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如何才能让阅读真实地走近学生,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有效因素,让阅读成为涵养学生心灵的营养剂。这就需要教师去认真思考和探索。本文从体验的角度,以学生的视角来论述学生进入课文的有效途径。
一、体验是阅读教学的起点
“体验”就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所描写的景象或事物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体味或领悟。它是一种不自觉的“移情”作用,它引导学生置身于文章所描写的场景之中,并且让学生在情节的变化中体味自我,产生一种自我的感受与关照。乔治·桑在她的《印象和回忆》里说:“我有时逃开自我,俨然变成一棵植物,我觉得自己是草,是飞鸟,是树顶,是云,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横线,觉得自己是这种颜色或是那种形体,瞬息万变,去来无碍。我时而走,时而飞,时而潜水,时而吸露。我向着太阳开花,或栖在叶背安眠。飞鹅飞举时我也飞举,蜥蜴跳跃时我也跳跃,萤火和星光闪耀时我也闪耀。总而言之,我所栖息的天地仿佛全是由自己伸张出来的。”这种情态是一个人对语言敏感接受力的表现。它是有效进入文本的重要途径,如果学生在最先的阅读中能够进入这样的阅读状态,将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说,体验是学生进入课文的起点。
二、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体验作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
课文展示给我们的不是纯粹的语言符号的堆积,而是充满着思想、热情甚至灵魂的精神世界。作家张承志曾这样说:“也许一篇小说应该是这样的:句子和段落构成了多层多角的空间,在支架上和空白间潜隐着作者的感受的认识、勇气和回避、呐喊和难言,旗帜般的象征,心血斑斑的披沥。它精致、宏大、精辟的安排和失控的倾诉堆于一纸,在深刻和真情的支柱下跳动着一个活的灵魂。”因此,我们对作品真正的理解不是起源于对作品句子、语段的划分与理解,这样的做法和教法,我们不仅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隐含信息,而且还引导我们舍弃能够深入作品的钥匙。可以说,对作品的理解来自作品引起我们的情绪反应、情感体验,体验意味着理解与生成,意味着作者与读者精神世界的碰撞与融合,这种融合和接触是全面的、生动的。它涉及感觉、情感、记忆、想像、体味等多种心理活动及流程。并且作品能引起读者多大的振动,以及怎样的振动,直接体现了读者的精神世界的现实状态和对语言的感受力。夏丏尊先生在谈语言的感受力时说:“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造化、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可以看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虽然对读者理解的方向提供了大体相同的模本和指向,但对语言的感悟与理解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色彩、声响、格调、韵味上的极大不同。这种对语言的敏锐感知,不仅体现在对语言符号的准确理解,更体现在对语言符号所包含的情感性体验程度。
2.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想像力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是寄寓在它的鲜活逼真的形象之中的,普照大地的静谧的月光,辽阔广袤的草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与理想,呈现出生命的活力与美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也不只是水天混然相接,空旷辽阔中渐行渐远的一叶孤舟的纯粹画面,而是深刻寄寓着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不舍的惆怅之情,在文学形象所构建的世界里漫游,可以激发我们对社会、对生活的美好情感,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刻认识,还有对人类美好情感和对彼岸世界的向往和理解。
3.体验有助于学生丰富人生经验,增长人生智慧
情感的体验与人的人生阅历及人生感悟有极大的关系。一方面,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深入理解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情感体验能力;另一方面,文学作品又为读者的人生体验增加了空间和机会。学生对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理解,首先是缘于对情节、环境、人物形象的设身处地的体验,从而扩大他的生活空间,增加人生阅历,学生此时不是一个技能学习者,也不是一个实践者,而是一个体验者,在这种情境中,他不再是认识的主体,人物形象也不是认识的客体,他们之间是一种纯粹的、独立精神进行平等交流的关系。这种自然而澄明的心境消除了读者与作品人物之间的鸿沟,消除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的功能性目的,而代之以对自身能力与意义的思考。
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体验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思维、情感及心理发展的实际,而不能只从教师的角度,随意地制定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的过程。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学生对初读课文的真实的感受与体验,并且,不断地把学生的体验引向深入,在这一过程中,丰富学生的人生经验,开阔学生的眼界,升华人生的境界。
1.有效设问,提供有效的切入口,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阅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预习。这种预习目标明确,主要是用来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为后面的课文讲授扫清障碍,而很少涉及课文的评价和认识,忽略了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让学生预习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适当的问题,如在教《中国石拱桥》一文时,结合课文中的“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设计问题:“我们这个地方有石拱桥吗?请举例说明。”提问让学生的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在从自己身边的桥中,根据课文对石拱桥的定义与特点进行一一排除。加深对石拱桥的认识。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内模仿”。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感情,让学生与课文发生沟通。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应提倡谷鲁斯所讲的“内模仿”(InnereNachahmung),他说:“例如一个人看赛马,这时真正的模仿当然不能实现,他不愿放弃座位,而且还有许多其他的理由不能去跟着马跑,所以他只能心领神会地模仿马的跑动,享受这种内模仿的快感。这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也最纯粹的审美欣赏了。”这种“内模仿”其实是自我情感、经验等与外界客观存在的融合,从而体验到不可能真实经历的心理活动、身体动作,在外物之中也能感受到自我力量的发展与强大。通过“内模仿”使学生与作者全面而深入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3.体验情境,领会语言之美。对语文的学习,学生不只是积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对课文语言的真实感悟与理解就成为影响学生发展的首要环节。学生如果能全面介入课文所设定的情境,教师就会很轻易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体味与欣赏,从而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如在教《斑羚飞渡》一文时,学生如果在阅读时,能够想像自己是被追猎的斑羚之一,体会斑羚所处的困境,就能很到位地理解飞渡的办法。有目的地欣赏作者所使用的语言。“老斑羚凭着娴熟的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的再度升高。”就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读到如此形象鲜明的画面,主要取决于作者语言的使用,这段描述的文字有怎样的特点?”这就为学生领会、欣赏语言提供了真实的生活基础,让语言的赏析变得真实而生动。
总之,语文教学要基于学生的持续发展的新教育理念,就必须要完成从注重积累到积累与体验并重的转变,让体验成为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起点。
一、体验是阅读教学的起点
“体验”就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所描写的景象或事物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体味或领悟。它是一种不自觉的“移情”作用,它引导学生置身于文章所描写的场景之中,并且让学生在情节的变化中体味自我,产生一种自我的感受与关照。乔治·桑在她的《印象和回忆》里说:“我有时逃开自我,俨然变成一棵植物,我觉得自己是草,是飞鸟,是树顶,是云,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横线,觉得自己是这种颜色或是那种形体,瞬息万变,去来无碍。我时而走,时而飞,时而潜水,时而吸露。我向着太阳开花,或栖在叶背安眠。飞鹅飞举时我也飞举,蜥蜴跳跃时我也跳跃,萤火和星光闪耀时我也闪耀。总而言之,我所栖息的天地仿佛全是由自己伸张出来的。”这种情态是一个人对语言敏感接受力的表现。它是有效进入文本的重要途径,如果学生在最先的阅读中能够进入这样的阅读状态,将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说,体验是学生进入课文的起点。
二、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体验作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
课文展示给我们的不是纯粹的语言符号的堆积,而是充满着思想、热情甚至灵魂的精神世界。作家张承志曾这样说:“也许一篇小说应该是这样的:句子和段落构成了多层多角的空间,在支架上和空白间潜隐着作者的感受的认识、勇气和回避、呐喊和难言,旗帜般的象征,心血斑斑的披沥。它精致、宏大、精辟的安排和失控的倾诉堆于一纸,在深刻和真情的支柱下跳动着一个活的灵魂。”因此,我们对作品真正的理解不是起源于对作品句子、语段的划分与理解,这样的做法和教法,我们不仅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隐含信息,而且还引导我们舍弃能够深入作品的钥匙。可以说,对作品的理解来自作品引起我们的情绪反应、情感体验,体验意味着理解与生成,意味着作者与读者精神世界的碰撞与融合,这种融合和接触是全面的、生动的。它涉及感觉、情感、记忆、想像、体味等多种心理活动及流程。并且作品能引起读者多大的振动,以及怎样的振动,直接体现了读者的精神世界的现实状态和对语言的感受力。夏丏尊先生在谈语言的感受力时说:“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造化、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可以看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虽然对读者理解的方向提供了大体相同的模本和指向,但对语言的感悟与理解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色彩、声响、格调、韵味上的极大不同。这种对语言的敏锐感知,不仅体现在对语言符号的准确理解,更体现在对语言符号所包含的情感性体验程度。
2.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想像力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是寄寓在它的鲜活逼真的形象之中的,普照大地的静谧的月光,辽阔广袤的草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与理想,呈现出生命的活力与美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也不只是水天混然相接,空旷辽阔中渐行渐远的一叶孤舟的纯粹画面,而是深刻寄寓着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不舍的惆怅之情,在文学形象所构建的世界里漫游,可以激发我们对社会、对生活的美好情感,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刻认识,还有对人类美好情感和对彼岸世界的向往和理解。
3.体验有助于学生丰富人生经验,增长人生智慧
情感的体验与人的人生阅历及人生感悟有极大的关系。一方面,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深入理解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情感体验能力;另一方面,文学作品又为读者的人生体验增加了空间和机会。学生对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理解,首先是缘于对情节、环境、人物形象的设身处地的体验,从而扩大他的生活空间,增加人生阅历,学生此时不是一个技能学习者,也不是一个实践者,而是一个体验者,在这种情境中,他不再是认识的主体,人物形象也不是认识的客体,他们之间是一种纯粹的、独立精神进行平等交流的关系。这种自然而澄明的心境消除了读者与作品人物之间的鸿沟,消除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的功能性目的,而代之以对自身能力与意义的思考。
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体验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思维、情感及心理发展的实际,而不能只从教师的角度,随意地制定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的过程。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学生对初读课文的真实的感受与体验,并且,不断地把学生的体验引向深入,在这一过程中,丰富学生的人生经验,开阔学生的眼界,升华人生的境界。
1.有效设问,提供有效的切入口,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阅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预习。这种预习目标明确,主要是用来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为后面的课文讲授扫清障碍,而很少涉及课文的评价和认识,忽略了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让学生预习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适当的问题,如在教《中国石拱桥》一文时,结合课文中的“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设计问题:“我们这个地方有石拱桥吗?请举例说明。”提问让学生的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在从自己身边的桥中,根据课文对石拱桥的定义与特点进行一一排除。加深对石拱桥的认识。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内模仿”。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感情,让学生与课文发生沟通。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应提倡谷鲁斯所讲的“内模仿”(InnereNachahmung),他说:“例如一个人看赛马,这时真正的模仿当然不能实现,他不愿放弃座位,而且还有许多其他的理由不能去跟着马跑,所以他只能心领神会地模仿马的跑动,享受这种内模仿的快感。这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也最纯粹的审美欣赏了。”这种“内模仿”其实是自我情感、经验等与外界客观存在的融合,从而体验到不可能真实经历的心理活动、身体动作,在外物之中也能感受到自我力量的发展与强大。通过“内模仿”使学生与作者全面而深入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3.体验情境,领会语言之美。对语文的学习,学生不只是积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对课文语言的真实感悟与理解就成为影响学生发展的首要环节。学生如果能全面介入课文所设定的情境,教师就会很轻易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体味与欣赏,从而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如在教《斑羚飞渡》一文时,学生如果在阅读时,能够想像自己是被追猎的斑羚之一,体会斑羚所处的困境,就能很到位地理解飞渡的办法。有目的地欣赏作者所使用的语言。“老斑羚凭着娴熟的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的再度升高。”就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读到如此形象鲜明的画面,主要取决于作者语言的使用,这段描述的文字有怎样的特点?”这就为学生领会、欣赏语言提供了真实的生活基础,让语言的赏析变得真实而生动。
总之,语文教学要基于学生的持续发展的新教育理念,就必须要完成从注重积累到积累与体验并重的转变,让体验成为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