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

来源 :行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qi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除了生活以外,没有第二件事。穿衣、吃饭、人来客往、工作上班,乃至起心动念都是生活的表现。处在迷惑的状态下,生活就是烦恼,而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就是生活禅。
  工作上班都是生活,生活就是烦恼,而禅就是菩提。现在的人们,做事情时会有很多痛苦,但换个方式去看这些事情,会发现之所以有这些事情,是因为有很多人需要你。换个角度看,你就可以快乐地去做。
  而禅的目标是让我们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不要转移你的目标,这是生活禅入门的基本方法。生活禅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吃饭也是生活,工作也是生活。生活禅的中心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觉悟人生,所以能够安住在当下;奉献人生,所以能守一不移。把一件事情做好,就是一种奉献。
  一念迷是众生,一念悟就是佛
  很多人以为信佛就是信神。其实不相信有神可以,但要相信有佛,因为佛就是你自己。佛说:众生即佛,心净即佛,心悟即佛,这个你要相信,信自己身上的佛性,人人皆有佛性,有佛性则皆可成佛。一念迷,就是众生,一念悟,就是佛。信佛不是信神。但是,也正因为不相信有神,所以我们人类的敬畏之心淡薄了,没有敬畏之心就可以为所欲为。人一定要有敬畏之心,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人可以不相信有神,但是要相信一个规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没有这个敬畏之心,很多人就失去了约束。
  恪守规律才有自在
  怎样能让规律有个让人警醒的体验?就是赏善罚恶的能量。一切事物的存在,最后都是个能量而已,赏善罚恶的能量看不见摸不着,但感受得到,是宇宙的大法则,无论承认与否,这种能量都是存在的,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它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针对芸芸众生,不在这个众生身上起作用,就在那个众生身上起作用,因为生命是有共通之处的。佛说:法身只有一个,诸佛众生同一法身。所以这种能量是普遍的,无处不在的,随时可以发生的。要看缘,缘就是条件,条件成熟了,它就发生了。
  但恪守规律是不是就不自在了呢?自在,不是说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在一定的规范范围之内才能真正有自在。比如国家有各种法律,但有很多人是自由自在的,因为他并不去触犯法律。人总要有一些基本的约束,基本的约束有了,你才可能真正有自在。这就包括对规律的遵循。
  而佛家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就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些都是人们基本可以做到的。遵守五戒了,你就自由,你就自在,因为五戒所戒的,都是对己对人都不利的事情,这些事不做,应该是一个人人格上的美德。
  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
  所谓生活禅,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那么生活禅的宗旨是什么呢?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佛教讲大智慧、大慈悲——大智慧才能觉悟人生,大慈悲才能奉献人生;大智慧就是自觉,大慈悲就是觉他。这就是我们学佛的宗旨,也是中国大乘佛教一智二悲的根本宗旨所在。
  我经过将近70年学佛修行的体会,觉得我们人生除了生活以外,好像没有第二件事。那么什么是生活呢?我们处在迷惑的状态下,生活就是烦恼,有生活就有烦恼,有烦恼就该修行。烦恼体现在哪些地方呢?就体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穿衣、吃饭、人来客往、工作上班,乃至起心动念都是生活的表现。因为我们还处在迷失的阶段,所以我们的心境、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染污的生活,染污的生活就是烦恼、就是生死。
  既然烦恼在生活中,生活就有烦恼,我们怎么样来转化烦恼呢?就要在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来转化烦恼,这就是生活禅法门。也可以说生活就是烦恼,禅就是菩提,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这就是生活禅。
  起心动念中勤修“戒定慧”
  当然这里所说的禅,不仅仅是禅宗的明心见性、参话头的禅,而是把所有的修行都融摄在生活当中加以落实。因此要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这四句话既是修生活禅的四句口诀,也是我们修一切法门的根本要领。
  而修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戒定慧——要在生活中勤修戒定慧,在生活中息灭贪嗔痴,在生活中净化身口意。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根本内容。修行可以在一切地方落实,我们起心动念的每一个当下都是修行的最好时刻,处处可以落实,时时可以进行,将生活变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修行实践。
  佛法落实在什么地方呢?要落实在世间,世间实际上不等于我们这个尘世,世间就是烦恼,世间就是生死。要在生死中修行佛法,离开了生死、离开了烦恼,佛法也就没有什么作用了。所以佛法要在生死中求,在烦恼中求,在污泥浊水当中求。佛法是一种对治法门,对治我们的烦恼,对治我们的生死,所以要将佛法融化于世间。
  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最后要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因为我们个人总是非常渺小的,佛说世间没有一件孤立的东西。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就是仗因托缘而来,我们生存在这个世间还是仗因托缘而生存,我们学习佛法,成就世间一切事业都是仗因托缘而有。所以我们一定要将个人放在大众中,不能离开大众而寻找个人的安闲自在。因为个人的安闲自在正是大众的成就,没有大众的成就就没有我们个人任何一点小的成就。所以我们一定要以感恩的心来面对大众,面对世界,面对天地万物。
  (来源:显密文库)
其他文献
最近看了好几篇“犯淫致祸”的文章,正是证实了古人说的“纵欲好色,必无好报”。  正好友人来访,拿了本林徽因的《人家四月天》。由此想到一位名人徐志摩的悲剧,他就是被色毁灭了。  民国年间的诗人徐志摩(1896-1931),他的恋爱史和婚变比他的文学作品更轰动于世。徐志摩出身于浙江一大富人家,留学英国,他的原配夫人叫张幼仪。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
期刊
南怀瑾先生在世时告诉我们说:真正的佛同其他许多宗教一样,是反对拜偶像的。那为什么画的佛、塑的菩萨都可以拜呢?答案是四个字“因我礼汝”。因为我的形象存在,你起恭敬心拜下来,那个像是一个代表而已。你这一拜不是拜我,是拜了你自己。你自己得救了。任何宗教最高的道理都是一样,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自己。  有一则笑话:一小儿问师父:“大家都拜观音,求无病无灾。观音又拜谁?”  师父说:“也拜观音。” 
期刊
一个人的生活,首先注重的是基本的物质生活。当物质生活满足了以后,我们还需要精神的生活;精神生活有了以后,还要追求艺术的生活;因为生活中要求真、求善、求美。当一个人确实有了艺术生活之后,他还想要超越而向往宗教的生活。各种宗教对人间的某些看法总不会完全一样的,就拿佛祖释迦牟尼来讲:他在2500年前,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觉悟了。他觉悟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去涅槃。所谓涅槃,就是把自己住在一个安静的世界,不活动
期刊
实例一:总是指责批评别人的教授难以升迁  有一位青年,很有才华,二十岁获得数学博士学位,一所名牌大学破格直接聘他作副教授,可是过了十年都没有升教授。他禀赋这样好,为什么十年后都得不到提升呢?原因出在他十年以来所发表的论文,都有指责哪个教授哪里不好,而且讲得精辟,抓到别人的弱点,所以他这十年要升级时,都被那些教授压下来。后来,他的朋友劝他写论文换一个角度写,就是赞叹某一位教授哪里好,这位才子一听建议
期刊
在佛法里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生命,它是需要有动力的,一个人活在世间,它是需要有动力的。这个动力从哪里来?这个动力产生有两种,一种叫欲望,第二种叫愿望。我们世间人的动力是什么?是什么推动的呢?是欲望推动的,我想为自己买车子,买房子,我要吃好的,穿好的,我要享受,这就是欲望。那佛菩萨呢?圣贤呢?大德呢?他们的动力是什么呢?他们的动力就是愿望,就是愿力。就是想帮助这个世界,想救苦救难,见众生苦啊。  我在
期刊
一连几日,大雨倾盆而泻,山下的村庄遭遇了汹涌的洪水。主持心怀慈悲让小和尚拿着寺里的粮食去救济饥饿的村民,小和尚回来后向众僧说了这样一则见闻:大水像吃人的魔王,不但冲塌了不少房屋,还淹死了不少村民。一个村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被洪水冲走。  众僧听罢,议论纷纷。有人说农夫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有人说农夫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没法死而复
期刊
有一位青年脾气非常暴躁、易怒,并且喜欢与人打架,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他。有一天他无意中游荡到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休禅师正在说法。他听完后发愿痛改前非,就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口角,免得人见人厌,就算是受人唾面,也只有忍耐地拭去,默默地承受!”  一休禅师说:“何必呢,就让唾涎自干吧,不要去拂拭!”  “那怎么可能?为什么要这样忍受?”  “这没有什么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作是蚊虫之
期刊
欲望的表现形式,体现在占有、比较、竞争三个方面。  为了生存,我们必须有基本的物质条件。但即使生存问题得到解决,占有欲也不会因此消除。相反,欲望会随着条件改善而不断提高,希望占有更多的财富,占有更高的地位,占有更大的名望。  除了占有,我们还要为抬高自己、炫耀自己进行攀比。有些人一生努力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却没有想到,超过别人的意义又在哪里?再能干的人都无法超过所有人,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说
期刊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规定堕胎是犯法的。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的教理都认为,堕胎是很严重的罪。很多民族的宗教认为有婴灵存在,从佛教的角度来讲:一个神识来投胎,是与你过去生中有缘分。佛讲有四种缘才来投胎,这四种缘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如果没有这种关系,他不会到你家来投胎。若是报恩,你堕胎把他杀了,恩变成仇,下一次再来,他是来报仇不是报恩。若是报怨,你杀了他,仇恨再加仇恨,怎么得了!佛法上讲“人身难得”,
期刊
真诚地希望每一位师兄都能够看到我的忏悔文章,并引以为戒,尤其是希望所有和我一样只有二十多岁的同龄人看到这篇文章,我宁愿把发生在自己身上见不得人的事告诉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裨益,哪怕我的脸被丢光都没关系。因为如果大家不明了因果,不分善恶,颠倒黑白却不自知,仅仅只凭着自己的喜好去任意做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造下深重的罪孽。等到恶报来临,自己承受恶报和苦果的时候,自己不仅不知道反省,反而更进一步地怨天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