,他表示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可以走出乡里去大城市。离开大叔家时,大叔再三邀请我们夏天一定要再来这里,他带着我们去他家的牧场看看,他说那里很美。
在连续走访了几户人家之后,我发现这里人们的好客是少见的,走进每家每户,我们还没有坐稳,他们已经端着茶杯走到我们面前了。走在刀告村的巷道里,乡长向我们介绍了村里的一些情况。他说村里近几年的治安很好,外来的所有车辆进村都是要求登记的;村里设了红白理事会、人民调解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卫生健康委员会、治安保安委员会和共管共享委员会,每一个委员会都有单独的微信群,平时的相关工作安排都会在群里通知。其中,人民调解委员会是当村民之间发生矛盾时先让村民自己解决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再让村干部出面解決;共管共享委员会主要是针对村里的公共设施,包括村里的水、电、绿化、道路等,由村民们自己维护和享受。回龙多村的路上,乡长还跟我们分享了他自己写的诗歌,完全看不出乡长的文字竟如此细腻和抒情。
忙碌的一早上结束后,我们看着手里沉甸甸的问卷,里面浸透着牧民们对于生活的看法和感悟、对于生命的敬畏、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整体来看,两个村子里的老人基本上不会说汉语,也听不懂汉语;小学文化程度以上的人们使用手机互联网浏览新闻的较多,年轻人更愿意在微信上与他人交流,在网上购物;微信群的使用已经在村子里很普遍,人们也很愿意通过这样一种新的方式来获取信息;村里的合作社负责人、干部等普遍使用互联网浏览新闻信息较多,愿意去了解外面,而且思想上很具有前瞻性;村民们普遍对于现在的生活状况很满意,尤其是在牧场的生活;村民们之间很和睦,也很团结,凝聚力很强;这里的人们善良、朴实又热情,给人很温暖的感觉。
我们的调研入户工作接近尾声,在告别了娜木嘎书记、尕藏才让乡长、索南村主任之后,在返程的路上,我在手机上阅读娜木嘎书记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有一篇2017年11月的诗歌获得了甘南藏族自治州文联格桑花优秀文学作品奖——《姐姐的眼泪》,里面的一段文字不禁让人眼眶有些湿润:
“记得就要出嫁的那一天,她是那样的美丽。
……
就这样,姐姐的眼泪淋湿了背她出走的那匹马的脊梁,姐姐的眼泪淋湿了和她就要一起生活的那个男人的心情……送姐姐出嫁的马队是一阵风,在人们的祝福中猝然离开了牧村,离开了别离的痛楚,离开了姐姐的童年。
就这样,姐姐嫁给了一个陌生的男人,嫁给了岁月,嫁给了草原……”
我想,娜木嘎书记和尕藏才让乡长他们这些人,是真正既脚踏实地,同时又仰望星空的人。他们认真地在基层干工作,真正为百姓服务,难得的是他们能在繁忙劳累的工作之余,依旧保持着内心最温暖、最柔软的那一部分感性,他们深深地热爱着他们工作的这片土地和人民。我很敬佩他们,能在这个快节奏且浮躁的社会环境下依旧保持内心的宁静,就像这里的人们一样,他们的内心有着我们不会有的东西,血液里流淌着信仰,骨子里渗透着他们特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没有在他们的文化氛围里成长,我觉得我们也终究无法真正感受他们内心最深处的东西。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简介:朱楠(1995-),女,土族,甘肃永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跨文化传播。
天色微亮,我们一行8人从学校出发,直奔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刀告乡。下午两点多,我们到达了龙多村。娜木嘎书记、尕藏才让乡长和索南村主任一家已经准备好哈达迎接我们。走进村主任家小超市旁的屋子,我们围着烤箱坐下,暖暖的温度让人觉得很舒服。桌子上摆满了牛肉、藏包,我们刚坐下,索南洗完手后就在小碗里拌青稞炒面,现场做酥油糌粑给我们吃,他熟练的操作使得糌粑在短时间内就成形了,我们接过村主任手里的糌粑——这种藏区特有的食物,慢慢品尝起来。我坐的位置斜对着屋里的小窗户,可以看到旁边小店铺里的柜台,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商品,索南村主任告诉我们,他主要经营周边村子的货物批发,之前的规模较大,但是近几年由于村里的公务繁忙,自己就顾不上那么多了,只是简单地经营着自家的小店。这里人们吃的食物全部来自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他们参与着生产生活的全过程,我想这是大自然赋予这里的人们最好的礼物。
丰盛的午饭结束后,娜木嘎书记带我们去村口拜访一位老人。这位老人生病了,寺院里的活佛告诉他应该建一个放生池,现在他的放生池里至少有一万条鱼。放生池边的树上,几十只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老人手拿粉末状的馍馍,念着六字真言,麻雀们纷纷飞下枝头,只是因为那天我们围观的人太多,麻雀还是有些害怕,不敢来吃老人手中的食物。老人说野鸭会将放生池里的鱼吃掉,所以他一直守在这里,从2010年至今,即使是寒冷的冬天,老人也一直都在。娜木嘎书记告诉我们,老人的放生池之前遭遇洪水的冲击,被毁坏了两次,但每次都会很快重新修建起来,每年有将近一万元的支出都是老人自费的。老人的小屋门前还有一块很大的玛尼石,上面的经文都是老人自己设计和雕刻的,里面还镶着精美的小佛像,有南海观音像、文殊菩萨像、普贤菩萨像等,每个佛像都朝着不同的方向,代表着不同的寓意。现在老人的身体已经康复,他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积德行善是他坚持做这件事的理由,也是他对自己最大的安慰,而这背后更多的是信仰的力量在支撑着老人,老人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更是让我们心生敬佩,有时候时间真的会改变一些东西。之后,娜木嘎书记又带着我们一行人去了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经师母亲家,那里供奉着各种佛像,这位经师曾经出生在这里,后来去贡巴寺学经,他的真身现供奉于拉萨布达拉宫,家里的主人告诉我们,他很想去布达拉宫朝拜,老师还开玩笑地告诉他,从夏河机场坐飞机,两个多小时就可以去了。当我们一行人走进这家的里屋时,两个孩子正在炕上玩耍,他们是这家主人的重孙,较小的孩子腰里系着一個带子,而带子被拴在窗户上,这是家里人怕他爬下炕会在其他地方磕碰到,所以就将他固定在炕上。两个孩子脸蛋通红,尕藏才让乡长说这是正宗的高原红,惹得我们所有人哄堂大笑。拜访完这家后,我们就分组进行入户,开始调查问卷工作。
尕藏才让乡长带领我和一位同学走进唐尕村的一户牧民家中,67岁的阿姨是村里的一名老党员,她的腰不太好,所以我们进去的时候她拄着两根拐杖,却十分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到屋里。她家的房子很大,不过看上去房子已经住了几十年,屋檐下的椽子和柱子已经完全是木头原来的颜色了。我们进去的时候,她的老伴已经从炕上起身,准备给我们倒茶,我们连忙挥手示意他不用了。他们的女儿在合作市打工,平时家里就阿姨和她的老伴两人在家,她平时几乎不用手机,只是简单地和女儿通个电话,更谈不上用手机看新闻、网上购物。
天色渐渐暗下来,乡长带着我们走进一家合作社,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卓尼县香曲隆养殖专业合作社”。这里的负责人带着我们走进他的办公室,里面的陈设很整齐,他的办公桌上放着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和打印机,完全是现代化办公场所的气息。这家合作社的负责人叫班么次力,他告诉我们他经常会在手机上浏览与合作社相关的新闻信息,通过微信朋友圈转发相关的新闻链接,发表自己的一些动态,他已经熟练掌握了微信的各项功能,告诉我们他很喜欢通过微信跟其他朋友交流,觉得很方便。和班么次力大叔聊天的过程中,他拿出去年参加培训的结业证书给我们看,证书上写着“班么次力于2019年8月19日至2019年8月22日,参加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承办的厦门大学——2019年卓尼县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参加定西新博职业培训学校举办的2018年卓尼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班)。他告诉我们他很有信心通过不断的学习,将合作社经营得更好。
从合作社回来的途中,我们又走进了一家村里的小卖部,店铺面积很小,店铺后面就是22岁店主自家的小院子,货架上的商品附着一层薄薄的尘土,显然,光临这家小卖部的人很少。店主告诉我们他小学毕业后就没有再上过学,偶尔会在手机上看快手视频或玩游戏,但从不看新闻,网上购物他还是可以操作的,只是不经常买,他说快递需要十多天才到,而且需要到扎古录镇上去取。不过,他告诉我们,今年龙多村也设置了快递点。的确,我们一行人到达龙多村时,我确实看到了写着“卓尼县刀告乡龙多村电子商务服务店”的牌子。店主十分腼腆,他不愿意主动跟我们说太多的话。在返程的路上,广场上还有孩子们在打篮球,旁边的一个大院子里两位妇女正转着玛尼经筒,村里巷道一旁的架子上挂了许多圆根菜,连同叶子一起在寒风中坚守。
晚饭时间,老师告诉我们娜木嘎书记其实算是我们的学长了,他在工作上认真负责,带领着各村的干部出色地完成了今年的部分精准扶贫工作,他负责的乡镇在甘南州的扶贫工作成绩单上排到了前几名。娜木嘎书记告诉我们,前段时间他和村里的干部们夜里十一二点还忙于入户工作,他熟悉这里的每一个村落、每一个牧民的家庭状况。他还跟我们回忆了当年在学校的趣事,他感慨在学校的那段时光是他人生最自在、最充实、最快乐的时光,告诉我们一定要珍惜当下,好好努力。他还和我们分享了他的诗歌和他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娜木嘎的诗旅人生,内容都是他自己原创的诗歌,伴着愉快的晚饭时间,我们一天的工作也结束了。
2020年1月5日 卓尼县刀告乡刀告村 早上十点多,尕藏才让乡长带着我们到了刀告村文书家,59的老人从2014年至今一直是村里的文书,他家共有六口人,牧场上有100多头牛,还养了马,他前几年还参加了村里的赛马大会,说到这里,他指着墙上的奖状给我们看,上面写着“2016年7月18日草地村马场滩赛马大会1000米五等奖”,只是近几年由于身体的原因不再赛马了。
大叔的汉语很流利,他告诉我们自己每天都会用手机看新闻,也会使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偶尔也会看看快手视频。更让我惊讶的是,他会在拼多多或者淘宝上购买衣服、鞋子和日常用品等,平时也会使用微信支付,他声称自己要与时代共同进步。他平时在电视上看新闻较多,主要是中央电视台、安多藏语卫视、青海卫视。他还告诉我们,他有很多其他民族的朋友,如回族,因为他之前常去临夏那边购买牧场所需的帐篷,他表示很愿意和回族人做朋友。他家电视机的上方放着WIFI路由器,他说每月会花费50元的话费,其中包含每月的宽带,话费和宽带费用是绑定在一起的。
在我们谈话的过程中,大叔的老伴一直忙碌着,将一盆洗干净的圆根菜擦成丝。我过去跟阿姨示意要尝尝圆根菜丝,阿姨微笑着朝我点点头,我拿起一根放进嘴里,感觉味道和萝卜极其相似。大叔告诉我们,由于他和阿姨的年纪大了,所以夏天就很少去牧场了,阿姨的日常生活主要就是在家做家务,闲暇之余就去寺里转玛尼,说到这里,阿姨拿出家里的小转经筒让我们试着转了一下。在我们聊天的过程中,大叔27岁的三儿子走进了家门,他告诉我们他在村里开了小卖部,结婚以后就单独成家了。大叔夸赞他的三个儿子都很乖巧,让他很省心。
在大叔家,尕藏才让乡长叫来了村里的一名47岁的贫困户。他家有五个孩子,其中老大去年刚刚从甘肃中医药大学毕业,老二今年刚上大一,老三正在读高三,老四读高一,最小的孩子在读小学。他主要靠在外做临时工维持家里的生计,一天可以获得一百多元的酬劳,因为家中孩子较多,无法离家太远。乡长告诉我们,他家没有牧场,是村里负担较重的人。2018年,村委会决定给他其中一个生病的孩子办理二级残疾证,每月可以拿到120元的残疾补助,另外还申请了低保,每月可以获得318元补助。在聊天的过程中,他表示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可以走出乡里去大城市。离开大叔家时,大叔再三邀请我们夏天一定要再来这里,他带着我们去他家的牧场看看,他说那里很美。
在连续走访了几户人家之后,我发现这里人们的好客是少见的,走进每家每户,我们还没有坐稳,他们已经端着茶杯走到我们面前了。走在刀告村的巷道里,乡长向我们介绍了村里的一些情况。他说村里近几年的治安很好,外来的所有车辆进村都是要求登记的;村里设了红白理事会、人民调解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卫生健康委员会、治安保安委员会和共管共享委员会,每一个委员会都有单独的微信群,平时的相关工作安排都会在群里通知。其中,人民调解委员会是当村民之间发生矛盾时先让村民自己解决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再让村干部出面解決;共管共享委员会主要是针对村里的公共设施,包括村里的水、电、绿化、道路等,由村民们自己维护和享受。回龙多村的路上,乡长还跟我们分享了他自己写的诗歌,完全看不出乡长的文字竟如此细腻和抒情。
忙碌的一早上结束后,我们看着手里沉甸甸的问卷,里面浸透着牧民们对于生活的看法和感悟、对于生命的敬畏、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整体来看,两个村子里的老人基本上不会说汉语,也听不懂汉语;小学文化程度以上的人们使用手机互联网浏览新闻的较多,年轻人更愿意在微信上与他人交流,在网上购物;微信群的使用已经在村子里很普遍,人们也很愿意通过这样一种新的方式来获取信息;村里的合作社负责人、干部等普遍使用互联网浏览新闻信息较多,愿意去了解外面,而且思想上很具有前瞻性;村民们普遍对于现在的生活状况很满意,尤其是在牧场的生活;村民们之间很和睦,也很团结,凝聚力很强;这里的人们善良、朴实又热情,给人很温暖的感觉。
我们的调研入户工作接近尾声,在告别了娜木嘎书记、尕藏才让乡长、索南村主任之后,在返程的路上,我在手机上阅读娜木嘎书记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有一篇2017年11月的诗歌获得了甘南藏族自治州文联格桑花优秀文学作品奖——《姐姐的眼泪》,里面的一段文字不禁让人眼眶有些湿润:
“记得就要出嫁的那一天,她是那样的美丽。
……
就这样,姐姐的眼泪淋湿了背她出走的那匹马的脊梁,姐姐的眼泪淋湿了和她就要一起生活的那个男人的心情……送姐姐出嫁的马队是一阵风,在人们的祝福中猝然离开了牧村,离开了别离的痛楚,离开了姐姐的童年。
就这样,姐姐嫁给了一个陌生的男人,嫁给了岁月,嫁给了草原……”
我想,娜木嘎书记和尕藏才让乡长他们这些人,是真正既脚踏实地,同时又仰望星空的人。他们认真地在基层干工作,真正为百姓服务,难得的是他们能在繁忙劳累的工作之余,依旧保持着内心最温暖、最柔软的那一部分感性,他们深深地热爱着他们工作的这片土地和人民。我很敬佩他们,能在这个快节奏且浮躁的社会环境下依旧保持内心的宁静,就像这里的人们一样,他们的内心有着我们不会有的东西,血液里流淌着信仰,骨子里渗透着他们特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没有在他们的文化氛围里成长,我觉得我们也终究无法真正感受他们内心最深处的东西。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简介:朱楠(1995-),女,土族,甘肃永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