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语新说,激发学生思考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l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课程改革,教材,细节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07)02-0047-01
  
  湖北省虽然还没有参加高中课改,但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中已经开始注意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与要求,也进行了许多适应课程改革的试验。最近,我在高一理科班的历史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感受颇深。
  “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大家都知道这是拿破仑说过的一句话。我将它用在“鸦片战争的影响”这一课的教学中,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统编教材“鸦片战争的影响”一课,内容线索单一,理论较强。怎样活跃学生的思想呢?我除了在教学情景的设计上下了一些功夫外,在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时,引用了合乎拿破仑的那句话。
  因为很多高一学生都比较了解、甚至佩服拿破仑。加上拿破仑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了解拿破仑对中国的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外国人如何看待当时的中国。因此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一位法国人在19世纪初曾经说过“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这一句话大家猜猜是谁说的?你能接受这种说法吗?这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当时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是拿破仑,而且都表示能接受这种说法,因为他们认为拿破仑在称赞中国。
  这时,我突然话锋一转:我们接受这句话,是因为一个伟大的外国人对中国有如此崇高的评价,我们深感自豪,但是我们却不知道这句话后还有一句“它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它睡下去吧”。
  为什么我把拿破仑的这句原话设计成前后两个部分交代呢?
  因为学生熟知的是前半句,补充后半句话:一方面教学生学会引用他人原话时,必须要全,不能断章取义,从而培养他们学习、研究历史的好习惯;另一方面,我预计到,这样势必会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发生碰撞。
  在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想一致。当我提问:“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拿破仑希望中国永远的睡下去呢?中国这只睡狮又是什么时候醒的呢”?学生们陷入了沉思之中。这就很自然地引发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影响的进一步思考和研究,达到了教学目的。
  通过教师的提示和学生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性,把握社会转型时文明进步的残酷性与道义原则相悖的价值判断标准。学生也进一步明确了,鸦片战争这声惊雷震醒了沉睡的东方雄师。从此,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富强,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脉络。这样,再通过探究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宏观把握时代特征,学会客观、辩证地分析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
  在课堂结尾,我播放了一段多媒体片段《万里长城永不倒》,以激昂的“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岂让国土在遭践踏,这只睡狮渐已醒”的歌曲和贯穿百年历史的中国人民在逆境中不断抗争和探索的资料图片,既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又增强了他们的历史感、现实感和未来感。
  纵观整节课,应该算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自己归纳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他们很容易从多个方面思考得出结论,而不是简单直线地照本宣科。甚至在课下,有的学生还在积极地讨论着鸦片战争、争论着拿破仑,有的学生利用我提供的网站……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大为增加。查阅资料如果在课前就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物对鸦片战争不的看法,就可以让学生的思路、视野打得更开,这节课的效果会更好。
  通过讲授这节课,让我明白了“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打造一节好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还应该注意对细节的处理,某些关键细节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
  
  责任编辑:杨莲霞
其他文献
[关键词]历史教学,求佳,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11—0045—02    任世江主编在《历史教学》(中学版)第8期发表了《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其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所举事例让中学教师实在困惑,因此有了第9期胡运珉老师的《求真、求实与我们的困惑》一文。中学老师的专业理解水平有限,不知选择哪家学说的观点,要想把这些观点
冠心病患者在心力衰竭病因中占左室收缩功能不良患者的三分之二,在临床上,前壁心肌梗死因为左室收缩功能受损合并心功能不全比例甚至更高。曲美他嗪为作用于心肌细胞代谢调控的