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听惊雷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d_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可以明礼、启智,可以养心境、定精神,提升气质、净化心灵。读古诗词尤其如此。
  刚入学时懵懂,虽然不太懂“锄禾日当午”的艰辛,不能领略“拂堤杨柳醉春烟”的优美,但朗诵时的沉醉却不让于他人。
  渐渐地,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读的诗词多了,古人的所见所感、长吟短叹,便宛如一幅长卷在心头缓缓铺开,恍若“眼前万里江山”。读到入境融情处,那登高望远把酒临风、身居茅屋心忧天下的落魄诗人形象仿佛也有自己的影子或寄托。
  后来因为工作成家,忙于交际或俗务缠身,便有些疏懒,对诗词歌赋的阅读渐少,慢慢淡出了视线,书籍也被束之高阁。静心读古诗词便成了一种奢侈,于是和古人古诗古韵越发显得疏远。
  直到听到于丹专题讲解《论语》心得时,心中不由一震,原来古文还可以这样读,可以和我们今天的生活走得这么近,可以这么直指人心、激起共鸣。包括之后的《庄子》心得,既让我领悟到先贤的生存智慧,也让我寻求到了心灵安定亟须的精神力量。而《重温最美古诗词》则如一股清泉,唤醒了我心中蛰伏已久的诗词情怀。于是,我开始手不释卷,反复细读,仿佛久品不厌的饕餮大餐,在许多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一次次重温中国传统文学和古典哲学的精髓所在,找回了心灵深处的宁静之美。
  “诗者,天地之心。”诗歌蕴藏着人类文明中最深刻的秘密,于丹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眼光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比如在春的意象中,春光、春水、春啼和春柳,从切切盼春迎春再到依依送春惜别春,在她的笔下娓娓道来,似乎跟着她一起走过那一片春色;而在秋的意象中,她以秋思为题,用“多情离恨清秋节”“寂寂江山天涯处”“碧霄之上约秋风”等诸如此类合成“离人心上秋”之愁绪。其他意象如明月、夕阳、田园、登临,以及文人侠客梦,诗酒意流连,都被她信手拈来,由古及今、再以今怀古,阐释得丝丝入扣,无不导向人生的大境界。
  诗人以浩瀚之心灵感悟天地万物,再诉诸笔端,以景示人、以境沁人、以意化人。而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个孩子如同一块块未曾雕饰的璞玉,需要每一位教师以赤诚之心发现他们的优点和兴趣所在,感悟他们的差异,然后悉心雕琢,示以知识之美,学习之趣,将他们领进知识的广阔天地,陪他们一起徜徉,看他们渐渐成长。
  每一名成功的老师都是一名成功的诗人,而每一个孩子就如一首即将完成的诗,令我们的内心充满收获的喜悦,正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比起诗人,教师心要更细、爱要更真、情要更切,因为那不是一个个可以随意反复修改的汉字,而是一个个有情感、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一旦方向出了偏差,也许就要以一生的幸福作代价。正如诗有平仄韵律,教书育人亦要遵循固有规律,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陵节而施;既要看到人人可塑的一面,也要因材施教,合乎时宜地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
  只有怀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虔诚,才能实现教育的理想,才能真正打造出符合我们期望的“才”和“材”。
  世事之难,难在用“心”。心至则诗成,多读读古诗词吧,且“于无声处听惊雷”,比如向明月学习一颗平常心,向春光撷取一捧柔情。在默默吟诵中激荡心胸、洗涤灵魂,用今人的眼穿越时空看那千年前的风物,用今时的心在泛黄的篇章中领悟我们所需的智慧。读书如品茶,不需一饮而尽,但求唇齿留香。让读书成为习惯、影响并改变我们的人生吧!
其他文献
“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组联系方式  联系人:黎老师 手 机:18910793688  电 话:010—59766299转605  地 址: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科技大厦A1110室  邮政编码:100082  邮 箱:zhutixuexi@joyschool.cn  网 址:yuwen.xinxuexiao.com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交流QQ群  一群:202468487;二群:463959530
期刊
新型的教学观指出,教师不再是“教书匠”,教学必须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顾名思义,“教教材”指教师将教科书作为唯一的教学材料,教学过程围绕教科书上的内容展开;“用教材教”指教师将教科书视为教学资源的一种,教学过程中教材是引子,是媒介,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基于教材但不唯教材。“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比较说来,是为了倡导教师着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用教材教”有几层意思:第一
期刊
我时常想,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最怕什么呢?我的回答是“小问题灾难”。小问题也即“呈现型”问题,就是靠提取记忆就能回答的问题。小问题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泛滥成灾,还体现在学生把原来属于“发现型”和“创新型”的问题,人为地矮化成“呈现型”问题来“记忆”,学生探索、创新的潜能就是这样被活生生地打磨掉了。阅读教学的课堂,需要“发现型”和“创新型”的问题来支撑。给“发现”一个地位,就是给“探索”一个空间;
期刊
2015年7-9月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开展了全国历史教学片断网上评比活动,作为评委,笔者有幸观摩了许多优质教学片断,收获颇丰。其中,江苏省包海英老师执教的《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原因和启迪》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好作品不忍独享,故述诸笔端,与各位同仁共赏。  我们学习战争史不是为了铭记仇恨,而是从中汲取智慧,展望未来。该作品并未纠结于战争过程的描述,而是把重点放在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从中获得的
期刊
《伯牙绝弦》,知音的源本。在名师罗才军的课堂上,它被改写成了一部纵跨2500多年的名章。在罗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孩子们在纵情吟诵中感悟知音,在高山流水中赏析知音,在破琴绝弦中体会祭知音的深情,在千古传唱中承接怀知音的夙愿。引导的精巧源自对文本的阐幽探赜,对学情的触感理解,最为关键的是课堂策略的巧设妙用。一堂课的倾听中,感觉伴随着文笔的起承转合,融润其中的知音情感在起伏回荡。  在小语教学中,本文的核
期刊
长期以来,幼儿园以集体教学为主要活动组织形式。但是近年来,随着区域活动的引入,这一局面开始被打破。幼儿园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主要有“互不侵犯”和“有所偏重”两种类型。“互不侵犯型”教师将创设的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割裂开来,投放材料基本与主题无关,也基本不更新。“有所偏重型”教师则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重集体活动,轻区域活动的教师;另一种是重区域活动,轻集体活动的教师。第一种教师由于观念仍未转变,虽然创设了一
期刊
当今社会,从国际争端到经济往来,从电视访谈节目到邻里生活交往,对话无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达成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同样离不开对话。“对话”正充盈着如今的语文课堂, 成为一种表现全新理念的教学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和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如何抓住对话契机,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对话,使课堂“对话”展现精彩,著
期刊
2014年12月,南京市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韦叶标老师执教的《秋天》一课在江苏省初中语文优秀课竞赛中获得第一名。每当我读到韦叶标老师的上课实录时,总会想起两句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句出自《诗经·卫风·淇奥》,字面意是指加工玉石象牙时,不仅要用切、琢来破料定型,还要以磋、磨来进行精细的加工。玉石象牙,天赋丽质,但唯有经过巧匠的切磋琢磨,方能尽显华美,成为令人惊叹的艺术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
期刊
程少堂教授提出:“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之美,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为追求这一理想境界,笔者在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雨》一课的教学时,在“语文主题学习”思想的引领下,依据文本特点,充分统合了课程资源。课前两周,师生共读了有关“雨”的文字,欣赏“雨”的图画,听唱“雨”的乐曲,在主题拓展环节统合了“古典诗词中的雨”和“现代作
期刊
一、试题总体评价  江西省2015年中考英语试题是以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编写的《江西省2015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英语学科说明》为依据命制的。  试卷全面考查了学生听、说、读、写四项技能,重点考查学生在特定语境下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试题题干语境清晰、语言规范,试题选材时代感强,更为重要的是试题充分考虑了江西省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兼顾初高中衔接和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