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学的轻与重即文学与现实的近与远。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对文学的重量有一些论证,文学过重,人类将失去精神寄托;文学过轻,将失去内涵而浮于形式。因此,文学创作应该与现实反映之间有一个合适的距离。
关键词:文学;轻与重;卡尔维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1
文学与现实相互反映又相互反哺,文学在反映现实时应保持怎样的距离和承载量是文学理论家不断探讨的问题。卡尔维诺着重倡导文学的“轻逸”,认为轻是一种价值并非缺陷。但“这并不是说我认为重的价值较少引人入胜”——卡尔维诺并不否认“沉重”的价值。那么,文学的轻与重是什么,它与现实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一、文学之重
文学之重即现实之重。现实相对于文学等艺术无疑是沉重和繁复的,正如卡尔维诺所说“我们在生活中因其轻快而选取、而珍重的一切,于须臾之间都要显示出其令人无法忍受的沉重的本来面目”。现实是沉重的,作为对现实反映的文学势必受到现实“沉重性”之影响,完全摆脱现实沉重性的文学也必是失真和扭曲的。所以卡尔维诺才会说:“不久以后,我就意识到,本来可以成为我写作素材的生活事实,和我期望我的作品能够具有的那种明快轻松感之间,存在着一条我日益难以跨越的鸿沟。大概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了世界的沉重、惰性和难解。”
文学的重量还体现在作者的世界观影响下所采用的视角和艺术加工手法上。文学是现实的真实反映也是夸张反映,文学是一面镜子,照出现实的一角而不是全部。作家在创作时受到自身价值观的影响,会选取不同的视角和艺术手法。拿唐诗来说,李白轻逸,杜甫沉重,同样是描写安史之乱,李白这样写:“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而杜甫则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李白采用超脱的视角使其诗歌飘逸洒脱,有游仙之态;杜甫的现实主义视角却描写出沉重艰辛的现实。
文学的“沉重性”反映着现实世界的稳定和恒定,如果缺失这些,那世界必会被无序和混乱所代替。所以,文学体现出的重量,既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必然,也是作者艺术再创造的产物。
二、文学之轻
文学之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否定,而是对现实生活的跳跃式描述和折射式的反映,如卡尔维诺所描述的,帕修斯用盾面映射出美杜莎的样子,这需要“凭借智慧的灵活和机动性我们才能够逃避这种判决”。
卡尔维诺首先用科学论证了轻逸。历来科学事业的发展,促使着思想哲学的进步,而思想哲学的进步,推动着文学的变革。“原子论”的提出,使世界分解成微小的事物。世界万物如果都是原子组成,那么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就因不再存在本质的差异而可以相互转化,这是一种由科学理论的进展而带来的思想上的变化。
在文学的具体创作中,卡尔维诺提出三个特点:极度轻微,不断地运动,是一个信息的矢量。极度轻微的意象,带来的必然是轻微的心理感受,而不断的运动,使每个意象在头脑中迅速地闪过,而不会为人带来具象的沉重感。如同诗歌,姜夔的词中有“香冷入瑶席”之句,吴文英的词被认为如“破碎八宝楼阁”,在意象的快速转换与衔接中,美从破碎细小之处迸发。
另外,使实物意义消解为轻逸,可以通过同等性事物的并列来实现。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以花和雾并列,使真实的花消散于雾的轻逸之中。卡尔维诺将女人与百灵、白雪、黎明并列,这样人躯体的沉重感在意象不断地跳跃中被不断淡化消解,代之以“轻逸”。如果说“沉重感”是秩序稳定的,那“轻逸”却绝非是混乱无序、偶然的,而是带着隐秘、高度抽象的联系,“轻逸”的词语也必然带着象征意义,“轻逸”不是肤浅,而是在轻松愉悦的语境下的一种智慧的闪烁。
卡尔维诺提出古典喜剧中的忧郁与幽默,忧郁是建立在细小的事物之上,由诸多细小的忧郁组成,所以在忧郁的同时,可以表达出轻松的幽默。同样,人也由诸多细小事物组成,在人形成的过程中,其他事物也在形成,这样人便不具有世界中心的地位,诗歌也就不再进行慷慨激昂的赞颂。除原子论外,卡尔维诺还试图以牛顿的学说来解释文学,他通过牛顿力与力相互平衡的原理来消解万物的沉重性。
使文学“轻逸”化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卡尔维诺认为是来自生活的现实需求,是相对于“沉重”的解脱。“是人们向往的轻松生活与实际遭受的困苦之间的一个连接环节。”
三、骑着木桶飞行
结尾,卡尔维诺描写了一个骑着空木桶飞行寻找煤炭的人物故事。骑木桶飞行的人最终没有找到煤炭,木桶把他带去了另一个遥远的所在。事实上,煤炭装的越多,木桶就越不可能飞翔,但是不能飞的木桶又太过沉重,这就像文学轻与重的较量,或者说文学与现实间的博弈。
文学如果始终承担着反映现实沉重性的责任,那文学将无法给人带来精神的安慰,最终丧失其形而上之美。但如果文学太过“轻逸”,拒绝了现实的煤炭,文学将是空无一物。
参考文献:
[1](意)卡尔维诺.杨德友译.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文学;轻与重;卡尔维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1
文学与现实相互反映又相互反哺,文学在反映现实时应保持怎样的距离和承载量是文学理论家不断探讨的问题。卡尔维诺着重倡导文学的“轻逸”,认为轻是一种价值并非缺陷。但“这并不是说我认为重的价值较少引人入胜”——卡尔维诺并不否认“沉重”的价值。那么,文学的轻与重是什么,它与现实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一、文学之重
文学之重即现实之重。现实相对于文学等艺术无疑是沉重和繁复的,正如卡尔维诺所说“我们在生活中因其轻快而选取、而珍重的一切,于须臾之间都要显示出其令人无法忍受的沉重的本来面目”。现实是沉重的,作为对现实反映的文学势必受到现实“沉重性”之影响,完全摆脱现实沉重性的文学也必是失真和扭曲的。所以卡尔维诺才会说:“不久以后,我就意识到,本来可以成为我写作素材的生活事实,和我期望我的作品能够具有的那种明快轻松感之间,存在着一条我日益难以跨越的鸿沟。大概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了世界的沉重、惰性和难解。”
文学的重量还体现在作者的世界观影响下所采用的视角和艺术加工手法上。文学是现实的真实反映也是夸张反映,文学是一面镜子,照出现实的一角而不是全部。作家在创作时受到自身价值观的影响,会选取不同的视角和艺术手法。拿唐诗来说,李白轻逸,杜甫沉重,同样是描写安史之乱,李白这样写:“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而杜甫则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李白采用超脱的视角使其诗歌飘逸洒脱,有游仙之态;杜甫的现实主义视角却描写出沉重艰辛的现实。
文学的“沉重性”反映着现实世界的稳定和恒定,如果缺失这些,那世界必会被无序和混乱所代替。所以,文学体现出的重量,既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必然,也是作者艺术再创造的产物。
二、文学之轻
文学之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否定,而是对现实生活的跳跃式描述和折射式的反映,如卡尔维诺所描述的,帕修斯用盾面映射出美杜莎的样子,这需要“凭借智慧的灵活和机动性我们才能够逃避这种判决”。
卡尔维诺首先用科学论证了轻逸。历来科学事业的发展,促使着思想哲学的进步,而思想哲学的进步,推动着文学的变革。“原子论”的提出,使世界分解成微小的事物。世界万物如果都是原子组成,那么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就因不再存在本质的差异而可以相互转化,这是一种由科学理论的进展而带来的思想上的变化。
在文学的具体创作中,卡尔维诺提出三个特点:极度轻微,不断地运动,是一个信息的矢量。极度轻微的意象,带来的必然是轻微的心理感受,而不断的运动,使每个意象在头脑中迅速地闪过,而不会为人带来具象的沉重感。如同诗歌,姜夔的词中有“香冷入瑶席”之句,吴文英的词被认为如“破碎八宝楼阁”,在意象的快速转换与衔接中,美从破碎细小之处迸发。
另外,使实物意义消解为轻逸,可以通过同等性事物的并列来实现。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以花和雾并列,使真实的花消散于雾的轻逸之中。卡尔维诺将女人与百灵、白雪、黎明并列,这样人躯体的沉重感在意象不断地跳跃中被不断淡化消解,代之以“轻逸”。如果说“沉重感”是秩序稳定的,那“轻逸”却绝非是混乱无序、偶然的,而是带着隐秘、高度抽象的联系,“轻逸”的词语也必然带着象征意义,“轻逸”不是肤浅,而是在轻松愉悦的语境下的一种智慧的闪烁。
卡尔维诺提出古典喜剧中的忧郁与幽默,忧郁是建立在细小的事物之上,由诸多细小的忧郁组成,所以在忧郁的同时,可以表达出轻松的幽默。同样,人也由诸多细小事物组成,在人形成的过程中,其他事物也在形成,这样人便不具有世界中心的地位,诗歌也就不再进行慷慨激昂的赞颂。除原子论外,卡尔维诺还试图以牛顿的学说来解释文学,他通过牛顿力与力相互平衡的原理来消解万物的沉重性。
使文学“轻逸”化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卡尔维诺认为是来自生活的现实需求,是相对于“沉重”的解脱。“是人们向往的轻松生活与实际遭受的困苦之间的一个连接环节。”
三、骑着木桶飞行
结尾,卡尔维诺描写了一个骑着空木桶飞行寻找煤炭的人物故事。骑木桶飞行的人最终没有找到煤炭,木桶把他带去了另一个遥远的所在。事实上,煤炭装的越多,木桶就越不可能飞翔,但是不能飞的木桶又太过沉重,这就像文学轻与重的较量,或者说文学与现实间的博弈。
文学如果始终承担着反映现实沉重性的责任,那文学将无法给人带来精神的安慰,最终丧失其形而上之美。但如果文学太过“轻逸”,拒绝了现实的煤炭,文学将是空无一物。
参考文献:
[1](意)卡尔维诺.杨德友译.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