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分析在儿科门诊护理工作中运用沟通技巧对患儿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以2019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于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患儿90例为分析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后均先给予热情接诊、导医导药、静脉采血、雾化吸入护理、用药干预以及返院指导等常规门诊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运用护理沟通技巧,对比两组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7.78%>84.44%),χ2=4.94,P<0.05。结论 儿科门诊护理工作中运用护理沟通技巧,可显著提升家属满意度,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关键词:儿科;门诊;护理;沟通技巧;满意度
与其他科室的护理工作相比,儿科护士通常承受着更大的压力,这是由于部分患儿家属由于“爱子情切”心理常常表现出急躁易怒情况,打骂医疗人员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护患良好沟通是促进患儿快速康复、缓解家属不良情绪的关键所在,因此,儿科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操作的同时应当注重与患儿、家属的良性交流[1]。在下文中,笔者则以90例儿科门诊患儿为分析对象,具体分析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等沟通技巧的实际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9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于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患儿中随机抽选出90例,将其平均分成2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后分别实施不同的门诊护理干预模式。对照组中,患儿男女比例为27:18;其年龄在6个月~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7±0.14岁;疾病类型:24例呼吸系统疾病,13例消化系统疾病,5例皮肤疾病,3例其他;家属文化程度:4例本科及以上,10例大专,31例高中及以下。观察组中,患儿男女比例为26:19;其年龄在4个月~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1±0.23岁;疾病类型:21例呼吸系统疾病,14例消化系统疾病,7例皮肤疾病,3例其他;家属文化程度:5例本科及以上,11例大专,29例高中及以下。将上述两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对比统计,得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案
两组患儿在门诊治疗期间均给予常规门诊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热情接诊、导医导药、静脉采血、雾化吸入护理、用药干预以及返院指导等,除此之外,给予观察组患儿护患沟通技巧,具体方法如下:
(1)强化心理干预:首先,患儿天然地会对医院、病房、就诊室环境产生相应的恐惧感与排斥感,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应当积极与患儿交谈,时刻保持亲切、温和的态度,收获患儿好感。同时,注重患儿家属的心理指导工作,帮助他们缓解内心的紧张与焦虑,并取得其对于医疗工作的信任与支持。对于部分年轻家属,护理人员也应当进行相应的健康指导,从而帮助他们掌握相应的患儿护理技巧,并在患儿门诊治疗后能够为患儿提供科学的家庭护理干预。对于年龄稍大的家属,如爷爷奶奶,护理人员应当时刻保持耐心与细心,告知其患儿病情并不严重,使其宽心,同时,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其进行医嘱解释,并适当采用反问式沟通询问其是否明确药物的使用时间、使用剂量以及患儿病情监测技巧等内容。
(2)语言性沟通:语言沟通是护理人员为患儿及其家属进行相关注意事项指导的直接方式,护理人员自身的亲切感以及传达出来的和蔼可亲是带给患儿与家属安慰与安全感的重要桥梁。因此,护理人员应當时刻保持礼貌、体贴,在交流过程中注意说话方式与技巧,切不可出现不耐烦现象。同时,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儿、家属沟通而非大量使用医学术语,从而拉近护患距离,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3)非语言性沟通:非语言性沟通主要是指运用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向患儿、家属传递相关信息。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在护理时应当采用亲切、柔和的目光给予患儿心理安慰,适当通过抚触、轻拍、拥抱等形式安抚患儿情绪;对于年龄稍大的患儿,护理人员则应当善于应用眼神、面部表情等鼓励患儿勇于接受治疗,并耐心倾听其说话,使患儿有被认同感。在与家属进行沟通方面,护理人员则可从保持自身仪容仪表、忙而不乱谨慎镇定以及熟练操作等方面增强其信任感与安全感。
1.3观察指标
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分别评价两组患儿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其评价内容包括文明用语、仪容仪表、专业程度、操作舒适度、护理安全等,设置其评价总分为100分,75分以下视为不满意,75~90分为基本满意,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家属护理满意度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率(%)表示,当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数据见表1。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7.78%>84.44%),χ2=4.9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儿科护士在具有的护理工作中不仅需要时刻想着如何做好自身工作,帮助患儿缓解疾病痛楚,促进其快速康复,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职业道德素质,掌握更多的沟通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处理好护患关系,为患儿及其家属提供更优质、舒适的护理服务[2]。在本研究中,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门诊护理,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则强调运用沟通技巧,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则表明,护理人员在具体工作中运用沟通技巧,更有助于收获家属的信任与好感。究其原因,沟通技巧包括语言性沟通与非语言性沟通,运用良好的语言沟通时,能够帮助患儿与家属及时了解到相应的护理信息,也便于接受护理指导,可有效提升其对于疾病情况的知晓程度。而运用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则可以从视觉、触觉上切实地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与安慰,对于增强医护人员亲和力、提升患儿依从性、取得家属配合与支持方面则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儿科门诊护理工作中运用护理沟通技巧,可显著提升家属满意度,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卢华娜.浅谈儿科护士与患者家长的沟通技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6):260-261.
[2]王倩.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作用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1):1578-1579.
关键词:儿科;门诊;护理;沟通技巧;满意度
与其他科室的护理工作相比,儿科护士通常承受着更大的压力,这是由于部分患儿家属由于“爱子情切”心理常常表现出急躁易怒情况,打骂医疗人员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护患良好沟通是促进患儿快速康复、缓解家属不良情绪的关键所在,因此,儿科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操作的同时应当注重与患儿、家属的良性交流[1]。在下文中,笔者则以90例儿科门诊患儿为分析对象,具体分析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等沟通技巧的实际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9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于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患儿中随机抽选出90例,将其平均分成2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后分别实施不同的门诊护理干预模式。对照组中,患儿男女比例为27:18;其年龄在6个月~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7±0.14岁;疾病类型:24例呼吸系统疾病,13例消化系统疾病,5例皮肤疾病,3例其他;家属文化程度:4例本科及以上,10例大专,31例高中及以下。观察组中,患儿男女比例为26:19;其年龄在4个月~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1±0.23岁;疾病类型:21例呼吸系统疾病,14例消化系统疾病,7例皮肤疾病,3例其他;家属文化程度:5例本科及以上,11例大专,29例高中及以下。将上述两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对比统计,得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案
两组患儿在门诊治疗期间均给予常规门诊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热情接诊、导医导药、静脉采血、雾化吸入护理、用药干预以及返院指导等,除此之外,给予观察组患儿护患沟通技巧,具体方法如下:
(1)强化心理干预:首先,患儿天然地会对医院、病房、就诊室环境产生相应的恐惧感与排斥感,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应当积极与患儿交谈,时刻保持亲切、温和的态度,收获患儿好感。同时,注重患儿家属的心理指导工作,帮助他们缓解内心的紧张与焦虑,并取得其对于医疗工作的信任与支持。对于部分年轻家属,护理人员也应当进行相应的健康指导,从而帮助他们掌握相应的患儿护理技巧,并在患儿门诊治疗后能够为患儿提供科学的家庭护理干预。对于年龄稍大的家属,如爷爷奶奶,护理人员应当时刻保持耐心与细心,告知其患儿病情并不严重,使其宽心,同时,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其进行医嘱解释,并适当采用反问式沟通询问其是否明确药物的使用时间、使用剂量以及患儿病情监测技巧等内容。
(2)语言性沟通:语言沟通是护理人员为患儿及其家属进行相关注意事项指导的直接方式,护理人员自身的亲切感以及传达出来的和蔼可亲是带给患儿与家属安慰与安全感的重要桥梁。因此,护理人员应當时刻保持礼貌、体贴,在交流过程中注意说话方式与技巧,切不可出现不耐烦现象。同时,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儿、家属沟通而非大量使用医学术语,从而拉近护患距离,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3)非语言性沟通:非语言性沟通主要是指运用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向患儿、家属传递相关信息。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在护理时应当采用亲切、柔和的目光给予患儿心理安慰,适当通过抚触、轻拍、拥抱等形式安抚患儿情绪;对于年龄稍大的患儿,护理人员则应当善于应用眼神、面部表情等鼓励患儿勇于接受治疗,并耐心倾听其说话,使患儿有被认同感。在与家属进行沟通方面,护理人员则可从保持自身仪容仪表、忙而不乱谨慎镇定以及熟练操作等方面增强其信任感与安全感。
1.3观察指标
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分别评价两组患儿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其评价内容包括文明用语、仪容仪表、专业程度、操作舒适度、护理安全等,设置其评价总分为100分,75分以下视为不满意,75~90分为基本满意,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家属护理满意度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率(%)表示,当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数据见表1。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7.78%>84.44%),χ2=4.9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儿科护士在具有的护理工作中不仅需要时刻想着如何做好自身工作,帮助患儿缓解疾病痛楚,促进其快速康复,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职业道德素质,掌握更多的沟通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处理好护患关系,为患儿及其家属提供更优质、舒适的护理服务[2]。在本研究中,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门诊护理,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则强调运用沟通技巧,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则表明,护理人员在具体工作中运用沟通技巧,更有助于收获家属的信任与好感。究其原因,沟通技巧包括语言性沟通与非语言性沟通,运用良好的语言沟通时,能够帮助患儿与家属及时了解到相应的护理信息,也便于接受护理指导,可有效提升其对于疾病情况的知晓程度。而运用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则可以从视觉、触觉上切实地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与安慰,对于增强医护人员亲和力、提升患儿依从性、取得家属配合与支持方面则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儿科门诊护理工作中运用护理沟通技巧,可显著提升家属满意度,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卢华娜.浅谈儿科护士与患者家长的沟通技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6):260-261.
[2]王倩.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作用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1):1578-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