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在目前尿道瓣膜治疗基础上,输尿管置管运用于部分小婴儿尿道瓣膜症初期治疗的初步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6年12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后尿道瓣膜症患儿病史资料,并进行随访资料的统计分析。统计患儿的首诊年龄,初次就诊的血清肌酐水平,根据患儿在治疗中所接受的处理方式,分为瓣膜切开组、膀胱造口及瓣膜切开组和输尿管置管及瓣膜切开组。比较随访中各组血清肌酐值在术后6~9个月时的变化,统计随访时限,随访血清肌酐值在随访终末的变化,以及同位素分肾功能测量的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变化值,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63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输尿管置管及瓣膜切开组14例,膀胱造口及瓣膜切开组14例,瓣膜切开组35例。输尿管置管及瓣膜切开组患儿首诊时初始肌酐值为119.3 μmol/L,高于瓣膜切开组(51.5 μmol/L),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和膀胱造口及瓣膜切开组(83.2 μmol/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9个月内随访血清肌酐值,输尿管置管及瓣膜切开组为26.8 μmol/L,而膀胱造口及瓣膜切开组、瓣膜切开组分别为46.6 μmol/L和29.9 μmol/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期随访中,获得随访患儿术后9个月以上的最近一次血清肌酐值,在输尿管置管及瓣膜切开组、膀胱造口及瓣膜切开组、瓣膜切开组分别为40.6 μmol/L、38.1 μmol/L、36.3 μmol/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同位素动态显像计算GFR,各组在随访中GFR值的增加量,输尿管置管及瓣膜切开组为20.8 ml/min,分别高于膀胱造口及瓣膜切开组和瓣膜切开组的9.9 ml/min和12.0 ml/min,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输尿管末端引流不畅的后尿道瓣膜症患儿,进行输尿管置管支撑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有助于改善输尿管引流,有益于肾功能的早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