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可以明礼、启智,可以养心境、定精神,提升气质、净化心灵。读古诗词尤其如此。
刚入学时懵懂,虽然不太懂“锄禾日当午”的艰辛,不能领略“拂堤杨柳醉春烟”的优美,但朗诵时的沉醉却不让于他人。
渐渐地,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读的诗词多了,古人的所见所感、长吟短叹,便宛如一幅长卷在心头缓缓铺开,恍若“眼前万里江山”。读到入境融情处,那登高望远把酒临风、身居茅屋心忧天下的落魄诗人形象仿佛也有自己的影子或寄托。
后来因为工作成家,忙于交际或俗务缠身,便有些疏懒,对诗词歌赋的阅读渐少,慢慢淡出了视线,书籍也被束之高阁。静心读古诗词便成了一种奢侈,于是和古人古诗古韵越发显得疏远。
直到听到于丹专题讲解《论语》心得时,心中不由一震,原来古文还可以这样读,可以和我们今天的生活走得这么近,可以这么直指人心、激起共鸣。包括之后的《庄子》心得,既让我领悟到先贤的生存智慧,也让我寻求到了心灵安定亟须的精神力量。而《重温最美古诗词》则如一股清泉,唤醒了我心中蛰伏已久的诗词情怀。于是,我开始手不释卷,反复细读,仿佛久品不厌的饕餮大餐,在许多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一次次重温中国传统文学和古典哲学的精髓所在,找回了心灵深处的宁静之美。
“诗者,天地之心。”诗歌蕴藏着人类文明中最深刻的秘密,于丹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眼光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比如在春的意象中,春光、春水、春啼和春柳,从切切盼春迎春再到依依送春惜别春,在她的笔下娓娓道来,似乎跟着她一起走过那一片春色;而在秋的意象中,她以秋思为题,用“多情离恨清秋节”“寂寂江山天涯处”“碧霄之上约秋风”等诸如此类合成“离人心上秋”之愁绪。其他意象如明月、夕阳、田园、登临,以及文人侠客梦,诗酒意流连,都被她信手拈来,由古及今、再以今怀古,阐释得丝丝入扣,无不导向人生的大境界。
诗人以浩瀚之心灵感悟天地万物,再诉诸笔端,以景示人、以境沁人、以意化人。而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个孩子如同一块块未曾雕饰的璞玉,需要每一位教师以赤诚之心发现他们的优点和兴趣所在,感悟他们的差异,然后悉心雕琢,示以知识之美,学习之趣,将他们领进知识的广阔天地,陪他们一起徜徉,看他们渐渐成长。
每一名成功的老师都是一名成功的诗人,而每一个孩子就如一首即将完成的诗,令我们的内心充满收获的喜悦,正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比起诗人,教师心要更细、爱要更真、情要更切,因为那不是一个个可以随意反复修改的汉字,而是一个个有情感、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一旦方向出了偏差,也许就要以一生的幸福作代价。正如诗有平仄韵律,教书育人亦要遵循固有规律,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陵节而施;既要看到人人可塑的一面,也要因材施教,合乎时宜地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
只有怀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虔诚,才能实现教育的理想,才能真正打造出符合我们期望的“才”和“材”。
世事之难,难在用“心”。心至则诗成,多读读古诗词吧,且“于无声处听惊雷”,比如向明月学习一颗平常心,向春光撷取一捧柔情。在默默吟诵中激荡心胸、洗涤灵魂,用今人的眼穿越时空看那千年前的风物,用今时的心在泛黄的篇章中领悟我们所需的智慧。读书如品茶,不需一饮而尽,但求唇齿留香。让读书成为习惯、影响并改变我们的人生吧!
刚入学时懵懂,虽然不太懂“锄禾日当午”的艰辛,不能领略“拂堤杨柳醉春烟”的优美,但朗诵时的沉醉却不让于他人。
渐渐地,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读的诗词多了,古人的所见所感、长吟短叹,便宛如一幅长卷在心头缓缓铺开,恍若“眼前万里江山”。读到入境融情处,那登高望远把酒临风、身居茅屋心忧天下的落魄诗人形象仿佛也有自己的影子或寄托。
后来因为工作成家,忙于交际或俗务缠身,便有些疏懒,对诗词歌赋的阅读渐少,慢慢淡出了视线,书籍也被束之高阁。静心读古诗词便成了一种奢侈,于是和古人古诗古韵越发显得疏远。
直到听到于丹专题讲解《论语》心得时,心中不由一震,原来古文还可以这样读,可以和我们今天的生活走得这么近,可以这么直指人心、激起共鸣。包括之后的《庄子》心得,既让我领悟到先贤的生存智慧,也让我寻求到了心灵安定亟须的精神力量。而《重温最美古诗词》则如一股清泉,唤醒了我心中蛰伏已久的诗词情怀。于是,我开始手不释卷,反复细读,仿佛久品不厌的饕餮大餐,在许多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一次次重温中国传统文学和古典哲学的精髓所在,找回了心灵深处的宁静之美。
“诗者,天地之心。”诗歌蕴藏着人类文明中最深刻的秘密,于丹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眼光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比如在春的意象中,春光、春水、春啼和春柳,从切切盼春迎春再到依依送春惜别春,在她的笔下娓娓道来,似乎跟着她一起走过那一片春色;而在秋的意象中,她以秋思为题,用“多情离恨清秋节”“寂寂江山天涯处”“碧霄之上约秋风”等诸如此类合成“离人心上秋”之愁绪。其他意象如明月、夕阳、田园、登临,以及文人侠客梦,诗酒意流连,都被她信手拈来,由古及今、再以今怀古,阐释得丝丝入扣,无不导向人生的大境界。
诗人以浩瀚之心灵感悟天地万物,再诉诸笔端,以景示人、以境沁人、以意化人。而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个孩子如同一块块未曾雕饰的璞玉,需要每一位教师以赤诚之心发现他们的优点和兴趣所在,感悟他们的差异,然后悉心雕琢,示以知识之美,学习之趣,将他们领进知识的广阔天地,陪他们一起徜徉,看他们渐渐成长。
每一名成功的老师都是一名成功的诗人,而每一个孩子就如一首即将完成的诗,令我们的内心充满收获的喜悦,正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比起诗人,教师心要更细、爱要更真、情要更切,因为那不是一个个可以随意反复修改的汉字,而是一个个有情感、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一旦方向出了偏差,也许就要以一生的幸福作代价。正如诗有平仄韵律,教书育人亦要遵循固有规律,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陵节而施;既要看到人人可塑的一面,也要因材施教,合乎时宜地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
只有怀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虔诚,才能实现教育的理想,才能真正打造出符合我们期望的“才”和“材”。
世事之难,难在用“心”。心至则诗成,多读读古诗词吧,且“于无声处听惊雷”,比如向明月学习一颗平常心,向春光撷取一捧柔情。在默默吟诵中激荡心胸、洗涤灵魂,用今人的眼穿越时空看那千年前的风物,用今时的心在泛黄的篇章中领悟我们所需的智慧。读书如品茶,不需一饮而尽,但求唇齿留香。让读书成为习惯、影响并改变我们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