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当下,商业银行的转型改革势在必行。银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重要任务目标。结构性改革为重中之重,结构调整是高层次,大格局,大趋势,是中国经济无法避免,是商业银行无法回避,而必须进行的一场“战争”。
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主要资产优良的客户,大中型企业,对商业银行的利率水平要求大幅度提高,而且其议价能力很高,使商业银行处于不利地位。而一些中小微型企业又无法达到商业银行的融资条件,只能从三方渠道获得资金。 以此来看,商业银行的企业客户利润贡献度逐年降低,商业银行必须顺应“改革”的时代潮流探索新的发展路线。
一、“需求侧”改革
在商业银行客户类型各占百分比大幅度变动的情况下,大企业所带来的利润已经满足不了商业银行的需求,商业银行也无法完善的为大企业提供令双方满意的服务。那么,从“需求侧”来看,商业银行应该:
1.创新提升产品样式规模。商业银行改革之路必经混业经营的路口,那么商业银行可大力发展比如保险业务,为中小型企业或者个人提供保险业务。就目前的金融市场来说,虽然各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花样繁多,但是重要的投资渠道还是以银行为主。所以,有大部中小微客户做支持,推出新产品是十分重要的发展渠道。
2.改革服务模式。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未来金融的发展更加倾向于场景金融,手边金融。互联网技术是提供金融服务的一项重要手段。电子商业银行应时而生,传统商业银行在经历“脱媒”之后,在运营模式上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那么,时代在前进。商业银行电子银行的出现也不能使得银行一劳永逸,应该开发出更加便捷的服务模式在谋求自身发展。
3.完善商业银行文化和理念。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它既不同于国家的中央银行,也区别于专业银行,和其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也是人本文化、道德文化和管理者文化。“企业即人,无人则止”,作为人本文化,要加强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普遍遵循和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道德文化,要增强企业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作为管理者文化,要加强管理者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正确价值取向方向,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保持矍铄的精神面貌。
4.加强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包括: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决策系统主要由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组成。执行系统包括行长(总经理)副行长(副总经理)和其领导的各业务部门组成。监督系统由监事会和稽核部门组成。在一个整体追求良好发展的情况下,要求银行各职位,各部门,能够恪尽职守,加强沟通协作。
5.避免影响自身发展的举措。比如P2P,影响自身吸储能力,并且风险太大。银行作为低风险的投资方式,应该主要任务是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求得发展,所以在改革下切莫操之过急,盲目跟从。但也不能一味的追求发展,要守住银行业务发展的底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二、“管理侧”改革
探索建设适应当前市场需求和监管要求,拥有灵活机制和协作能力的管理框架,实现对于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和协同效应。为达到改革要求,商业银行应该从多方面入手 :
1.提升一线岗位的专業水平和服务能力。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服务型的企业,客户是商业银行存在的基本,没有了客户,商业银行就成为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金融从业人员是银行与客户连接的最基本方式,是提供服务的重要载体,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对商业银行日常经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商业银行应注重强化和创新金融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与服务水平手段。那么应该加强一线岗位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整合人力资源结构,提高服务效率,加强服务技巧,避免生硬、呆板,建立完善的激励措施,加强培训业务技能,加大考核力度等。
2.建设强大的协同能力和支持保障体系。综合经营作为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主要途径,往往以协同效应作为上各银行综合经营的理论基础和竞争优势。
Ansoff(1965)最早提出了协同效应的经济学含义,即公司的整体利益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之和的经济效益。协同效应产生于企业一个部分中积累的资源同时可无成本地被用于其他部分。比如专业技能,品牌等无形资产的共享。但为了建设更强大的协同能力,商业银行应该建设更高层次的、与信息网络时代相适应的动态协同。包括降低运营成本,增加销售收入和利润,增强联合企业和集团化战略事业单位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整体价值创造的速度。
发展多方位银行体系保障,大力支持住房保障体系、养老保障体系、网上银行运行环境和安全保障体系等。
3.实现银行全要素生产率质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又称为技术进步率,包括专业知识、技术培训、组织管理、技术培训等方面的进步。但不能具体化,又称为非具体化的技术进步。 在网络金融等高科技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过往银行诸多红利逐渐消失, 经济宏力减弱,制度红利消失,各种理财产品机构层出不穷,银行的成本优势不再。这对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去杠杆,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信息共享合作共赢。在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在国家支持下银行业大力发展,取消了银行业务的经营范围,各大银行开始了竞争性的业务拓展。但是,过于追求利润目标往往带来一些问题。各大银行之间的竞争导致各机构信息沟通不充分,影响了战略组织的执行力,延缓了战略转型的步调。银行内部各部门利益多元化,无法紧密协调配合,难以实现利益最大化。银行若想快速达到转型的目的,也可以结合国外银行转型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及成功道路。但不能一味的照抄照搬,追求统一标准,一定要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视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定,否则会带来巨大的转型成本。因此,在目前的银行机构管理改革中,要坚持以客户为基础,以安全为原则,以利润为目标的经营理念 三、“供给侧”改革
1.将产品运用作为推动力。准确定位,结合经验与实际,差异化发展,准确捕捉推行新产品的时机。扩大营销规模,建立稳定的客户群,形成稳定的存款收入利益来源,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结合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金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结合市场发展特点,多方向打造特色金融。最大限度的利用银行的优势产品:储蓄、信贷、保险、信用卡、理财。在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当下,要充分利用科技系统,充分发展利用电子化带来的优势,扩大小微金融规模,提高银行全要素生产率质效水平。强化银行的前瞻性,精准把握未来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走势,随着消费金融的高速发展大势,信用卡业务,贷款业务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银行应不断深入发展“高端化、一体化、基础化“的战略要求,联合第三方机构,加强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商业银行以防范风险为主,争取盈利为辅,加强市场风险研究判断,做好风险预控,改变中长期,大客户偏好,把握好项目推进时机,实现精准投放。银行以产品运作作为推动力,充分利用优势产品,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持续推动利润增长。
2.以优化效益结构为根本。将坚持发展做为中心,努力充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严格遵守商业银行业内基本规律。积极将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经济市场和金融环境的发展紧密相连,着重提高质量和效益,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同时满足广大小微消费者的需求。突出价值导向,加强银行从业人员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以安全为主,收益为辅的同时,把握好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度,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协调度。没有客户的银行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以要求银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根据客户需求开发个性化、特色化的产品,服务方案,风险控制等。所有服务都应以客户最基本实际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经营转型速度,中小微型企业在政策支持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对银行业务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中小微型企业和小微型个体客户将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重点。优化业务结构,提高零售业务、中间业务、投行业务等收入占比。创新引领发展,提高服务手段电子化,加强相关行业联合程度。提升产品创新差异化程度,不断创新、组合和调整金融服务产品。为客户提供低成本、个性化、收益高、方便快捷的一条龍金融服务方案。
3.以业务创新为支撑。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提高商业银行对目前经济市场形势的认识和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妥善进行各项工作,业务创新是重要支撑。要求商业银行以及各相关机构富于创新精神,强化创新思维,牢牢把握创新规律,创造创新动力,提升业务方案的前瞻程度、系统化程度和延展程度,厚植创新优势。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牢牢把握住金融风险底线,夯实创新基础。
4.加强内外合作的深度广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跨市场、跨币种、跨机构的金融交流越发频繁。这对商业银行的协同作业能力,延伸作业水平,提升发展空间等多方面能力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银行应坚持合作共赢的从业心态,构建共同进退的金融生态,增强各相关部门的联合程度,信息共享,增强信息互补程度,扬长避短,以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效率,节约时间成本、人工成本操作成本等,提升整个系统的运作能力。
引进借鉴国外银行的标准做法,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交流制度。具体措施比如采用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标准,信用评级制度,资产风险评级体系,以增强信息的可信度与可比性,加快商业银行转型的步伐,进而加强与国际经济融合接轨的程度。
商业银行在基于过去“粗放型”的“需求侧”改革下,进行“管理侧”改革、“供给侧”改革,通过创新产品样式,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商业银行文化理念,提升银行全要素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等。加强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使产业转型加快了步伐,最终我国的商业银行将会完成变革发展转型。(作者单位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主要资产优良的客户,大中型企业,对商业银行的利率水平要求大幅度提高,而且其议价能力很高,使商业银行处于不利地位。而一些中小微型企业又无法达到商业银行的融资条件,只能从三方渠道获得资金。 以此来看,商业银行的企业客户利润贡献度逐年降低,商业银行必须顺应“改革”的时代潮流探索新的发展路线。
一、“需求侧”改革
在商业银行客户类型各占百分比大幅度变动的情况下,大企业所带来的利润已经满足不了商业银行的需求,商业银行也无法完善的为大企业提供令双方满意的服务。那么,从“需求侧”来看,商业银行应该:
1.创新提升产品样式规模。商业银行改革之路必经混业经营的路口,那么商业银行可大力发展比如保险业务,为中小型企业或者个人提供保险业务。就目前的金融市场来说,虽然各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花样繁多,但是重要的投资渠道还是以银行为主。所以,有大部中小微客户做支持,推出新产品是十分重要的发展渠道。
2.改革服务模式。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未来金融的发展更加倾向于场景金融,手边金融。互联网技术是提供金融服务的一项重要手段。电子商业银行应时而生,传统商业银行在经历“脱媒”之后,在运营模式上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那么,时代在前进。商业银行电子银行的出现也不能使得银行一劳永逸,应该开发出更加便捷的服务模式在谋求自身发展。
3.完善商业银行文化和理念。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它既不同于国家的中央银行,也区别于专业银行,和其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也是人本文化、道德文化和管理者文化。“企业即人,无人则止”,作为人本文化,要加强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普遍遵循和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道德文化,要增强企业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作为管理者文化,要加强管理者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正确价值取向方向,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保持矍铄的精神面貌。
4.加强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包括: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决策系统主要由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组成。执行系统包括行长(总经理)副行长(副总经理)和其领导的各业务部门组成。监督系统由监事会和稽核部门组成。在一个整体追求良好发展的情况下,要求银行各职位,各部门,能够恪尽职守,加强沟通协作。
5.避免影响自身发展的举措。比如P2P,影响自身吸储能力,并且风险太大。银行作为低风险的投资方式,应该主要任务是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求得发展,所以在改革下切莫操之过急,盲目跟从。但也不能一味的追求发展,要守住银行业务发展的底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二、“管理侧”改革
探索建设适应当前市场需求和监管要求,拥有灵活机制和协作能力的管理框架,实现对于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和协同效应。为达到改革要求,商业银行应该从多方面入手 :
1.提升一线岗位的专業水平和服务能力。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服务型的企业,客户是商业银行存在的基本,没有了客户,商业银行就成为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金融从业人员是银行与客户连接的最基本方式,是提供服务的重要载体,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对商业银行日常经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商业银行应注重强化和创新金融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与服务水平手段。那么应该加强一线岗位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整合人力资源结构,提高服务效率,加强服务技巧,避免生硬、呆板,建立完善的激励措施,加强培训业务技能,加大考核力度等。
2.建设强大的协同能力和支持保障体系。综合经营作为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主要途径,往往以协同效应作为上各银行综合经营的理论基础和竞争优势。
Ansoff(1965)最早提出了协同效应的经济学含义,即公司的整体利益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之和的经济效益。协同效应产生于企业一个部分中积累的资源同时可无成本地被用于其他部分。比如专业技能,品牌等无形资产的共享。但为了建设更强大的协同能力,商业银行应该建设更高层次的、与信息网络时代相适应的动态协同。包括降低运营成本,增加销售收入和利润,增强联合企业和集团化战略事业单位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整体价值创造的速度。
发展多方位银行体系保障,大力支持住房保障体系、养老保障体系、网上银行运行环境和安全保障体系等。
3.实现银行全要素生产率质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又称为技术进步率,包括专业知识、技术培训、组织管理、技术培训等方面的进步。但不能具体化,又称为非具体化的技术进步。 在网络金融等高科技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过往银行诸多红利逐渐消失, 经济宏力减弱,制度红利消失,各种理财产品机构层出不穷,银行的成本优势不再。这对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去杠杆,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信息共享合作共赢。在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在国家支持下银行业大力发展,取消了银行业务的经营范围,各大银行开始了竞争性的业务拓展。但是,过于追求利润目标往往带来一些问题。各大银行之间的竞争导致各机构信息沟通不充分,影响了战略组织的执行力,延缓了战略转型的步调。银行内部各部门利益多元化,无法紧密协调配合,难以实现利益最大化。银行若想快速达到转型的目的,也可以结合国外银行转型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及成功道路。但不能一味的照抄照搬,追求统一标准,一定要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视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定,否则会带来巨大的转型成本。因此,在目前的银行机构管理改革中,要坚持以客户为基础,以安全为原则,以利润为目标的经营理念 三、“供给侧”改革
1.将产品运用作为推动力。准确定位,结合经验与实际,差异化发展,准确捕捉推行新产品的时机。扩大营销规模,建立稳定的客户群,形成稳定的存款收入利益来源,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结合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金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结合市场发展特点,多方向打造特色金融。最大限度的利用银行的优势产品:储蓄、信贷、保险、信用卡、理财。在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当下,要充分利用科技系统,充分发展利用电子化带来的优势,扩大小微金融规模,提高银行全要素生产率质效水平。强化银行的前瞻性,精准把握未来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走势,随着消费金融的高速发展大势,信用卡业务,贷款业务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银行应不断深入发展“高端化、一体化、基础化“的战略要求,联合第三方机构,加强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商业银行以防范风险为主,争取盈利为辅,加强市场风险研究判断,做好风险预控,改变中长期,大客户偏好,把握好项目推进时机,实现精准投放。银行以产品运作作为推动力,充分利用优势产品,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持续推动利润增长。
2.以优化效益结构为根本。将坚持发展做为中心,努力充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严格遵守商业银行业内基本规律。积极将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经济市场和金融环境的发展紧密相连,着重提高质量和效益,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同时满足广大小微消费者的需求。突出价值导向,加强银行从业人员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以安全为主,收益为辅的同时,把握好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度,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协调度。没有客户的银行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以要求银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根据客户需求开发个性化、特色化的产品,服务方案,风险控制等。所有服务都应以客户最基本实际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经营转型速度,中小微型企业在政策支持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对银行业务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中小微型企业和小微型个体客户将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重点。优化业务结构,提高零售业务、中间业务、投行业务等收入占比。创新引领发展,提高服务手段电子化,加强相关行业联合程度。提升产品创新差异化程度,不断创新、组合和调整金融服务产品。为客户提供低成本、个性化、收益高、方便快捷的一条龍金融服务方案。
3.以业务创新为支撑。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提高商业银行对目前经济市场形势的认识和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妥善进行各项工作,业务创新是重要支撑。要求商业银行以及各相关机构富于创新精神,强化创新思维,牢牢把握创新规律,创造创新动力,提升业务方案的前瞻程度、系统化程度和延展程度,厚植创新优势。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牢牢把握住金融风险底线,夯实创新基础。
4.加强内外合作的深度广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跨市场、跨币种、跨机构的金融交流越发频繁。这对商业银行的协同作业能力,延伸作业水平,提升发展空间等多方面能力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银行应坚持合作共赢的从业心态,构建共同进退的金融生态,增强各相关部门的联合程度,信息共享,增强信息互补程度,扬长避短,以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效率,节约时间成本、人工成本操作成本等,提升整个系统的运作能力。
引进借鉴国外银行的标准做法,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交流制度。具体措施比如采用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标准,信用评级制度,资产风险评级体系,以增强信息的可信度与可比性,加快商业银行转型的步伐,进而加强与国际经济融合接轨的程度。
商业银行在基于过去“粗放型”的“需求侧”改革下,进行“管理侧”改革、“供给侧”改革,通过创新产品样式,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商业银行文化理念,提升银行全要素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等。加强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使产业转型加快了步伐,最终我国的商业银行将会完成变革发展转型。(作者单位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