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科技网讯 近日,甘肃科学家的两项研究揭示出大气系统诸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拓宽了干旱气候变化趋势理解思路。研究成果表明,沙尘气候既可精细监测,也可以趋利避害。
兰州大学和北京大学利用“干旱气候与环境移动观测平台”,分析近15年的实测数据资料,系统开展沙尘气溶胶传输特性研究,形成了“沙尘与云和降水相互作用及对干旱气候影响”基础理论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亚洲沙尘气溶胶半直接效应的干旱化作用,揭示了“沙尘—云—降水—气候”的重要反馈机制。探究了沙尘气溶胶既可抑制也可促进降水的典型机理,明辨了传统人工增雨作业的优点及不足,为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缓解北方干旱提供了理论依据。首次发现青藏高原夏季沙尘暴频发的典型特征,为沙尘气溶胶对青藏高原及下游地区天气影响研究提出新的思路。该成果获得2012年度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并被《自然地球科学》杂志重点推介。
由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兰州中心气象台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沙尘暴发生机理及监测预报和影响评估集成技术研究”成果,描述了地表沙粒的冲击起动、起动顺序、近地面层沙粒进入上部边界层和自由大气的过程;结合数值模拟和矢量场理论揭示了西北沙尘暴产生的机制。揭示了强沙尘暴的形成不仅与环境风速有关,而且与沙尘内部中小尺度气旋强度,特别是切向旋转和垂直运动速度密切相关。该成果确定了监测沙尘暴范围和强度的卫星遥感沙尘指数,提出了西北沙尘暴潜势预报方法和短临预警技术。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黄建平认为,沙尘是北方地区最为普遍的气溶胶之一,这两项成果丰富了沙尘暴的起沙传输机制、空间区域特征、阶段发生趋势和定量监测体系,对于合理有效开发空中云水资源、评估社会经济影响、制定应对措施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实用价值。
(记者杜英 责编:董子凡)
《科技日报》(2013-01-01 一版)
(来源:中国科技网)
兰州大学和北京大学利用“干旱气候与环境移动观测平台”,分析近15年的实测数据资料,系统开展沙尘气溶胶传输特性研究,形成了“沙尘与云和降水相互作用及对干旱气候影响”基础理论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亚洲沙尘气溶胶半直接效应的干旱化作用,揭示了“沙尘—云—降水—气候”的重要反馈机制。探究了沙尘气溶胶既可抑制也可促进降水的典型机理,明辨了传统人工增雨作业的优点及不足,为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缓解北方干旱提供了理论依据。首次发现青藏高原夏季沙尘暴频发的典型特征,为沙尘气溶胶对青藏高原及下游地区天气影响研究提出新的思路。该成果获得2012年度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并被《自然地球科学》杂志重点推介。
由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兰州中心气象台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沙尘暴发生机理及监测预报和影响评估集成技术研究”成果,描述了地表沙粒的冲击起动、起动顺序、近地面层沙粒进入上部边界层和自由大气的过程;结合数值模拟和矢量场理论揭示了西北沙尘暴产生的机制。揭示了强沙尘暴的形成不仅与环境风速有关,而且与沙尘内部中小尺度气旋强度,特别是切向旋转和垂直运动速度密切相关。该成果确定了监测沙尘暴范围和强度的卫星遥感沙尘指数,提出了西北沙尘暴潜势预报方法和短临预警技术。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黄建平认为,沙尘是北方地区最为普遍的气溶胶之一,这两项成果丰富了沙尘暴的起沙传输机制、空间区域特征、阶段发生趋势和定量监测体系,对于合理有效开发空中云水资源、评估社会经济影响、制定应对措施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实用价值。
(记者杜英 责编:董子凡)
《科技日报》(2013-01-01 一版)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