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分为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阶段。教师可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设置相应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高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下面以译林版九(A)Unit3 Teenage problems为例,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以问题链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飞跃。
一、教学设计
1.读前阶段。
上课一开始,教师先和学生分享自己遇到的问题,然后提出问题:“What problems do you have?”学生回答如下:“My problem is about schoolwork.”“I have few friends, so sometimes I feel lonely.”“I don’t think my parents understand me.Sometimes we argue with each other.” 接着,教师出示文本标题“What should I do?”,引导学生根据标题提出预测:“Can you guess what the passage is about?”学生思考做出回答:“Maybe the passage is about asking for advice.”
2.读中阶段。
在处理Millie’s teenage problem时,教师设计如下问题链:
①What is Millie’s main problem?
②What are Millie’s problems in detail?
③How does Millie feel?And why?
④Is too much homework the real reason for staying up late?Why?
在处理Simon’s teenage problem时,教师设计如下问题链:
①What is Simon’s main problem?
②How does Simon feel?And why?
③Simon is crazy about football.Is Simon’s time spent on his hobbies reasonable?
分析了Millie和Simon的teenage problems之后,教师设计如下问题:“Would you like to offer your advice to them and supporting reasons?”(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3.读后阶段。
在分析了Millie和Simon的teenage problems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After helping Millie and Simon solve their problems, can you think of some ways to solve your own problems?”在读后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正视自己遇到的青少年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二、设计分析
1.读前阶段,激活思维灵感。
在读前阶段,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入手,设置问题,激活学生与阅读话题相关的知识,引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后续的阅读活动做好铺垫。
青少年问题是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进入本课话题。通过头脑风暴式的问题设计,学生已有的知识被激活,思维得到充分激发。
2.读中阶段,训练思维深度。
读中阶段是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对文本信息进行理解、分析以及挖掘文本内涵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思维能力和挖掘思维深度的重要环节。但是,有些教师提供的活动多数来自精读教学方法:对课文中的事实进行提问,让学生重复课文中的句子来作答,讲解词汇以及其他一些注重课文细节的活动。这些活动使得学生忙忙碌碌,有时却根本达不到真正理解课文意义的目的。
在读中阶段,教师应采用由低阶认知问题过渡到高阶认知问题的提问模式。教师可通过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本内容,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引导学生对文本进一步思考,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性、批判性思维水平,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本课的阅读板块有两篇短文,分别是Millie和Simon遇到的青少年问题。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链处理文本材料。
一开始的两个问题都是基于对文本浅层信息处理而设置的,培养了学生梳理文本信息、分析归纳文本内容等逻辑性思维能力。随后提出的问题属于高阶认知问题,需要学生理解文本内涵,深入解读文本,从而提升学生概括推理等思维能力。开放性的问题设计旨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激发更多真实的课堂交流,启发学生思考,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拓展了学生的深层次思维。问题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难度层层递增,引导学生从信息提取的层面走向文本评价、思维提升的层面,不断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福建教育学院卢健教授认为,在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内容,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且有针对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的问题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时,孤立的几个问题对于激发学生思维效果有限,此时需要用问题链来继续追问,追根溯源,纵深挖掘,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内在联系,增加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读后阶段,拓宽思维广度。
读后阶段是学生与文本深入互动,发展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阶段。教师应紧扣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价值,对话题进行拓展和延伸,提出具有深度和開放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同时拓展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教师充分挖掘文本价值,对话题进行拓展和延伸,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抓住了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和培养学生思维的契机,鼓励学生用所学语言表达不同的看法,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结语
有效提问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最佳手段。提问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过程,检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读前、读中和读后的不同阶段特点,基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设计一系列优质、高效的课堂提问,巧用问题链,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海陵中学)
一、教学设计
1.读前阶段。
上课一开始,教师先和学生分享自己遇到的问题,然后提出问题:“What problems do you have?”学生回答如下:“My problem is about schoolwork.”“I have few friends, so sometimes I feel lonely.”“I don’t think my parents understand me.Sometimes we argue with each other.” 接着,教师出示文本标题“What should I do?”,引导学生根据标题提出预测:“Can you guess what the passage is about?”学生思考做出回答:“Maybe the passage is about asking for advice.”
2.读中阶段。
在处理Millie’s teenage problem时,教师设计如下问题链:
①What is Millie’s main problem?
②What are Millie’s problems in detail?
③How does Millie feel?And why?
④Is too much homework the real reason for staying up late?Why?
在处理Simon’s teenage problem时,教师设计如下问题链:
①What is Simon’s main problem?
②How does Simon feel?And why?
③Simon is crazy about football.Is Simon’s time spent on his hobbies reasonable?
分析了Millie和Simon的teenage problems之后,教师设计如下问题:“Would you like to offer your advice to them and supporting reasons?”(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3.读后阶段。
在分析了Millie和Simon的teenage problems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After helping Millie and Simon solve their problems, can you think of some ways to solve your own problems?”在读后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正视自己遇到的青少年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二、设计分析
1.读前阶段,激活思维灵感。
在读前阶段,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入手,设置问题,激活学生与阅读话题相关的知识,引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后续的阅读活动做好铺垫。
青少年问题是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进入本课话题。通过头脑风暴式的问题设计,学生已有的知识被激活,思维得到充分激发。
2.读中阶段,训练思维深度。
读中阶段是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对文本信息进行理解、分析以及挖掘文本内涵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思维能力和挖掘思维深度的重要环节。但是,有些教师提供的活动多数来自精读教学方法:对课文中的事实进行提问,让学生重复课文中的句子来作答,讲解词汇以及其他一些注重课文细节的活动。这些活动使得学生忙忙碌碌,有时却根本达不到真正理解课文意义的目的。
在读中阶段,教师应采用由低阶认知问题过渡到高阶认知问题的提问模式。教师可通过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本内容,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引导学生对文本进一步思考,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性、批判性思维水平,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本课的阅读板块有两篇短文,分别是Millie和Simon遇到的青少年问题。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链处理文本材料。
一开始的两个问题都是基于对文本浅层信息处理而设置的,培养了学生梳理文本信息、分析归纳文本内容等逻辑性思维能力。随后提出的问题属于高阶认知问题,需要学生理解文本内涵,深入解读文本,从而提升学生概括推理等思维能力。开放性的问题设计旨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激发更多真实的课堂交流,启发学生思考,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拓展了学生的深层次思维。问题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难度层层递增,引导学生从信息提取的层面走向文本评价、思维提升的层面,不断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福建教育学院卢健教授认为,在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内容,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且有针对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的问题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时,孤立的几个问题对于激发学生思维效果有限,此时需要用问题链来继续追问,追根溯源,纵深挖掘,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内在联系,增加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读后阶段,拓宽思维广度。
读后阶段是学生与文本深入互动,发展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阶段。教师应紧扣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价值,对话题进行拓展和延伸,提出具有深度和開放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同时拓展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教师充分挖掘文本价值,对话题进行拓展和延伸,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抓住了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和培养学生思维的契机,鼓励学生用所学语言表达不同的看法,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结语
有效提问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最佳手段。提问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过程,检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读前、读中和读后的不同阶段特点,基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设计一系列优质、高效的课堂提问,巧用问题链,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海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