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经40多年了,我国大学招生人数也是一直在增加。这些年来高校教育改革也从未间断过,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个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怎样协调发展?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又要符合现代文明技术发展的要求,今天的人文教育面临很多崭新的挑战。
关键词:人文教育;理工科大学;必要性
人文教育最近也是经常被诸多学者讨论或者提及,那么何为人文教育呢?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进行一种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一、当前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国四书之一《大学》开篇第一句话就道出了大学教育的真谛。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发展,全方位、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格局逐渐形成,“如何培養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社会教育学专家、公共政策研究学者思考的问题。理工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国家建设方面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但教育成果,即人才,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尤以缺乏人文精神,人文社科知识不足最为明显。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教育投入力度薄弱,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这不仅关系到学生、人才的性格是否健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向是否正确,而且除此之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许多问题的研究依靠单一学科难以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迫在眉睫。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起步、发展到逐步形成统一标准和规模的阶段,国外高等教育发展更是迅速。
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建国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计划经济体制指导下的高等教育体制背景下,我国多数大学着重强调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把大学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主要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以专业为中心设置课程,导致过分重视专业知识,忽略了全面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人文教育的培养。在我国高校当中,理工科学生人文知识、人文素养普遍低下;文科学生自然科学方面的素养普遍不高。世界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从大学培养出的杰出人才,他们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哲学底蕴,我们的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和能力方面不比国外差,但在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及创新能力方面则存在明显差距,这是值得我国高等教育深思的一个问题。
二、加强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培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素质的人才当然要高素质的老师来培养。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榜样的力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效果不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榜样的力量有限。社会上的榜样离学生太远,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工作责任感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所以,高校的人文教育首先应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开始。行为世范,学为人师。老师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提高老师职业的门槛,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强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管理及约束,增强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人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教育效果虽不像其他学科教育效果那样明显,但是,只要教师细心指导,学生的人文精神层次必会有一个大层面的提高,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更关系到国家精神文化的构建,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2.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各高等理工类院校正在进行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因此,我们必须对人文素质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我们要肯定现有的课程框架,然后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适度调整改进。一方面注意核心课程的优化。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纲领结合东西方哲学,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另外一方面在专业课程中入人文知识,使学生在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认识该领域的历史、传统、发展及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以及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开设一定的人文社科类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最后结合学分制,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增强人文素质氛围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营造一个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的软硬件建设。硬件建设包括校园环境、建筑风格、人文景观等。校园文化建设则应以丰富學生第二课堂、活跃校园学术氛围、大力倡导科学精神为主,开设一系列人文科技讲座、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等集人文性、学术性于一体的活动,另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着重开设一些人文社团并鼓励学生参加,以此均衡学校的学术氛围。
三、结语
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高等学校的决策者应站在时代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全面推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需要。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们的主体精神世界,使每个个体在社会中都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实践能力。高校只有把知识与人文、学习和生活良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新时代发展下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洪.工科高校人文课程设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2]赵敏、卞梅、贾德芳.论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的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10(11).
[3]杨灿.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及途径[J].才智,2009(34).
[4].解梅、段兴利、陈红.工科类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J].职业时空,2010(6).
作者简介:刘景瑜(1974.02--),女,江西新余人,研究生,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关键词:人文教育;理工科大学;必要性
人文教育最近也是经常被诸多学者讨论或者提及,那么何为人文教育呢?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进行一种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一、当前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国四书之一《大学》开篇第一句话就道出了大学教育的真谛。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发展,全方位、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格局逐渐形成,“如何培養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社会教育学专家、公共政策研究学者思考的问题。理工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国家建设方面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但教育成果,即人才,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尤以缺乏人文精神,人文社科知识不足最为明显。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教育投入力度薄弱,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这不仅关系到学生、人才的性格是否健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向是否正确,而且除此之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许多问题的研究依靠单一学科难以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迫在眉睫。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起步、发展到逐步形成统一标准和规模的阶段,国外高等教育发展更是迅速。
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建国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计划经济体制指导下的高等教育体制背景下,我国多数大学着重强调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把大学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主要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以专业为中心设置课程,导致过分重视专业知识,忽略了全面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人文教育的培养。在我国高校当中,理工科学生人文知识、人文素养普遍低下;文科学生自然科学方面的素养普遍不高。世界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从大学培养出的杰出人才,他们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哲学底蕴,我们的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和能力方面不比国外差,但在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及创新能力方面则存在明显差距,这是值得我国高等教育深思的一个问题。
二、加强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培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素质的人才当然要高素质的老师来培养。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榜样的力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效果不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榜样的力量有限。社会上的榜样离学生太远,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工作责任感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所以,高校的人文教育首先应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开始。行为世范,学为人师。老师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提高老师职业的门槛,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强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管理及约束,增强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人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教育效果虽不像其他学科教育效果那样明显,但是,只要教师细心指导,学生的人文精神层次必会有一个大层面的提高,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更关系到国家精神文化的构建,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2.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各高等理工类院校正在进行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因此,我们必须对人文素质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我们要肯定现有的课程框架,然后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适度调整改进。一方面注意核心课程的优化。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纲领结合东西方哲学,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另外一方面在专业课程中入人文知识,使学生在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认识该领域的历史、传统、发展及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以及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开设一定的人文社科类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最后结合学分制,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增强人文素质氛围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营造一个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的软硬件建设。硬件建设包括校园环境、建筑风格、人文景观等。校园文化建设则应以丰富學生第二课堂、活跃校园学术氛围、大力倡导科学精神为主,开设一系列人文科技讲座、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等集人文性、学术性于一体的活动,另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着重开设一些人文社团并鼓励学生参加,以此均衡学校的学术氛围。
三、结语
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高等学校的决策者应站在时代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全面推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需要。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们的主体精神世界,使每个个体在社会中都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实践能力。高校只有把知识与人文、学习和生活良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新时代发展下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洪.工科高校人文课程设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2]赵敏、卞梅、贾德芳.论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的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10(11).
[3]杨灿.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及途径[J].才智,2009(34).
[4].解梅、段兴利、陈红.工科类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J].职业时空,2010(6).
作者简介:刘景瑜(1974.02--),女,江西新余人,研究生,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