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生成性教学本身的特点等方面着手说明多媒体技术在开拓学生思维,捕捉智慧亮点及活化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初步探讨了教师如何营造生成性的教学模式以及在此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实施运用过程。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生成性学习;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兴起、发展并逐步走进课堂,渐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出知识、学问来源多样化的教育情境和学生可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生成性教学”是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一种新理念,简而言之就是“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设学”。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发现,教师在学生寻找信息的过程中应充当指导和顾问的角色,而不仅仅是信息的说明者。他率先将皮亚杰等学者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应用于儿童教育之中,提出“发现法”,主张用“发现法”进行教学。“生成性教学”就是在“发现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发现法”的基础之上,“生成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张教师除了要当好学生的指导和顾问,注意教学的前期准备,还应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自主生成,成为学生“生成性问题”的引导者,尽量减弱一切必须听从教师的作用。这也是我国当前科学教学实验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1.关于生成性教学的一些基本特征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较,生成性教学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1)强调师生双主体的自主与共同建构。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设计好的、严谨规范的、程序化教学环节的组合,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生成性教学则强调师生地位的平等性及个体的主动性,强调合作与交流。(2)体现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促进,贯穿师生的情感与思维的交流。传统的教学是以教为中心,生成性教学则主要强调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融和探究。(3)教师可以获得教学机制。传统理论认为教学是“客观的”、“科学的”执行教学目标的过程,而生成性教学则强调好的前期准备是生成性教学的必要条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提供有关的“背景性知识”,即联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这种桥梁既有依赖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时也依赖于教师多样性的前期准备。如可以是问题式的和查阅、访问式的,也可以是体验、合作式的等,由此给学生留有生成性的空间和放开手脚的空间。
在生成性教学中,强调课程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允许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于课程的“创新”、“生成”、“改造”。 但是,我们也不能教条地看待“生成性”,一味地追求“生成”,因为在我国现代教育毕竟首先是“国家事业”,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它要求教育担负起“引导”、“塑造”的责任,这就必须有一定的前期准备。作为老师应该充分认识生成性教学,在教学的前期准备中应考虑到借助于一些多媒体技术来营造学生生成学习的氛围。这样才能不走入生成性教学的一些误区,也能及时地给学生提供生成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适当地生成。
2.多媒体技术在生成性教学中的作用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给学习者的刺激不是单一的,而是对多种感官综合的刺激,这些对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掌握,都非常重要。多媒体技术使得信息既能听得见又能看得见,将声、光、形、色、动等汇集为一体,直接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产生作用,这种通过多方面感官刺激的方式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课强得多。因为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获取大量的知识,将这种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既能听得到,又能看得到,还可以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对已有知识的保持能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学习知识,而且有利于知识获取后的保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运用合理有效的多媒体技术,注重学生的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着平等的、多维的对话,这些都是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允许学生个性化语言、情绪的表达,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意见、建议的提出。教师经常能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善于发现各种有价值的资源,给学生质疑、争论、反驳的机会,加以引导,点拨,让学生带着知识、经验、灵感、思考、兴致进课堂,呈现出课堂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自主性、创新性。让整个教学进程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的气息
3.生成性教学的不足
有位教育专家曾经这样阐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之所以成为教学艺术,乃是因为课堂实施中的不可预知性。他的这一论述,为那些热衷关注追求课堂动态生成课程的实践者们提供了很大的理论支持。很多老师也开始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开始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生成,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营造了很多精彩有趣的课堂画面。但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老师滥用生成,为了引导学生的生成,偏离课本的基础知识,甚至有的老师为了一味的追求生成而不考虑地随意地选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的生成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不仅忽视了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而且脱离了正确的生成性教学的轨道。笔者觉得我们应该意识到在教学中不是为了生成而生成,多媒体技术并不适用于每一种教学模式,尤其在生成性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尤其重要。学生的生成是一个很敏感的触发,老师是否能合理选用多媒体对生成性教学的影响很大,很容易给学生带来误导,走出教学任务的范围。为达到生成性教学的最佳状态,在生成性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而慎重选择多媒体技术。并且注意在教学中出现的那些对学生起积极的、正面作用的和价值高的生成要鼓励,而那些对学生起消极的、负面作用的和价值低的生成,教师应机智应对,让学生思维归队,回到原有的教学安排上来。
生成性教学方法将会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接受,但是由于一些社会因素,硬件设施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生成性教学的实施在目前还不是很广泛。如何进一步优化这个生成性教学模式,将它的优势在课堂中更好地展现等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朱秀昌,宋建新.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及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2).
[2]李学农,丁彦青,温玲.多媒体教学优化设计.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3]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1).
[4]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生成性学习;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兴起、发展并逐步走进课堂,渐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出知识、学问来源多样化的教育情境和学生可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生成性教学”是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一种新理念,简而言之就是“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设学”。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发现,教师在学生寻找信息的过程中应充当指导和顾问的角色,而不仅仅是信息的说明者。他率先将皮亚杰等学者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应用于儿童教育之中,提出“发现法”,主张用“发现法”进行教学。“生成性教学”就是在“发现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发现法”的基础之上,“生成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张教师除了要当好学生的指导和顾问,注意教学的前期准备,还应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自主生成,成为学生“生成性问题”的引导者,尽量减弱一切必须听从教师的作用。这也是我国当前科学教学实验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1.关于生成性教学的一些基本特征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较,生成性教学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1)强调师生双主体的自主与共同建构。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设计好的、严谨规范的、程序化教学环节的组合,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生成性教学则强调师生地位的平等性及个体的主动性,强调合作与交流。(2)体现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促进,贯穿师生的情感与思维的交流。传统的教学是以教为中心,生成性教学则主要强调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融和探究。(3)教师可以获得教学机制。传统理论认为教学是“客观的”、“科学的”执行教学目标的过程,而生成性教学则强调好的前期准备是生成性教学的必要条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提供有关的“背景性知识”,即联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这种桥梁既有依赖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时也依赖于教师多样性的前期准备。如可以是问题式的和查阅、访问式的,也可以是体验、合作式的等,由此给学生留有生成性的空间和放开手脚的空间。
在生成性教学中,强调课程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允许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于课程的“创新”、“生成”、“改造”。 但是,我们也不能教条地看待“生成性”,一味地追求“生成”,因为在我国现代教育毕竟首先是“国家事业”,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它要求教育担负起“引导”、“塑造”的责任,这就必须有一定的前期准备。作为老师应该充分认识生成性教学,在教学的前期准备中应考虑到借助于一些多媒体技术来营造学生生成学习的氛围。这样才能不走入生成性教学的一些误区,也能及时地给学生提供生成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适当地生成。
2.多媒体技术在生成性教学中的作用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给学习者的刺激不是单一的,而是对多种感官综合的刺激,这些对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掌握,都非常重要。多媒体技术使得信息既能听得见又能看得见,将声、光、形、色、动等汇集为一体,直接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产生作用,这种通过多方面感官刺激的方式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课强得多。因为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获取大量的知识,将这种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既能听得到,又能看得到,还可以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对已有知识的保持能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学习知识,而且有利于知识获取后的保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运用合理有效的多媒体技术,注重学生的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着平等的、多维的对话,这些都是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允许学生个性化语言、情绪的表达,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意见、建议的提出。教师经常能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善于发现各种有价值的资源,给学生质疑、争论、反驳的机会,加以引导,点拨,让学生带着知识、经验、灵感、思考、兴致进课堂,呈现出课堂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自主性、创新性。让整个教学进程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的气息
3.生成性教学的不足
有位教育专家曾经这样阐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之所以成为教学艺术,乃是因为课堂实施中的不可预知性。他的这一论述,为那些热衷关注追求课堂动态生成课程的实践者们提供了很大的理论支持。很多老师也开始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开始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生成,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营造了很多精彩有趣的课堂画面。但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老师滥用生成,为了引导学生的生成,偏离课本的基础知识,甚至有的老师为了一味的追求生成而不考虑地随意地选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的生成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不仅忽视了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而且脱离了正确的生成性教学的轨道。笔者觉得我们应该意识到在教学中不是为了生成而生成,多媒体技术并不适用于每一种教学模式,尤其在生成性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尤其重要。学生的生成是一个很敏感的触发,老师是否能合理选用多媒体对生成性教学的影响很大,很容易给学生带来误导,走出教学任务的范围。为达到生成性教学的最佳状态,在生成性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而慎重选择多媒体技术。并且注意在教学中出现的那些对学生起积极的、正面作用的和价值高的生成要鼓励,而那些对学生起消极的、负面作用的和价值低的生成,教师应机智应对,让学生思维归队,回到原有的教学安排上来。
生成性教学方法将会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接受,但是由于一些社会因素,硬件设施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生成性教学的实施在目前还不是很广泛。如何进一步优化这个生成性教学模式,将它的优势在课堂中更好地展现等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朱秀昌,宋建新.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及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2).
[2]李学农,丁彦青,温玲.多媒体教学优化设计.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3]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1).
[4]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