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蝎毒来止痛的老鼠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mwingfl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老鼠和蝎子互为天敌,要是打起来,胜负还真难分。两者都各具优势:老鼠身手敏捷,身形比蝎子稍大;而蝎子的蛰咬在动物界中是最厉害也是最疼痛的——人一旦中了蝎毒,轻者被蛰的局部剧痛,严重的则会导致全身肌肉收缩和呼吸衰竭而死。但有一种老鼠却对此毫无感觉,当有蝎子反复蛰咬它们时,它们毫不畏惧,而且能杀死并吃掉蝎子,手段极其残忍。
  食蝗鼠:天生的杀手
  这是什么老鼠呢?
  它被称为食蝗鼠,因其主要食物为蝗虫而得名,生活在美国西南部的沙漠地区里。这种沙居鼠类虽然身形矮小,类似于宠物仓鼠,但它们非常善于使用谋略,天生就具有嗜杀性。从出生起,甚至还在哺育期时,“双亲”就教会幼鼠们一些具有攻击性的本领,以及如何战胜比自己身体更大的对手。有趣的是,拥有“双亲”的幼鼠更倾向于欺凌那些“单亲”哺育的幼鼠。同时,前者更擅长于攻击蜈蚣、蜘蛛、蟋蟀等昆虫。
  而且,食蝗鼠很偏爱挖掘洞穴去偷窃其他动物的食物,它们不会建造自己的巢穴,而是在必要时通过暴力将洞穴的“主人”赶走,最终占有这个洞穴。在最艰苦的时期,食蝗鼠还会杀死并吞食自己的同类。
  甚至带有巨毒的蝎子也无法逃脱食蝗鼠的小爪子,它们打斗非常勇敢,能够准确地瞄准猎物发起攻击。这种老鼠像完全忽视了蝎子的毒性,将蝎子反复地在地面捶打,残忍地将其尾部撕碎,之后咬下头部,再吞食它们的肉。在这样美美地饱餐一顿后,食蝗鼠还会像狼那样仰头向夜空嗥叫,似乎在宣告自己胜利了!
  蝎毒也能止痛
  但食蝗鼠究竟有什么超级本领来对抗蝎毒呢?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团队对食蝗鼠和家鼠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首先,研究人员提取了500只蝎子的毒液,分别向食蝗鼠和家鼠的脚爪上注射了一定量的毒液。
  结果显示,家鼠们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几乎疯狂地舔舐它们的脚爪,这样持续了好几分钟。而食蝗鼠就不同了,它们只是舔了几下脚爪,几秒钟后便去做别的事了,看起来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难道食蝗鼠完全感受不到疼痛吗?为了一探究竟,研究人员决定对食蝗鼠的神经系统作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负责感知疼痛的部分。
  接下来,研究人员又在这两种鼠类身上注射了福尔马林(一种能引起疼痛但无毒的化学物质),然后再注射蝎毒。结果发现,这次家鼠的反应更为强烈,它舔脚爪的次数变多了,而且时间也更长了。但令人奇怪的是食蝗鼠——在注射福尔马林后,它们表现出了一些不适,但很快就随着蝎毒的注入而渐渐地消失了,之后又像没事似的。
  这表明了蝎毒对于食蝗鼠而言,不仅不具有毒性,反而还有止痛的作用——阻断了食蝗鼠对于福尔马林带来的疼痛的感知能力。但蝎毒又是如何发挥止痛作用的呢?
  特有的疼痛传递通道
  研究人员指出,在哺乳动物中,疼痛神经会与体内一对不同的钠离子通道发生作用,来向大脑传递疼痛信号。我们不妨称呼它们为通道1和通道2,它们都是在受到某些伤害刺激的情况下才会启动工作,通道1负责激发疼痛信号,而通道2则负责将疼痛信号传送到大脑。这里蝎毒与通道1结合,则传递打开,疼痛信号被激发,之后,疼痛信号便通过通道2传递给大脑。所以,家鼠就会有实验中的那些不适反应。值得一提的是,和家鼠一样,我们人类也具有同样功能的疼痛传递通道。
  但是,为何食蝗鼠没有不适反应呢?研究人员将两种鼠类的一对钠离子通道的基因序列做了比较,结果发现,相比其他种类的哺乳动物(如家鼠和人类),食蝗鼠的通道2有不同之处——具有一种独特的氨基酸。正是因为这种氨基酸与蝎毒结合,改变了蝎毒的毒性,从而阻断了疼痛神经向大脑传递信号?——抑制了疼痛的发生,所以,食蝗鼠才没有像家鼠那样有明显的反应。
  研究人员解释道,食蝗鼠的这种用蝎毒来当止痛药的超级本领,很可能来自于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在沙漠地区里,食物的来源本来就很少,再加上蝎子又非常之多,因此,在与蝎子长时间的接触过程中,食蝗鼠就渐渐进化出了这种本领。
  当然了,食蝗鼠这种特有的超级本领,在未来还有助于人们开发一种止痛药,来减少人们疼痛的烦恼!
其他文献
人人都想提高记忆力,尤其是学生。如果上网搜一搜,就可以搜到无数个提高记忆力的方法,不过这些方法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需要人付出意志和努力,而且也并不见得有效果。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提高记忆力呢?其实,还真有一个办法——无需努力、无需训练,当然更无需吃药,它不是别的,就是睡觉。  在睡眠中学习  美国西北大学设计了一个实验。过程是这样的,研究人员让一些略懂音乐的志愿者先学习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容易感冒呢?难道是因为他们体质弱,免疫力低下造成的?其实远不只如此。美国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有些人易患感冒的原因就在于这部分人的白细胞端粒较短。  端粒是什么?它是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所起的作用就像鞋带末端的塑料套一样,能够保护染色体不被磨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细胞自身会不断分裂,端粒的长度也会随之变短,因此端粒长度常被看作是与年龄相关的生物学标记。对于正常人而言,端粒较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在一般生命望而却步的盐沼地里,生长着一种嗜盐细菌,这种细菌神奇的地方不只是它能生长在这种不适于生命生存的极端环境中,最神奇的是它在食物短缺的时候,能够利用阳光的能量生存。  嗜盐细菌的细胞表面镶嵌着一种蛋白质,叫做“调理素”,在食物缺乏的时候,这种蛋白质就会在紫色和黄色之间来回变换,非常有节奏。原来细菌是在利用调理素吸收阳光,转变为自己能利用的能量。通常情况下,调理素是紫色的,当吸收了阳光之后,调
现在人们不用去非洲,在家门口的动物园里,就能看到非洲大象。好像人们对大象已经司空见惯,再清楚不过了。其实,在古生物学家们的眼里,大象的形象还是比较朦胧的,因为地球上大象的化石证据目前还不够连贯。这种现象也导致了在有关大象的奇闻异事里,有很多未解之谜。远古大象的形象也千奇百怪。  5550万年前,  像兔子般大小?  在6550万年前,地球生物界发生的最大的事件,莫过于恐龙退出地球生命舞台了。恐龙灭
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在Ti6Al4V(TC4)合金表面制备了羟基磷灰石(HA)薄膜,研究了退火温度对薄膜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XRD)和
生命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能够自我复制和繁衍,这就需要有一套可遗传的密码,一代代地传递生命的信息。  最早的生命信息保存在  RNA上?  对于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物而言,包括细菌那样简单的微生物,这套密码保存在细胞里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中。但是DNA是复杂的双螺旋结构的分子,迄今生物学家普遍认为,在早期地球的自然环境中,它不可能先于生命而存在。DNA必定是生命出现之后才慢慢进化出来的。至于最早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